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经过《三国演义》和无数影视剧的诠释,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精彩纷呈,英雄好汉们的高光与落寞,都被大众熟知,但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被新兴的西晋王朝统一。
但西晋这个大统一太短命,到了第二代皇帝汉惠帝司马衷时,就出现了五胡割据称雄的迹象,开启了后来南北朝的序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五胡十六国逐鹿中原景象的,始作俑者并非西晋君臣,而是要追溯到东汉。
东汉是一个外戚和宦官干政非常严重的王朝,朝政混乱、黎民疲敝,这就导致北部边疆经常出现兵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汉朝廷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主动招引,或战胜后强制迁入的方式,将北方各族尽可能内迁,以此来消弭边乱,增加兵源和劳动力。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更是把大量胡人分批迁入汉人聚居区,以至到了西晋,“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戎狄居半”,形成了多股不稳定势力。
当时,汉官欺压和汉人歧视,是胡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长此以往胡人内心充满忿恨,“数杀害长吏,渐为民患”。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秃发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在河西举兵反晋,晋军多次镇压,却连遭败绩损兵折将,匈奴右贤王刘猛等人也与秃发树机能遥相呼应,对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直到9年后才彻底平定,晋武帝司马炎对此发出哀叹:“秦凉二境,比年屡败,胡虏纵暴,百姓荼毒。遂使异类扇动,害及中州。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按照司马炎的说法,秃发树机能的这场叛乱,让秦凉二州和中原地区都饱受蹂躏,甚至比东吴和蜀汉的对抗还要凶残。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在秃发树机能之乱已经不足为虑后,晋武帝派出六路大军伐吴,东吴上下进退失据,晋军势如破竹,第二年5月1日就兵临建业城下,吴末帝孙皓被迫出城投降,西晋完成统一。
这时候,包括晋武帝在内的很多晋朝君臣,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对境内及边疆随时可能爆发的五胡叛乱,选择直接忽视。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针对胡人叛乱越发严峻的形势,侍御史郭钦上疏直谏:“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
郭钦认为,五胡自古就是边患,现在的情况非常危险,如果趁着灭吴后的余威,将他们陆续迁徙到边地,加强边境守备,才能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但晋武帝此时仍然沉浸在千古大功里,奢谈“裔夷癣疥,不足虑”,对郭钦的意见没有重视。
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驾崩,皇太子司马衷即位,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昏君晋惠帝。
晋武帝的国丈杨骏刚开始取得单独辅政的机会,肆意排斥宗王和大臣,皇太后杨芷也在后宫专权,引发了野心极大的皇后贾南风的不满。
贾南风密招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进京讨伐杨骏,先是司马玮杀了杨骏,接着贾南风将杨芷废杀,又唆使司马玮杀了辅政的司马亮与菑阳公、太保、录尚书事卫瓘,但司马玮随即也被贾南风处死,朝政大权落入贾南风手里,暂时平复的朝堂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而五胡叛乱的威胁更是一触即发。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反晋,在上党一带纵兵为恶,不久兵败投降晋军,被冯翊都尉杀害。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联合马兰羌、卢水胡等再次反晋,北地、冯翊、雍州等地相继被攻破,秦州、雍州等地的氐人、羌人也起兵响应,拥立氐人齐万年为帝,威慑关中,经过4年的拉锯战后,才杀死齐万年等人,平定了这场叛乱。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亢父男、山阴县令江统提出《徙戎论》,核心观点为:“今已受其敝矣。夫关中,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
应该说,江统与郭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要将五胡迁徙到边境外,杜绝内乱可能,但晋惠帝没什么决断,掌权的贾南风对此不感兴趣,西晋王朝的生机再一次错过。
就在这一年,无子的贾南风为了长久专政,废杀皇太子司马遹,八王之乱再次爆发,从朝堂到地方一片焦土,胡人趁机崛起。
几年后,巴氐首领李雄在益州割据称帝,建立成汉;匈奴人刘渊则在并州称帝,建立汉赵政权,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也就彻底开启了。
应该说,对于五胡在中原杂居可能带来的变乱,郭钦、江统等人是有忧患意识的,但遇上了骄傲的晋武帝和昏聩的晋惠帝,再加上专权弄权的杨骏、贾南风和赵王司马伦等宗王,悦史君认为,五胡十六国的纷乱也是一种必然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 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