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去佛罗里达玩了一圈。其间最让我激动不已的行程就是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 , 简称KSC)。在我眼中,土星五号火箭、阿波罗飞船、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跟迈阿密海滩上的比基尼姑娘一样性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提前一天在网上买好了门票以及深度游的观光大巴票,从奥兰多市区出发,往东约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游客中心( Kennedy Space Center Visitor Complex )。
毫无疑问,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人类太空探索的黄金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争霸,像极了两个血气方刚的中二少年,拼了命地要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才是那个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最强者。而肯尼迪无疑是这场争霸赛的强力推动者。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美国最重要的航天发射基地,的确是当之无愧。
一进门,便是纪念肯尼迪的喷水池。而我印象更深的,还是当美国在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这两项标志性的航天成就均被苏联抢先完成之后,肯尼迪为了赶超苏联而向全世界宣示要在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时那段著名的演讲辞: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抛开一切政治与意识形态,美帝当年真可谓踌躇满志,豪气干云。
在名为“英雄与传奇”的宇航员名人堂里,处处体现着史诗般的业绩背后的金钱、汗水以及牺牲。
美国早期的航天计划也是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计划,属于试验性质的载人飞行。下图就是1962年水星计划中,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友谊7号发射时的地面控制中心场景再现。
第二步,就是双子座计划,主要进行各种太空对接试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1966年发射的双子座9A号飞船的返回舱。内部狭小,其貌不扬。一点都没有太空时代的科幻感。
而第三步,就是载入史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局很糟糕,在一次地面测试中,阿波罗1号飞船的指令舱发生火灾,三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主要原因是当时飞船内用的是纯氧,哪怕是一星半点火花,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到了宇航员名人堂的正厅,墙上满是成就突出的宇航员的肖像、姓名、进入名人堂的时间以及他们参与的太空任务的徽章。
不用说,下图这两位是大家都最熟悉不过的了。阿姆斯特郎已于2012年去世,享年82岁。而巴斯奥尔德林依旧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他曾经当众拳打登月阴谋论者,并且发出了无奈的感叹:“当初他们说会有火星殖民地的,结果我却得到了智能手机。”
一声叹息。
步出名人堂,回到火箭广场。我在好几台火箭发动机前驻足良久。它们代表了当时人类工业文明的最高成就,完全就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横卧着的土星1B火箭面前,我碰巧将火箭和我们的婴儿车拍进了同一张照片。在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穷尽智慧所制造出来的火箭,也并不比一个婴儿推车高明多少。然而,也正是因为自身的无限渺小与卑微,人类挣脱地心引力的一次次努力反而显得更加伟大甚至悲壮。
其实整个游客中心是一家独立于美国政府的私人企业。而肯尼迪航天中心真正的重要设施,比如NASA总部,航天器装配大楼以及发射塔架等,都散布在卡纳维拉尔角一大片广阔的地域内。
吃过午饭,我们坐上大巴,继续我们的走马观花。
当我们从运输重型航天器(比如登月用的土星5号以及航天飞机)的履带式运输车旁经过的时候,其庞大的体量着实让人震撼。这种运输车大名叫Missile Crawler Transporter Facilities,有两千多吨重,每一个履带片都有将近一吨重。这可能是整个参观过程中最有科幻感的机器了,让我想起《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的那些巨大的采矿车。
大巴还经过了39A号发射塔架。这是所有阿波罗登月飞行任务出发的地方,也承担了大部分的航天飞机发射任务。如今这个发射台已经租给了SpaceX,水塔上也刷上了SpaceX的字样,标志着一个商业航天新时代的到来。就在我们参观结束之后十来天,猎鹰9号又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发射。
插播一条。航天飞机发射时发动机产生的冲击波对塔架建筑及航天飞机本身都有伤害。因此就在点火之前,水塔中的水会被放出,灌满航天飞机下面的水槽。点火时水被迅速蒸发,起到吸收冲击波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航天飞机发射时冒出的巨大白雾的来源。
接下来路过的地方是曾经用来组装土星5号和航天飞机的航天器装配大楼( Vehicle Assembly Building, 简称VAB)。这幢楼有160米高,是世界最高的单层建筑。
观光大巴最后把我们送到了阿波罗及土星5号展示中心。
走进大门,看了一段回顾阿波罗计划的影片。随后灯光亮起,出现在眼前的是首次载人绕月飞行阿波罗8号的飞控中心实景。
也就在我们在佛罗里达的那几天,马斯克高调宣布要在2018年再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如果真能成功,那么距离阿波罗1968年的发射,刚好整整过去了50年。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土星5号的展示大厅。
不用说,这依然是目前为止人类的火箭之王,全长达110米。在登月任务结束之后,土星5号还发射过一次天空实验室,之后就退役了。
土星5号共分三级,第一级用的是煤油液氧发动机,二三级则都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这里展出的一级是测试版本,二三级则来自于未使用的正式版本。
美苏太空争霸的一大重头戏,就是以冯布劳恩领衔的土星5号与科罗廖夫领衔的N1火箭的正面竞争。结果美帝完胜。苏联在发动机技术不过关的条件下,为了能实现跟土星5号接近的发射能力,在N1火箭上采用了30台发动机并联的疯狂设计。结果四次发射全部失败。N1火箭的失败与后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流产,标志着在太空争霸中,苏联全面落后于美国。
看到一半,广播提醒再现阿波罗11号登月的实景秀要开始了。我们便走进了小剧场。
登月舱缓缓降落:“The Eagle has landed.”
然后便是阿姆斯特朗那句名言:“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登月阴谋论者声称登月的场景都是在摄影棚里拍的。嗯,这里倒真是可以棚拍一下。
回顾完了过去,自然还要畅想一下未来。下一站:火星。
那么究竟是继续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像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最终能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看完秀出来,继续参观没看完的部分。
首先是阿波罗14号的指令舱。
然后是登月舱的复制品。
每艘阿波罗飞船都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满载三人。到达月球轨道后,两名宇航员乘坐登月舱着陆,另一名宇航员在指令舱中绕月飞行。月面活动结束后,登月舱上升级起飞,与指令舱再度对接,随后抛弃登月舱,三人同乘指令舱返回地球,溅落在海上。
美帝当年采用了这种难度极大的“月球轨道交会”方案实现登月,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
看完了阿波罗与土星5号展厅,我们坐摆渡车回到游客中心,进入最后一个展厅——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亚特兰蒂斯号是美国投入使用的第四架航天飞机。更有历史意义的是,它在2011年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从此结束了航天飞机30年辉煌却也惨痛的历史。
说它惨痛,因为有十四名宇航员在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两次空难中血洒长空。事实证明,虽然航天飞机实现了航天器的重复利用,但在经济性与安全性上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因此NASA最终放弃航天飞机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今,可重复利用航天器的科技树已经被马斯克点开了。
遇难宇航员的纪念厅内陈列者他们生前的照片与遗物。旁边则摆放者工程师们刚开始航天飞机设计时用木片制作的原型机。无论如何,美国的航天飞机凝结了无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心血与汗水,是那个雄心勃勃的大时代留给历史的一座丰碑。
走出最后一个展厅,已经快到七点闭馆时间了。回想这一件件见证了美国航天事业辉煌历史的展品,心中却掠过一丝悲凉。我想起了不久前看的迪斯尼动画片《海洋奇缘》(Moana)。当Moana在奶奶的引导下发现了隐藏在山洞里的祖先们留下的帆船时,她激动地不住大喊:“We were voyagers! We were voyagers! ”她这才知道,原来她的族人本不是困守孤岛的懦夫,而是无畏的航海家的后代。
阿波罗登月与航天飞机,都已经成为历史。这座博物馆,就像是莫图努伊岛上放满古老帆船的山洞,默默地展示着那场让人热血沸腾的太空争霸。当年美苏两强的争霸完全是不计成本的举国行动,充满了政治意味,像极了当年的郑和下西洋,辉煌却难以持续。这些年以SpaceX为代表的私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能不能像当年疯狂追求黄金与香料的欧洲人一样,开启另一个真正迈向宇宙的大航海时代呢?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从心底里,我希望人类永远是voy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