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自我思维”

1

自我思维就是元认知,对自己的认知。

用人话说就是,我是如何看待我的。

看清自己,极易也极难。

就像在领导力里,只记录自己一天干了什么,并分析其中的优劣根本不能算反思。

只是有“我觉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感知,也根本不能说自己有了自我思维。

2

在说“黄金思维圈”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方法,强调要知道“why””what””how”,但为什么21点被数学家找到了奥秘,甚至出了书,这么多年后,依然还是听不到有谁(除了不被赌场欢迎的数学家),能够在21点上稳定的赢到钱。

是因为书太深奥导致没什么人能看懂么?是书太冷僻很多人不知道么?

更为准确的答案是,大多数人买了书,随手翻了翻,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奥秘,准备用5分钟打败一生为之努力的赌场了。

因为意愿,不加上这个极为主观的词,就不足以知道,没了意愿,什么方法都没用。

最多成为扫地僧。

3

自我思维也是如此。

先要有意愿,想要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然后,不加评判的得出自己到底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随后,分析自己这种思维是否有什么依据,是根据原则还是根据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

最后,根据原则,一点点的调整自己的思维。

再次强调的是,意愿,不是一开始发挥了作用,之后就搁置不用了。

意愿,是贯穿整个自我思维的,是自我思维的驱动力,没有了主观意愿,任何一个步骤都不会得出真实的结论。

4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我这样的人,我是怎么批评的,如果这个人不是我而是别人,我的评价又会有什么改变。

看清自己,是为了看重自己,让自己有了深度,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毕竟,从原则结出的果,比从直觉要稳定的多。

5

另一个角度,从成果上说,我觉着自己在什么地方,可以稳定的做好某件事。

稳定,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流行的,水上大闯关。

用气垫搭起了障碍,很多矫健的人,一鼓作气的扑通入水,看的我是不亦乐乎。

前方就是我想要的,但我的思维很多时候都是这种不靠谱、撑不住我的气垫,我得让自己硬起来,稳定起来,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6

七个习惯是个宝库,逐句阅读是个宝库,思维发挥是个宝库。

身怀这么多的宝库,没理由浪费掉。

ps:在领导力里,只有对自己思考方式的思考,才算做反思。

没有对思考方式的改进,也就没有达到反思的最终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看“自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