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前几天参加一场资格证考试,参考的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天气比较冷,但是大家看起来都很用功,瑟瑟寒风中,全神贯注地盯着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抓紧考试前的每一分钟背预测题,状态都赶上高三备考的孩子了。这个场景,让我感到一阵心虚:我勒个去,都这么用功,压力好大。然后,我翻了翻书包,也想找张资料抓紧时间背一背,然而,除了证件和两支水笔,我就带了一个面包。


这当然不是说我准备的就很充足,事实上,我准备的相当不充足。早在三个月前我就买了复习资料,但是,直到半个月前我才开始比较认真地看,三天前,我开始将重点题型的答题结构摸清楚。考前一天,我把三本书遛了一遍。然后,我就只带了证件和笔去考场了。


“考试的前一天,就不要再去学习了”。这句话,是读小学时,老校长告诉我的。

小时候,我爱极了只带证件和笔袋从容应考的感觉,胸有金砂万点,随你挑挑捡捡。

2018-12-10_第1张图片

读大学以后,大家对待学习都不认真了,挂科是家常便饭,考前突击都是优良表现。对待所有的考试,都是挑挑拣拣,拣最有可能考的题目,囫囵吞枣的记下来,有可能但不太可能考的,都懒得去看,因为回报率太低。


我们在考试中,越来越功利,为了高分,不,为了及格,想尽各种办法。然而,大部分考试,并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们缺少了耐心去学习,我们只看结果。读大学时,看到考研的学生废寝忘食,在最后几个月甚至熬到凌晨,买了一摞又一摞的书籍资料,真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然而,他抓耳挠腮求解的题目,不过是大一高数课上一道星号题目,就因为当时老师说期末不会考,所以他去探究这道题目的解法。如果当初,我们能不那么功利,是否在后期我们会有更多的把握?

我们将一生划分为很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目标。我们要小升初,我们要中考,我们要高考,我们要考研,我们要过五关斩六将求职竞聘,我们要要面对各种关口。如果运气足够好,可能每一个关口都能勉勉强强通过,但是内心还是虚的吧,毕竟准备的那样不充分,那样仓促,没有十年的童子功,哪敢上台表演三分钟?

所以,在向我们的目标进发的同时,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预估风险和命中率的同时,我们从长远的时间里就多一点耐心,脚踏实地却步履从容地去做准备,是否赢的几率会更高一些呢?

2018-12-10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