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日 一个关于风筝的思考

当然说起风筝会联想起来很多的歌词,诗词,文章等等。但对于风筝这项传统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在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

但近几年很少就有见到过放风筝的景象。可能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筝这项传统的艺术既然在慢慢的消失了,当代大多数人热衷于健身马拉松这些新兴的运动项目,但是一些传统的项目往往容易忽视,放风筝这是门手艺,需要不断的发扬光大和弘扬下去。

今天下午陪着小马一起来到朝阳区的太阳宫公园,因为小马要来到这里给三个小朋友上体能课,所有我也就陪同他一起过来。我也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边观望和学习,无意间闲逛看到了天空中飘舞着许许多多的风筝。五颜六色的,有小蜜蜂的,大黄蜂的,小燕子的,老鹰的,大龙的等。粗略的估计了一下最高的上升的高度能够达到500米的海拔。低一点的也有好几百米的距离。能够放这么高的估计是专业的或者是有一定的技术的放风筝的人士。

顺着高空中的风筝牵挂着他们长长的线往下看,看到了拴住风筝自由的“监管者”,他们是一群50-60多岁的老大爷,环顾四周,放风筝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老大爷们,没有年轻人,也没有中年人带着自己孩子的。不仅有一阵感叹:难道现在放风筝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物了,青年人和青少年的传承了。我也很能理解成人大家都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休闲的事情,但是这是一门老手艺。

我记得在老家的时候放风筝的更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是达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了,但庆幸的是在北京还能够见得到这种传统文化。风筝只是一个小小的引子,不只是风筝,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和手艺再慢慢的消失:如剪纸,皮影,京剧,捏泥人,竹编,刺绣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国家弘扬这种传统文化和手艺,并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使这些手艺能够继续发展下去。随着小马课程的结束,我的思考也慢慢的回到了现实中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8.27日 一个关于风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