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想暂停更新这个公众号。
一次是两年前,我突然不知道写什么。
当时发布了《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如何快速了解一家公司》系列文章,阅读量很高,自己也很满意。
但是,这之后很长时间里,自己都陷入了低潮。
写其他的内容,总达不到如此的含金量。当时就想:如果质量不高,那写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质量的定义。
另一次是一年前,我对自己的定位开始模糊。
工具类的文章阅读量很容易就走高,但是这类文章就像吸毒,它不会带来太大的价值感——因为它的核心要求是去搜索、体验和说明,思考的层面会少很多。我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公众号就工具化了。
——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不过,看到这里你肯定也发现了:我从来没有因为本职工作想要暂停这个公众号。
很多人都会问我:如何协调好公众号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官方回答是:协调好时间即可。
但事实是,一旦你想做好某件事,投入时间和精力是必须的。所以真实的答案是:大多数时候,我每天只睡 6 个小时。
那是否有想过放弃某一方呢?
答案是:没有。
因为两者已经互相融合,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而上面提到的问题,都回归到工作中找到答案。
第一,工作为公众号提供养料。
因为工作中有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所以攒下很多素材。从这些故事里提炼出方法和操作步骤,即是一篇文章。
前两天的「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文章,就是取材自之前跟的培训项目。
当时老师讲课绘声绘色,所有人都赞叹老师会讲故事。于是我们晚上复盘,他讲故事的逻辑和方法。之后我再去书店翻书,把经历与理论结合起来,于是文章便成型。
也正是工作带来的经历,让自己在脱离工具属性的路上,有了底气:即使是写工具,也有场景;如果是写职场,也有鲜活的故事。
第二,工作让自己对质量有了新的理解。
在前段时间,公众号有开始对外约稿。当时的做法是:大概跟对方确定一个选题,然后由对方自由发挥。
这个操作的结果是:内容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有时质量很高,有时存在欠缺,自己要么是花很多时间改稿,要么是不好意思地说不能采用。
这段时间做培训工作,领导的要求是:每门课程,都务必跟进到每个细节,保证整个培训项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这给了自己一个新的启发:在约稿时,我们就必须把大纲定好,甚至是具体的行文方向。因为作为公众号的主理人,我必须对读者负责,必须让大家有获得感。
可是,如何产生获得感?或者说如何让曹将公众号的获得感比其他的更大?
培训项目一般有两类主题,一类是打开自我的,主要通过故事来让人懂得某些道理;另一类是干货型,主要是讲授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让大家拿来就能用。
基于这个,我们重新确定了公众号的选题和内容标准:
1. 收获感要么是情感上的,那故事必须要有起伏,并在最后点睛收尾;
2. 收获感要么是功能上的,那么必须要提供到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并且这个方法具备可移植性。
上面是基础要求,更高层面:
1. 内容上有理论、数据做支撑。比如讲选择问题,从性格的底层维度入手。
2. 有专属经历。可能是访谈他人,可能是自己的。
3. 总结出套路和表格。比如一张 A4 表格,他人拿来就能用。
最近的「三十岁系列」,就是按这个逻辑进行组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破了万,算是一个不错的反馈。
第三,公众号为工作提供另一个视角。
在公司里,我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而在公众号这边,我要带两位助理一起战斗。后者的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如何与上级沟通。
例如,当助理跟我讨论时,我会发现自己对「只是询问」不耐烦。那这反映的道理就是:跟上司沟通前,务必要带上方案,提供选项,节约他人时间。
又比如,助理经常会提一些脑洞大开的建议,而我这边必须衡量工作量,投入的资源是多少,以及相应的时间节点和了解成功时的样子。
本质上看,就是落地性到底如何。反馈到自己的工作中,也会尽量在每次沟通时,明确目标,说明路径,阐述需要的资源。
都说换位思考,当真正经历两个角色时,才真正体会到不同角色背后的苦衷,以及消除苦衷的方法。
第四,公众号对工作本身,还有一些额外助力。
其实在公司里,很多人知道自己,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更多是因为公众号。这确实是一个额外收获。
毕竟,在沟通前,如果他人已经对你有了适度了解,甚至可能有了一定认同,那后续的交流也就相对容易。
另外,公众号积累的这些内容,也不断沉淀出系统性的知识输出。毕竟自己做的是培训策划与项目跟进类的工作,如果不能输出课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因为有一些积累,也会去做一些分享,在跟内外部老师沟通课程时,也能站在讲师和策划者两个维度去思考。如此对沟通效率也会更高。
所以你看,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进。
我是尾巴
文章最后,我想分享一下上周周会跟助理说的话。
如果我们跟其他的公众号一样,那么我们的内容就没有意义。如何做到存在甚至脱颖而出,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精进。
精进就是,我们比别人想得更多,我们比别人有不一样的经历。这些都来自于公众号之外的体验。
不要以为看了几篇他人的文章,听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学富五车。这些只是输入的一部分,真正要做到的,是把这些书串联起来,成为体系。
然后把这个体系与自己的经历形成连接,如此,你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你将收获有独一无二的文字。
这段路很难,但是我真的希望,哪天你从这里毕业,走到职场上时,拥有一个烙印,上面写着「诚意」。
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