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 12:39:47)
作者: 埃德加·蓬儒
关于瑞士联邦为什么奉行中立政策,史家的传统观点是:瑞士中立的开端以1515年的马丽尼昂战役为标志;联邦各州在那场战役遭到的失败令其扩张政策受阻,从而促使它们寻求中立的庇护。
邻国对联邦的抵制和各州遭受的多次挫折遏制了瑞士人的征战激情,迫使其转向自己的家园。
当时组成瑞士联邦的很多州认识到,一个如此松散、不完备的国家实在难以推行一种共同的外交政策,获胜展开一种目标明确的军事行动。联邦在意大利的经历是一次血的教训。
若要继续干下去,唯有采取一个办法: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任何决心推行以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的国家都必须首先在内部实现统一。但是对于中世纪末期的瑞士联邦来说,势必意味着放弃那种至关重要的州与州之间的结盟原则,并取消州或市镇的自治地位。换而言之,就是要牺牲瑞士人心目中的全部自由作为代价。
为了维护瑞士制度的联邦制特征,联邦各州于是放弃推行强有力的外交政策,朝着把中立定位国策迈出了一步。
在瑞士联邦,新教和旧教的分裂也促使了中立的观念深入民心。瑞士联邦一分为二,形成了相互牵制均衡而靠中立才能共存的新教地区和旧教地区。
宗教改革刚刚开始,有关各方就曾多次试图将瑞士联邦卷入欧洲的教派冲突。若瑞士不同教派参与外国协同用兵,另一派将立即做出反应,此种局面必然使欧洲其他国家的战火在海尔维第的领土蔓延,终将使瑞士联邦支离破碎,瑞士民族化为乌有。政治的良知最终占据上风,瑞士联邦没有参与16和17世纪的宗教战争。
瑞士的地理位置对于将中立定位对外政策重大原则也起了促进作用。瑞士在人口密度很大的中欧,拥有阿尔卑斯山中几处为各国关注的战略要地,四面八方大小国家密布,而瑞士对某些强邻无力防范。瑞士的边界呈锯齿状,部分地带无险可守,堪与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相提并论。
瑞士建立时,本身穷困,矿产贫乏,农业落后,难以引发强国的入侵。
瑞士的联邦制是在这个国家内部各个联盟的基础上结成的。历史上,作为整体的联邦和各州均与外国签订过种种盟约,这些盟约的义务往往相互抵触,在爆发冲突的情况下不得不予以废止。久而久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结盟关系网。
瑞士与法国1516年签订永久和约,1521年签订同盟协定。承诺永不向法国开战,决不让法国的敌人通过瑞士的各道隘口。允许法国随时可在瑞士招募6000-16000名雇佣兵,不过只能用作防务。法国保证在瑞士遭到入侵时,将派遣炮兵和骑兵进行援助,法国每年提供资金。
国际公法当时对中立无任何规定。可以说,中立是由瑞士创造出的一种概念,对建立欧洲国际公法体系做出了特殊贡献。
雇佣军。瑞士联邦虽然中立,但长期向列强输送本国的部队,人们普遍以往这种举动毫无反常之处。在各国尚未建立起一支民族军队,大部分战争实际上在他们招募的雇佣军之间展开的时代,瑞士人到国外去服役并未引起世人太多的偏见。
各国必须得到瑞士联邦的批准才能在瑞士征召雇佣军。瑞士联邦顶住压力,对各国一视同仁。
恰恰因为瑞士向各国都派遣雇佣军,它的中立才得以存在。总之,为列强提供兵员是瑞士必须满足的一项条件,以此换取列强承认联邦作为中立国所享有的特权地位。
根据有关协议,法国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都有权使用瑞士的各道隘口。外国军队过境对瑞士的中立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军队过境。瑞士经过30年战争(1618-1648年)的多次浩劫后,各州一致做出决定,从此不再允许任何国家的军队过境,坚决要求各国遵守这一规定。
庇护权。庇护权是随着中立地位而产生的。瑞士很早就开始实施这种法律,受惠者主要为宗教难民,还有政治流亡者。诸多事件显示,中立地位和庇护权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
旧联邦希望凭借谨慎的外交政策避免卷入四周邻国的战争。但只有瑞士的中立具备武装的性质才能实现。期初,联邦各州不注重采取共同的防卫措施。位于边境地区的一个州受到威胁,就由那个州自己设法防卫。于是一切负担都落到了各边境州。直到1647年,各州缔结维尔防务协定,联邦组织边境地区的防务,设立军事委员会,组成常备军队,由各州按比例提供兵员。拟定了成文的军法规范军队的行动举止。
16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进攻弗朗什-孔泰地区(现归法国,在法国东部)。瑞士修改防务协定,巴塞尔以南的这片地区被宣布为瑞士的联盟区。瑞士北方的安全区向西推进而扩展到勃艮第和弗朗什-孔泰。
维也纳会议,8个大国通过了关于瑞士中立的声明(1815年)。声明称,瑞士要使本国的中立得到承认,就必须接受维也纳会议的建议。
英国和普鲁士确认,瑞士的中立要得到尊重,它就必须是武装的中立。英国、普鲁士推动瑞士通过了军事总条例。
19世纪欧洲革命浪潮涌现。革命青年想要推翻封建帝国,追求共和主义。因瑞士收留众多革命异见人士,奥地利(梅特涅)、普鲁士和俄国要求瑞士将这些人驱逐出境。瑞士受到压力,1823年通过相关法令,当局应将境内的外国人置于警察局更严密的监视之下,并且实行出版审查制度。制造动乱的避难者被驱逐出境,调门太高的报刊编辑被勒令停笔。然而,法令并未废除新闻自由和庇护权,只是加以限制。
随着欧洲局势的演变,瑞士中立受到普鲁士的极其严重的威胁,由纳沙特尔州导致。纳沙特尔州是瑞士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仍然附属于普鲁士王国。1848年法国革命爆发时,纳沙特尔的民主主义者率先起来相应,成立共和国,作为正式的成员州加入新的瑞士联邦。
关于溃逃军队的处置,瑞士促使列强赞同了如下根本原则:解除武装,转往内地。瑞士坚持对溃逃军队予以扣留是中立国自由行使的权利,而不是义务,认为被拘留人员在中立国期间的一切费用应由他们所属国家承担。1874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采纳了以上观点。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也都予以确认。
普法战争临近结束时,布尔巴基将军率领的东线法军被迫逃亡瑞士,9万多法军陆续从不同方位进入瑞士。瑞士要求法军必须交出武器、装备和银箱。
意大利战争使瑞士的中立概念进行了改善:瑞士自此通过法律,禁止本国公民充当雇佣兵。当时有几个团的瑞士军队替那不勒斯和教皇国作战,招致了猛烈批评。那不勒斯国王弗朗斯瓦二世凭借据说是瑞士雇佣军的帮助,制服了国内的革命运动。教皇也利用瑞士军队镇压革命,以巩固在马尔凯和翁不利亚两个地区的权力。在意大利全境,人民都将外国军队视为阻挠意大利统一的最危险的敌人。
俾斯麦促使帝国议会通过的“非常法”导致大批社会主义者来到瑞士流亡,瑞士与德意志关系进入第一个艰难的阶段。这些避难者发行《社会民主党人》等报纸,并把报纸运往德国。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和俄国威胁瑞士,要求瑞士制止国内扰乱其他国家和平的阴谋活动。
1882年哥大隧道凿通,中欧南北地区之间频繁的联系都必须经过瑞士。所有,各大国参谋部制定战略战术时都考虑瑞士中立的因素。最终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人们能不能相信瑞士的中立,相信瑞士维护中立的能力?
瑞士主要依靠自己强化军备的努力,才是外国对它的中立产生信任。1907年瑞士通过大力加强本国军队的法律。1912年瑞士实施军事改革,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大大加强。瑞士军队这时有28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武装中立。瑞士1914年7月31日命令军队总动员,几天内完成25万军队的动员。军队主要部署在西北部,同时防范法国和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