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从事专题研究,可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然而,一 旦毕业进入职场后,这种做法就非常没有效率,根本称不上是“生产力高”的做法。想办法将议题明确化、有效率地进行重要的验证并更新假说,才能在每一天都真正实现“高生产力”。大多数的情况下,从建立假说到验证为止,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十天可以绕完一个循环。所以, 最开始的步骤,就是搜集用于思考而提出假说的资料,尽可能在二至三天就完成;访谈等需要花时间做准备的部分,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话虽如此,光凭这些说明,各位读者还是难以理解具体该做些什么吧?所以,我整理了一些技巧来搜集用于选定议题的信息。

技巧①:接触一手信息

第一个技巧就是接触“一手信息”。所谓的一手信息,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人过滤的数据。具体而言,展开以下行动会有成效:

- 以制造生产为例:站到生产线与调度的第一线(现场),与 第一线人员聊一聊。如果时间允许,一起动手进行某项作业。

- 以销售为例:前往销售的第一线。比如,站在店门口听取顾 客的声音;可以的话,和顾客一起行动。

以商品研发为例:前往使用商品的第一线,与使用商品的顾客对话。询问顾客为什么使用该商品?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如何区分使用?在不同场合应该如何使用?

- 以研究为例:前往研究该主题者或该方法者的研究室,实际听他说并观察现场。

听起来也许是很基本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对这些事情可以做到如同呼吸一般理所当然。越是被称赞为“优秀” “聪明”的人,越是只用头脑思考,想要以乍看之下很有效率的方式从各种读物等二手信息中获取线索,而这正是致命伤,因为在建立重要的假说时’这会变成以 “戴着有色眼镜看信息”的态度思考。

很多时候,只要没有眼见为凭、亲身感受,就无法理解第一线(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时常会有乍看之下毫不相干的事物,—到现场却是紧密的联动关系,或者本应是联动的事物却彼此分离的情况。 这些状况都是只要没到现场查看就无法理解,这是在间接的简报、报告或论文等二手信息中,绝对不可能会提出的死角。

无论如何表达,二手信息只不过是显示了从拥有众多层面的复合性质的对象中,巧妙地抽取出来的某一个片段式的信息而已。 所谓的“事实”,只要不是直接看见的人就无法认知。因此,建议花费几天时间,集中接触一手信息’这样将令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 有切身体会,并提供强而有力的方针帮助我们建立明确的假说。

另外,到各个现场接触一手信息的时候,就会听到现场人员由经验所衍生出来的智慧。不只可以听到无论读多少文字信息都不会知道的重点,甚至可以询问他拥有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像是现在面临的瓶颈、不赞同一般人说法的原因、实际行动时真正应该确定的事情等,可以一口 气吸收那些用钱也买不到的智慧。

大部分的日本公司很少将公司内部的事情直接咨询外部专家,这真的很可惜。如果说原因在于“因为有很多事对公司外部需要保密,所以不能与外部交流”,那大部分的情况其实只是想太多。

向不认识的人进行电话访谈,英文称之为“cold call” 学会这项工作后,生产力将急遽提升。只要好好地告诉对方你在正当的公司工作或在大学、研究所进修,“涉及有保密义务的内容完全不用说出来,现在所问到的内容只用于内部讨论”等,大部分人都会做出配合。其实, 我也曾进行过数百次“cold call”,被拒绝的次数很少。因此,如果想 要提髙生产力,这是个好方法。

技巧②掌握基本信息

搜集信息的第二个技巧就是从一手信息中获得感觉,同时将世间常识和基本事项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整合,按照MECE原则快速扫描 (调查)。

这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只凭自己的想法就拍板定案”。首先应确定所处理课题领域中的基本知识。一般在商业上推敲业务环境的 话,只要持续观察下述要素:

1.业界内的竞争关系

2.潜在进入者

3.替代品

4.业务下游(顾客、买家)

5.业务上游(供货商、供应企业)

6.技术和创新

7.相关法规

其中1至5项是由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 )所提倡的“五力” (Five Forces) ’再加上6至7项合计七个项目的发展,在起步的阶段应该就 足够了。

学会观察上述要素的发展之后,实际上在扫描中需要确定的就是“数字” “问题意识”和“架构”这三点。

数字

在科学界,以数字为根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在商业界也很常见。 例如在讨论业务整体的时候’会提出“市场规模” “市场占有率” ‘‘营业利益率” “(上述指标的)变化率”之类的数字,在零售业会以竞争 者的观点提出“每日单位营业额” “存货周转” “顾客人均消费额”等 数字。从整体的角度’根据“不知道就无法继续讨论”的一系列数字来确定大致情况。

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依循过去以来的脉络,找出该领域、业界、 企业的常识,与课题领域相关的一般共识,以及从前是否讨论过、讨论的内容及结果等。要涵盖全部的“如果不知道这些,与该领域的人就无法进行对话”的内容,并确认是否遗漏了重要的观点。

架构

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需要以下的信息:到目前为止课题整理的情 况’课题周围的事情如何定位;并要了解正在讨论的问题在既有架构中是什么样的定位,以及什么样的解释。具体而言,活用下述方法可以帮 助你轻易掌握整体情况。

•总论、评论

*杂志、专业杂志的专题报道 *分析报告或年度报告 o主题相关书籍 ®教科书中相符的几页

看书时不妨避开讨论关键技术的专业部分,而只看其中有关基础概念及原则的内容。为了培养时间轴上的宏观角度,同时吸收新旧观点, 这也是不错的方式。

技巧③不要搜集过头

第三个技巧是刻意地将搜集信息的深度保留在概要阶段,也就是‘‘不要做过头”。虽然这与速读术或髙效能工作术的理念大不相同,但搜集信息的效率必定有其极限,当信息过多的时候,将无法更有智慧。这种 情形称为“搜集过头”与“知道过头”。

搜集过头

用于搜集信息的努力、时间和其所获得结果的信息量,在某种程度上呈正比关系,一旦超过某个程度时,迅速吸收新信息的速度就会慢下 来。这正是“搜集过头”。就算投人大量的时间,具有实际效果的信息 也不会呈等比增加。


“知道过头”是更严重的问题。在“搜集过头”的图1-6中也可看出, 在到达某个信息量之前,智慧确实会快速涌现;可是当超过某个量的时 候,快速产生出来的智慧会减少,而最重要的“自己独具的观点”逐渐接近于零。是的,“知识”的增长不一定会带动“智慧”的增长,反而 必须经常持有一个观念一信息量在超过某个程度之后,将会造成负面 效果(图1-7)。

对某个领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的人,要产生新的智慧是极为困难的, 因为手边所拥有的知识几乎超越了所有想法。就如同一流的科学家达到该领域的权威地位后,就不再像年轻时期那样会产生强烈的点子,这是 一样的道理。

而且,这也是顾问公司存在于商业界的理由之一。一流企业应该已 经招揽了众多业界专家,却还是以高薪雇用顾问,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因为企业主“知道过头”,所以受到该领域的禁忌或“必须论” 的刻板印象束缚,无法产生新的智慧,因此需要“旁观者清”的管理顾问从旁协助。越聪明、越优秀的人,越容易达到“知道过头”的状态, 一旦达到该状态就越难逃脱知识的限制。

当人对某个领域有兴趣,在刚获得新信息的阶段。一开始会有各种关心的内容或疑点。每次在向他人求教这些问题或找到答案的过程中, 都会加深自身的理解,并涌现新的观点或智慧。在这些观点或智慧未消失的时候’也就是在不要变成“知道过头”的范围内’停止搜集信息, 这正是在搜集用于确立议题的信息时的秘诀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