一念之間讀后感

作者  曹其真

作者簡介:

曹其真.大蓮花勳賢(1941年12月-),女,祖籍浙江寧波鄞縣;1941年出生於上海。早年畢業於安徽大學物理系;後又赴法國深造,獲法國巴黎大學法語及法國文學文憑,可講中、葡、英、法四種語言。從1968年開始,曹其真就一直在澳門居住。1999年至2009年期間任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常委。

图片发自App

這篇文章和它的續篇,於9月上旬業已完成。但是因各種原因,而一直沒有將它們放上網。最近因病在家休息, 並遵醫生囑咐,而沒有經常上網。所以到今天已足足一個多星期沒有寫文章了。今天將這兩篇文章稍作整理後,將它們分兩次放上網並和大家分享。全文如下 :

由於最近忙於工作,所以沒有上網看佛門大師的文章。今天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上網看了很多篇文章。並一氣呵成地讀了釋達觀法師的著作《一念之間》、《生命中的陷阱》、《每日一語》,和濟群大師的《人生中五大問題》、《幸福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和丘中仁的《轉煩惱為菩提》。其中釋達觀法師的《一念之間》,我已非第一次讀,但我每次讀它都會感受到心靈上的快樂,並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當然其它上述的文章都是非常有益身心的。它們雖然都是出自不同佛門大師之手,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同一個“如何活好我們這一生”的主題。其中都包涵精闢、正確教人向善的為人處世之道,令人閱後受益匪淺,並回味無窮。

因為釋達觀法師的這本長達36,000字的著作是圍繞著“成功” 這個話題的。所以我在閱讀時,腦海中不時浮現出我的那些孩子的臉和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我知道他們有的為他們在未來究竟應該如何打開通向成功大道的門戶而擔忧、徬徨。他們也為即將走上社會、並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而感到興奮、恐惧。更有的是為個人情感所困而乍驚乍喜,並感到特別迷茫、無助。當然他們幾乎都有著同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成功的人。不過我的那些孩子們,都屬學子中優秀的一族。和我當年初出道時一樣,他們都認為他們業已長大,並且飽讀史詩、滿腹經綸,所以他們都心懷雄心壯志,甚至有征服世界的胸懷。但是我知道,他們的人生路並不一定會是平坦的,他們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但我相信這本《一念之間》中釋達觀法師的很多觀點對他們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很想將我認為它最精闢的部分摘錄如下,和他們分享。

不過在我摘錄書中的精闢段落前,我必須先說件往事。記得我的父親在我决定來澳門做事時,向我說過下列的一番話﹕「從這一刻起,你必須忘記你曾經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因為你對你將處的社會和將做的事毫無認識,你可能依然會交出一份好的成績單,但是也可能不及格。所以你必須由零開始,用心做人、踏實做事。」父親的話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且我心中也頗有不服氣的感覺,我覺得父親從心底裡是看不起我的。也因此我暗自立誓,我一定要成功,並且我將來的“成就”一定要超過他。不過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回顧這段往事時,我坦白地承認,我在那個年齡時,心中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成功。而且我也覺得自己認為一定要“超過他” 的想法,也是幼稚的。因為“成就”並沒有標準,而且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雖可以他為榜樣,用心做人,踏實做事,但是人和人之間是沒有絕對的尺度來量度誰的成就大或小的。

图片发自App

下面是我從《一念之間》摘錄的段落:

在他的自序中,釋達觀寫道:【天下萬事,取決一念;此念若偏,其後必敗;念念若正,其果必成。前念若迷,即是凡夫,後念若悟,當是聖賢。念念覺醒,成就一生;念念愚癡,自毀前程。】和

【人皆想成功,所謂「成大事,立大功。」事不分大小,人不分男女,則做人當「用心」,做事要「盡心」,一切無「私心」,方能了「此心」。然人生成敗,歸於意念之正邪;因觀念產生行為,行為決定一生,這是必然的法則。這本書分很多章節,它們是:

他在【成功的開始-—人生意義】中寫道:

人生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的一生」;其意義為,盡己之力,做好自己。所以,人生在好不在長。

他在【成功的人生-—取決於您】中他寫道:

「簡單」的人,過著簡單的生活;「複雜」的人,過著複雜的生活。他認為越「複雜」的人,越痛苦!越「會想」的人,越障礙!越「不敢」的人,越失敗!

他在【成功的定義-—活出快樂】中寫道: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皆不同,其理想也不一致,但內心是否「快樂」,自己最清楚!所謂成功就是-—內心真正的「快樂、自在」!要快樂、自在應該:做自己喜歡的,做自己擅長的,做自己把握的。

他在【成功的綱要-—清楚之人】中寫道﹕

清楚之人-—不做「無益」的事、不談「無聊」的話、不想「無實」的夢、不成「無用」的人!

他在【成功的做人-—老實面對】中寫道﹕

人難做、做人難、難做人。做人要學簡單,其不二法門就是「老實」二字!不自欺、不欺人是「老實」;自欺又欺人是「不老實」。

他在【成功的特質-—健全人格】中寫道:

「健全人格」特質,是邁向成功之路的基本核心,如果沒有具備這些,則一切理想亦是枉然。

他又提出所謂健全的人格,就是「成功」的人格,並有八項特點。它們是:

一、踏實;二、誠信;三、紀律;四、毅力;五、積極;六、使命(善盡責任,達成使命。);七、愛心;八、寧靜(情緒穩定,態度安祥。)。

他在【成功的風範-—待人接物】中寫道:

越成熟的稻穗,頭低得越低;越深的大海,其聲音越寧靜。

「真成功」之人不炫耀自己的豐功偉業,亦無須別人的喝彩與掌聲。「假成功」之人,時時誇耀自己的輝煌紀錄,深怕世人不知他的偉大,亦活在別人的肯定中。凡成就之人,必歸於樸實,返回其純真,幫助天下之人,勝於己。

他在【成功的機會-—皆是貴人】中寫道:

人人都是貴人,只是我們不知道;而非有權、有勢、有名及地位的人。所以不要看輕任何一個人!如果您輕視的人越多,代表您的貴人就越少;

他在【成功的人際-—觀人知人】中寫道:

「廣結善緣」是建立人際關係最快的方式,其先決的條件就是要能觀人知人,才能產生共鳴。他認為欲得天下,先得「人心」;欲知人心,先知「自己」。想要透徹瞭解他人,一定要先明白自己,再用心去關心別人。

他在【成功的處事-—輕重緩急】中寫道:

有事煩、多事煩、都是煩。不會處理事情的人,其心情時時在煩。做事儘量容易,其方法就是-「輕重緩急」。

他在【成功的力量-—出於信心】中寫道:

成功主要的因素,是來自於「信心」!若無此心,則一切皆不能成就。

信心是來自於「瞭解」,並非口號!不明事理之人,只是匹夫之勇,逞強好鬥之徒。人生最大的保障是「自己」,而非他人;自己的「實力」才是真信心。

他在【成功的事業-—樂在工作】中寫道:

懂得人生之人,工作本質就是一種「享受」和「成就」;不知其義之人,工作本身便是一種「壓力」與「負擔」!

他在【成功的行動-—多想無益】中寫道:

想可以創造夢,亦可毀掉所有的前程!只活在想中的人,實為可憐;唯有「行動」,才能美夢成真。

他在【成功的方法--一門深入】中寫道:

要完成任何一件事,必定有其要訣。方法勿須太多,只要「一門深入」!

愚昧之人,「不懂」方法;聰明之人,「太多」方法。兩者都是錯誤的示範;不懂方法,就不會「變通」;太多方法,就不會「精通」。

他在【成功的過程-—堅持到底】中寫道:

開車一定會遇到「紅燈」,航海一定會遇到「波浪」,成功一定會遇到「困難」。

图片发自App
成功的過程,正如您開車至此的道理一樣。每個紅燈,就是一個困難;您應耐心等,紅燈將會轉成綠燈。

他在【成功的啟示-—永不放棄】中寫道:

「放棄」就是失敗,「堅持」方能成功。不到終點,成敗未知,蓋棺方能定論,最後才能分出勝負。不放棄的是「理想」;可放棄的是「方法」。人生要知「變」與「不變」,理想不宜改變,所謂「人要立志長,不要常立志。」相反的,方法可以改變,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他在【成功的條件-—非凡成就】中說寫道:

命是「個性」,運是「心」。用心來改變個性,就是轉變自己的命運。要達到此目標我們必須:一、知己功夫;二、全力以赴;三、鎖定目標;四、遠大理想。

他又指出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決定未來;只要您願意去除以前負面的想法,從現在起用正面的思想來轉換,成功和幸福隨時就到來。

他在【成功的目的-—達成理想】中寫道:

人活著,就是為了「達成理想」!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活著就毫無意義可言。

他在【成功的生存-—活著真好】寫道:

既然已經成為人,就好好做一個人。因為,人是為「生而生活」,並非為「生活而生」。

他在【成功的決心-—操之在我】中寫道:

別人大都認為「心靈改革」是口號,對於推廣的人,永遠堅信,它是可以落實的!

他還指出當您決定做一件事情,完全來自於您的「出發心」,是否有信心和決心,且勿一直考慮 其成敗的問題。這樣您才能,「放心」、「盡心」、「開心」的去做,永遠無怨無悔!

他在【成功的法則-—按部就班】中寫道:

贏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如何做」、「馬上做」;輸家不知自己,也不知接下來要做什麼?

其法則可分下列五項來說明:

一、思想要正確;二、理想要可成;三,計畫要可行;四、目標要明確;五、方法要簡單-智者做事「很簡單」,愚者做事「很困難」

他在【成功的見解-—內心投射】中寫道:

外在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射」;您怎麼看,世界就變怎樣。不要怨天尤人,只怪自己沒出息;不是別人不給我們機會,而是自己還未「準備好」。

他在【成功的關鍵-—心靈改革】中寫道:

心靈就是「自我」,改革就是「改變」。心靈改革,就是自我改變。自我改變是指:修正錯誤之「觀念」、端正偏差之「行為」、導正不良之「言語」。

他在【成功的探討-—一念之間】中寫道:

錯誤的觀念,產生偏差的行為,造成失敗的人生!「其因有誤,結果必差。」

而他認為「錯誤觀念」,所謂錯誤觀念是:一、消極的態度;二、負面的情緒;三、損人的想法;四、身心的痛苦;五、偏差的見解;六、無止的慾望。

他在【成功的觀念-—不取不捨】中寫道:

正確的觀念即是-面對一切順境而「不貪戀」;面對一切逆境而「不逃避」,便達到不取不捨之境。

他在【成功的抉擇-—能捨能得】中寫道:

能捨並非捨去一切有形的物質,而是捨去內心的「執著」與「煩惱」;能得不是得到所有的榮華富貴,而是獲得自心的「安祥」與「清淨」。

他在【成功的觀點-—學會放下】中寫道:

成功的人是學會「放下」,而非擁有!當您想要擁有一切,即是失敗的開始!

     當我讀到此並寫到此時,心中洶湧澎湃的思潮,令我無法繼續書寫,因此我定下手中之筆,並閉目養神了好一回。我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其實很多親友都很羨慕我的人生,而我對自己的一生,也尚可算是滿意的。令我自己也不明白的是,我還常在生活中有“美中不足”之感。在細想下,我明白了,我“美中不足” 的感覺,是因為我沒有真正領會「不取不捨」和「學會放下」而引起的。

     首先我沒有做到「不取不捨」。因為我常常會貪愛順境,並心想擁有,因此想盡辦法去取﹔又因我厭惡逆境,並千方百計想要捨去。但是在生活中順境會消失而逆境会出現,所以令我常常陷入不如意、不美滿的心境中。

     再則,我雖知“放下”的重要,但我還是經常受『罣礙』、『執著』、『傲慢』、『恐懼』和『煩惱』的滋擾。它們令我常常感到生活不如意。

     為讓自己能生活在心安理得和自在、快樂中,我決心從今天起,在「不取不捨」和「學會放下」這兩點中多下功夫,並讓自己盡量做到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曹其真寫於2012年9月

图片发自App

一念之間讀後感-下

作者  曹其真

寫完《釋達觀法師論“成功”讀後感上》後,我本想不再繼續寫,但是心中真的為就這樣停筆感到十分不捨,因為那本《一念之間》真的是一本十分勵志的好書。它不但適合像我這樣年齡人,並且對年輕人更有益,因為年輕人可能在為人處事上受到更大的啟發。另外,我想到了《搭建太陽村》的作者李晶寫過“看到了而不傳播是自私的”那句話,所以我覺得,如果不將書中我認為最受益的內容傳播給別人,是自私的。也因此我決定拿起手中之筆,繼續將書中的精闢語句摘錄下來,它們是:

他在【成功的領悟-無有得失】中寫道:

有得必有失,那是「相對」的概念;無得亦無失,這是「絕對」的體悟。

他在【成功的表現-—誰勝誰負】中寫道:

人之所以想出名,是為了要讓別人「看得起」;想有錢,是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

但他又指出人若是需要,藉助「外在」的東西,才會有安全感。此人本身就有問題!他認為唯有內在安定,外在才能安,故心安一切安。心若不安,誰能安汝。

他在【成功的行為-—民胞物與】中寫道:

人活在天地之間,當「愛護自然」;人處在彼此之間,當「珍惜緣份」。人要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愛所有人的人,才會愛一切物;愛萬物的人,才會愛天地,就能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图片发自App

他在【 成功的習慣-—破除一切】中寫道:

「壞習慣要改,好習慣要破。」因習慣的本身,就是一種障礙!他在【成功的態度-—用心生活】中寫道:人們每天都在生活,而能用心來體悟日常作息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麼心,來生活。

他在【成功的理財-—妙用金錢】中寫道:

有錢不是罪過,「亂花錢」才是罪過。錢的本質「無好壞」,是使用的人造成功過。要「用在當得,用在當捨」。

他在【成功的賺錢-—錢為何物】中寫道:

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賺錢」。金錢只是「工具」,是讓人們來使用它,而非被它所用。會用錢者,謂之『富有』。因為他是錢主人!被錢用者,謂之『貧窮』。因為他是錢奴才!

一念之間讀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在【成功的追求-—滿足內心】中寫道:

人到底在追尋什麼?是名、是利,還是一個永遠未知的慾望呢?他指出人生追尋的目標是「名」與「利」;修行人而言,人生追求的目的是「迷」與「悟」!其實,人真想要的是「快樂」,而非「名利」。

他在【成功的愛情-—銘記在心】中寫道:

「愛」的真義要清楚,「情」的變化要明白;不要衝突只要愛,不要情緒只要心。

他認為能在一起是「緣份」,順利分開是「學問」。兩性交往,勿論誰是誰非;兩者分開,莫起愛恨情仇。若真是觀念不能溝通,只有選擇各自發展。首先「開導」對方、其次「幫助」對方、再來「祝福」對方、最後「離開」對方。

他在【成功的學習-—進修之道】中寫道:

學習並非一時需要,而是畢生大事。人要成長必須透過進修,方能達成您的理想。因此,能「改變自己」的人,就有成功者的條件。

他在【成功的認知-—生命本質】中寫道:

人有三性-本性、人性、個性。本性「不變」、人性「善變」、個性「固執」。

「本來之性」是每個人生命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因您的性別、種族、膚色而有所差別。所謂「人有 南北,本性無別。」

「人之共性」。人類有其共同之弱點,如貪、瞋、癡等。故人性善變,常讓人捉摸不定,其弱點有動之以「情」、指之以「懼」、誘之以「利」和說之以「理」。

「個人特性」。每人都有其屬性,因個別的想法不同,故其表現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且有主觀意識,所以大家皆有固執的一面。而不願意讓別人來「改變」自己。

所以釋達觀大師認為必須要去「改變」您的個性,去「瞭解」世間的人性,去「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啊!

他在【成功的障礙-—源自心靈】中寫道:

心靈的深處,有三個障礙-「恐懼」、「憤怒」、「慾望」。這些使心靈沒有力量,讓生命不自在,生活不快樂!而這三個障礙皆從對於「自我」的錯誤認知而起。

他在【成功的察覺-—無來無去】中寫道:

「愛」者仁愛,「情」者情緒。人要自愛,方能愛人,推而愛物;不要情緒,情有好壞,有時傷己,有時傷人,有時傷物。

他的無來無去指的是「察覺慾望的來處,就不會受『誘惑』;察覺情緒的去處,就不會起『干擾』。」

他在【成功的管理-控制情緒】中寫道:

情緒並非真實,它只是一種感覺!隨著心情的起伏而改變。人之所以會有情緒,是因「認知」不同而產生了情緒。他指出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看法、感受卻是不一樣、人可以適度「表達情緒」,但不要「發洩情緒」、一個有智慧之人,是在「解決問題」;而非在「製造問題」和自古以來,有所成就之人,其情緒皆是相當穩定!

他在【成功的充實-不再空虛】中寫道:

人常感覺到孤獨、寂寞、無助、甚至無奈,這些皆由心中的「空虛」在作祟。他認為人之所以空虛是因為遺失了「自己的心」!所以要化解孤獨需要改變自我的認知。將孤獨感覺轉成享受「寧靜」。想消除寂寞就要「去做」有意義的事、「去看」有智慧的書、「去規劃」您的目標、「去完成」您的理想。而人之所以「無奈」是因為對人生不瞭解。不過他認為人們的未來雖然充滿變數,但卻可以掌握「當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將往何處走。

他在【成功的價值-—自己創造】中寫道:

生命即是「自己」,價值便是「創造」。您自己到底值多少,要看您如何打造。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由己決定。

他在【成功的推手-—心懷感恩】中寫道:

感恩「老天」,雨降甘霖;感恩「大地」,長養萬物;感恩「國家」,培育成才;感恩「父母」,養育之情;感恩「師長」,諄諄教誨;感恩「大眾」,互相砥礪,感恩「一切」……推動人們成功,最大的功臣是那顆「感恩的心」!

他在【成功的沉思-—三省吾身】中寫道:

流下「懺悔」的眼淚,顆顆如珍珠;流下「悔恨」的眼淚,粒粒皆毒藥。反省以往過失,名為「懺」;堅決未來不犯,名為「悔」。徹底改過向善,名「懺悔」。因此我們早晨起床,當「感 恩」一切;晚上睡前,當「反省」己身。

他在【成功的修身-—格物致知】中寫道:

革除物慾,恢復良知便是-「格物致知」;觀念清楚,思想正確即是「誠意正心」。慾望不是用去除而是要「看清」。正如,落葉並非一日可除,慾望不是一時可斷。唯有看清慾望的本質,才不致被迷惑。因此我們對待慾望應刻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他在【成功的修道-—清心寡慾】中寫道:

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太多便是「貪慾」,不要卻是「愚痴」,恰到好處才是「學問」。

他在【成功的觀照-—瞭解自己】中寫道:

能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覺悟的人」!不明白的人,依舊在迷惑當中!要瞭解自己,應知組成的三大部份- 「身」、「心」、「靈」。

一、去觀察身體的變化及瞭解其作用,您就不會「執著它」。二、去觀察心理的感受及清楚其起伏,您就不會「妄想它」。三、去觀察心靈的本質及證悟其空性,您就不會「迷失它」。

他在【成功的智慧-—看清真相】中寫道:

有智慧的人,學會「放下」;有執著的人,學會「擁有」。放下需要學習,執著卻是與生俱來!所有的煩惱,皆因執著有個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環境所引起!如能看清事實的真相,即可看破,而自然的放下。

他在【成功的心境-—活在當下】中寫道:

「我思故我在」,難道不思,我就不在嗎?人唯有活在「當下」才是真實的,離開此刻,一切盡是虛幻不實。

他告訴我們 融入萬物,回歸自然。譬如:「一個石頭,丟入大海,石頭是石頭,大海是大海;一顆水珠,滴入大海,水融入大海,水就是大海。」「我執」如石頭,捨大用小是愚痴;「破執」如水珠,捨小用大是智慧。能如此!才是活在當下。

他在【成功的解脫——離苦得樂】中寫道:

一切的現象,皆是「有生有滅」;現象的本體,才是「不生不滅」。若知無常即是常,當下解脫,離苦得樂。他說“知道苦的『事實』您當看清!造成苦的『原因』您應瞭解!去除苦的『障礙』您要決心!找滅苦的『方法』您須行動!”。

他又說“世間一切時時皆在變化,包括您現在的苦,也會改變。「時間」會治療您的痛苦。

「空間」會改變您的想法。「人事」會取代您的記憶。「一切」會轉換您的無知”。

他在【成功的本源——清淨自性】中寫道:

六祖慧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說「智者」之人,並非增其智,而是愚痴少一點!「愚者」之人,並非減其智,而是愚痴多一點!

他又說“自性就像太陽,無明好比烏雲。是烏雲遮蔽太陽,才有明有暗、有智有愚。 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是不增不減。”

他在【成功的突破——妄想執著】中寫道:

心本清淨,因「妄想」而起煩惱;心無罣礙,因「執著」而起痛苦。若無妄想、執著,本無一物,何染塵埃。他“人的想法,太複雜、太困難、太主觀,所以認為不容易,因此清淨心,就變為 「煩惱心」”。他又說“「主」者自己、「觀」者觀念。用自已的觀念,只能看到一點,不能窺見全貌,所以評估容易出錯,判斷容易有誤!只要將「複雜變為簡單,困難轉為容易,主觀改為客觀。」一切就清淨了!”

  寫到這裡,我在不知不覺中又停下手中之筆,我突然心中一陣不安,因為在過去的不到三年,我在主持同濟慈善會工作中,常常埋怨我的同事做事效率不夠高,考慮問題不夠周到……  而且常常為此而感到“煩惱” 異常。但是細心想來, 我們在三年前,從二個從未做過慈善工作的全職工作人員和二個兼職人員開始, 在邊摸索邊做的情況下, 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做慈善的路。我們處理了不少個案也辦成了很多外人不能相信的事。如果沒有我那幾位甘願由做小事情開始的同事們的努力付出,靠我個人的力量慈善會絕對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更不可能有明天的發展。在那一刻釋達觀法師的那兩句“推動人們成功,最大的功臣是那顆「感恩的心」!”  呈現在我的面前。也在那一刻我更明白了他說的那段“放下需要學習,執著卻是與生俱來!” 我們人所感到的煩惱,皆因執著有個“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環境”所引起!如能看清事實的真相,即可看破,而自然的放下。”

  釋達觀法師最後用以下的幾段文字結束了他的全文,這幾段文字雖然簡單,但對我來說,它們卻有觸及我心靈的震撼力,它們是:

【世間的事,並無法樣樣如我們所願,因此要看清它的道理。常人一生都在「有」「無」打轉,有也苦,無也苦,有無得失都痛苦。實不知“無中生有,從有自無”,有無盡是無常不實的真理。世人為何在有、無之間打轉,總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

凡夫處在有、無兩難,智者乃兩相無礙。有也好,無也沒關係,一切隨緣盡分;不取有,不捨無,有、無是緣起生滅的現象,故我們當以中道的智慧觀,來察覺這世間的變化,而非迷失於其中。若能明白此理,則能隨緣而安,隨順自在,心無罣礙。

因此,我們應於當下安住其心,明白因緣、條件,隨己之力,各盡其分。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有安於有,無安於無。安心者有道,不安者無道,安於無所住,住於無所得,自然生其清淨之心,故「有」「無」皆無礙。】

    曹其真寫於2012年11月1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念之間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