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忆蔷薇拆书】失落的勇气——拆书《被讨厌的勇气》

【书籍】

被讨厌的勇气

【原书信息】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日】岸见一郎  【日】古贺史健

              渠海霞(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3(2017.11重印)

ISBN:978-7-111-49548-2

【拆书结构框架】

一、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1.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2.找到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3.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4.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二、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1.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2.自卑只是借口

3.人生教会我们逃避

4.大胆承认错误,没关系

三、让干涉我的人见鬼去吧

1.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2.放下别人, 放过自己

3.这才是你想要的"自由"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我的优秀,不需要被认可

2.找自己

3.赐予我力量,我的勇气

4"天生我材必有用"

五、短暂的人生,简单活着

1.接纳自我最重要

2.学习实践对他人的贡献

3.甘于平凡也需要勇气

4.你的人生你做主

    总结

【第一章主题】

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第一章内容】

[][]开篇介绍: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部集哲学与心理学的大成巨著。书中就阿德勒心理学在哲学中所占份位,以及文中所提到的哲学升华部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作者行文以少见的"对话体"来讲述,却又暗合了许多古代经典传世的方式。可以说,本书基于心理学,引发世人思考,最后升华出哲学的意义,文字精炼,内涵深远,称得上是"入世的哲学,出世的心理学"。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通过若干小节的细化,将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一步步带离了他所认为的世界,并借哲人之口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公诸于世,引发读者对阿德勒心理学的思考。现在我们就将这层神秘面纱揭开,看看作者是如何诠释阿德勒心理学的。

我是梦忆蔷薇,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的一名小学徒,正在和蔡叔以及许多优秀大咖学习拆书。首次拆书,拆的是心理学界经典入门之作,让我们一起秉着"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宗旨,在心理学浪潮里自由翻滚吧。

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今日导言: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被各种抱怨,不顺心充斥着,但是很少有人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许就是主角呢?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所以错不在你"。而阿德勒则完全否定了这一学说,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的分道扬镳。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否定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做机器一样的存在,得出"人是不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找到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得出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大家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人无论在何地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单单只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自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简单课题-应该去做,却被人们扯出了各种"不能做的理由"。

改变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古希腊语中,"善"不包涵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恶"也只代表"无好处"的意义,每当你陷入不幸的境地,只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章主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第二章内容】

[][]今日导言:

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聪明人的人会去反省自己,固执的人会坚持己见,而愚笨的人却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究其根本,不过是底层认知在作祟。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为什么会讨厌自己?会低估自己?那是因为人总喜欢盯着缺点不放。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现实却是,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自卑只是借口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而我们大多数人有的却不一定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

[][]人生教会我们逃避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人撒谎。

即便你逃避人生,依赖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它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大胆承认错误,没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因为"承认错误"就等同于"承认失败"。其实,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都不是"失败"。

说到底,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面对。我们都有这种力量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主题】 

让干涉我的人见鬼去吧

【第三章内容】

[][]今日导言:

挣脱牢笼是痛苦的,而迎面而来的自由却是令人兴奋的;打破思维的枷锁是让人不安的,但不走出疆界,你怎么知道你的思维可以驰骋到什么地方?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作者在书中阐述阿德勒的观点"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同时还认为是人际关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求认可,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而阿德勒心理学却是否定寻求他人认可的。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也不是绝对的,人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或者说想得到别人的表扬?答案也很简单,只有得到了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普遍理论,作者却说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我们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换句话说,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选择别人认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放下别人 放过自己

提到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作者引出了"人生课题"的概念。实现自由就是需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那么如何区分呢?书中给了两个步骤。

第一,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

第二,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就这么简单。

越是关系紧密,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当放下别人课题时,我们的烦恼就轻轻飞走了。我们只需要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至于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这才是你想要的"自由"

作者说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章主题】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四章内容】

[][]今日导言:

能力不缺,经验不缺,可是人生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无奇,逆袭只是传说?掐指一算,还缺一样——勇气。

[][]我的优秀 不需要被认可

说到分离课题,自然还有"整体论"一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整体论"是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那么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以及自己应该与他人缔结何种人际关系?

先来看关键词"人际关系",它的终点在哪里?那就是"共同体感觉"。通俗易懂的说,就是"融入"。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拼命去外界寻求认可,反而恰恰说明了他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

[][]找自己

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很容易让人失去自己,纷繁杂乱的精神世界对人来说也是复杂人生的始作俑者。说白了,我们面对这么一个自己把控不了的大环境,很轻易地就把自己交付两个极端,一个是跟着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另一个是坚决坚持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

为此,书中有个形象的比喻"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中国使用的地图会把中国绘制在中心位置,而法国的地图则会是把欧洲绘制在中心位置的。同步理解就是,"你只是共同体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所以,我们需要去做的是积极参与共同体。具体地说,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等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人们应该多多建立"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为此,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我们传统认为的表扬行为,阿德勒却认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的特点。究其深层,就是操纵。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所有不平等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

[][]赐予我力量,我的勇气

说到不平等,"干涉"就是其中之一。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正是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干涉",而是"援助"。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书中明确指出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在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方面,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不是对别人没用的人就没有价值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对于这一点,具体做法是"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主题】

短暂的人生 简单活着

【第五章内容】

[][]今日导言:

人生的意义是"活在当下",人生最美妙是"此时此刻",在这一点上,知易行难。能够真正享受"当下"才是真知。生活简单着,等待我们拥抱它。

[][]接纳自我最重要

一个人独处时,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一旦落入公众视野中,就开始"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也就是说,你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

这也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首先,"自我接纳"指如果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有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它,"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学习实践对他人的贡献

其次,看清事物的真理,做到"达观",之后进入第二步"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便遭遇背叛,蒙受损失,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做信赖。信赖不等同于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所谓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然后,基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甘于平凡 也需要勇气

有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小时候每个人被寄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成人后却过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从事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于是,这个厚望周而复始,又被寄予了下一代们的下一代身上。

人都不甘心过平凡的生活。

说到孩子,大多数孩子在最初都是"希望特别优秀"的,但当优秀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在这里,无论优秀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这里有一个误区,普通=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你的人生你做主

那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想象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此时,如果整个剧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总结:

《被讨厌的勇气》读完,轻轻合上书,感觉意犹未尽,书中很多的观点和建议还需要时间好好回味和沉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书中要点:

1.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2.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3.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4.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5.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且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6.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7."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8.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9.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10.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11.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并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12.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13.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14."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15.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16.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忆蔷薇拆书】失落的勇气——拆书《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