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亦辛
作者简介:80尾电影爱好者,非资深影迷,影评人。心灵画手中的另类,有毒的二次元老司机。
成龙和施瓦辛格上演巅峰对决?这锅魔幻夹生饭实在难以下咽。
种子选手接连落跑的暑期档已经接近尾声。
讲真,这届暑期档实属尴尬,除了爆款《哪吒》给电影市场来了一剂强心针,香港电影的困兽犹斗和商业大片庸作频出。
对于观影审美日渐提升的观众来说,难免对暑期院线有些意兴阑珊。
尤其是前不久《上海堡垒》给国产科幻电影来了一记响亮耳光之后,对特效大片的模式崩盘似乎起到了一定的预示作用。
而《龙牌之谜》恰好又是凭借其爆米花烂片的资质接下了《上海堡垒》开启的一波接力。
上映首周便排片稀少,豆瓣目前评分4.1,估计翻盘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抱着看成龙、施瓦辛格两大动作巨星上演巅峰对决的目的前去观影,等待你的将是大写的失望。
01
尴尬的传统典故消费和他山之石的杂烩
如果光是给它扣一顶特效烂片的帽子就完事,未免有些草率了。作为一部合拍魔幻动作电影来说,《龙牌之谜》主要是在内核的空洞和借鉴痕迹过于明显这两点上翻了车。
大约是从老谋子的《长城》开始,中西合拍的魔幻片就很喜欢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神兽等典故做文章,本片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典故的质量有所下降。
《长城》在众星云集的基础上消费了一把饕餮,而《龙牌之谜》仅仅是创造了一枚龙牌倒腾了一把龙王,仅从立意来看,《龙牌》这个典故套用思路,就颇有些差强人意。
本片和许多国产魔幻烂片一样,呈现出了形式大于内核的观感。
特效做的煞有介事,好像没有一套震撼的特效就不知道如何往传统典故上圆一样,但细品之下发现这些特效大片往往是集各家吸睛桥段于一体。
也许是因为桥段和人物特质的配套处理,本片的主要角色内核也是典型的东拼西凑极不系统。
简单来说,低配版《加勒比海盗5》加微缩版《功夫之王》以及《上海正午》的设定框架。
融合了这么多他山之石还要强行植入魔法元素,内核上的生硬空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波两头讨好的算盘基本落空。
02
国产魔幻的崩盘和东西合璧的起承转合
要论魔幻和我国文化的渊源,可谓自古便有诸多典故,小到志怪传说大到文学名著,可谓应有尽有。
按照当今魔幻电影创作思路来说,无论打造IP还是单篇故事创作,可供选题的故事说是取之不尽也不为过。
国产魔幻片往往在创作层面采取多类型融合思路,大多融合爱情、武侠、喜剧、动作等元素,加之魔幻片核心追求的奇观性和冒险片不谋而合。
以动作调动奇幻则成了常规手法,例如魔幻冒险喜剧定位的《寻龙诀》,武侠爱情的《狄仁杰》系列,均呈现了较高的融合性,亦有不俗表现。
随着国产魔幻的固有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其弊端也逐一呈现,首当其冲便是创作上的重形式轻内容,国产魔幻固然需要加强特效以推动电影重工业技术的提升。
屡屡斥资打造高端特效无可厚非,但由于剧本往往一再遭受挤压,从而导致影片内核的缺失,特效和情节也出现鲜明反差,导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十部魔幻九个烂”。
即便是IP构建的思路,我国也和西方同仁存在较大差别,西方魔幻往往重在打造脱离原有神话体系的新世界。
而国产魔幻则是通过对原著的不同视角理解,打造出有别于传统认知的新奇剧本,在大秀设定思路奇点的同时也对观众的认知理念进行挑战。
除了故事内核上的头重脚轻,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重流量轻视演技;往往在卡司确立上频频招揽当红小生来吸睛增热。
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则是《爵迹》和《封神传奇》,前者总投资2亿,号称打造“国内首部全真人CG电影”,最终却闹了个入不敷出。
后者则是请来了大半个娱乐圈,打造出超奢预告大片,豆瓣评分3.7,成了一出不折不扣的闹剧。
随着观众欣赏水准的逐步提升,国产魔幻的商业模式逐渐黯淡,流量效应的负面累增导致原有的类型片光环基本丧失,由此开启了中西合拍的模式。
但结合近几年合拍片的总体情况来看,出路尚未找到,反而有点不着四六。
这其中体现的主要问题则是西方团队固然能够搞定特效并把握好节奏,实际上对影片中植入的概念以及相应历史背景囫囵吞枣,难以自圆其说的同时又更多依靠特效来强行转折。
盲目的中西合璧固然也不是国产魔幻的破局之路,双重内核紊乱的不堪症结已是燃眉之急,中国魔幻何时才能从重西轻本的创作怪圈中抽身呢?
如何重新定义作品内核这一议题又一次摆在了业界面前。
03
合理调整影片框架及重振国产魔幻
若要重振旗鼓,光有一腔热情和专业班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与其在舍本逐末的泥沼中放任自流或盲目借鉴,不如尝试讲清核心概念,围绕概念展开剧情的方式,特效品质诚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内核的替代品。
流量光环逐渐失效的当下,本土魔幻俨然已经获得了一次摆脱资本控制的机会。
尽管如同水滴石穿非一日可成,倘不就此逆流而上,迎接国产魔幻的恐怕就不是曙光,而是黄昏了。
珍重吧,国产魔幻;期待看到你重振旗鼓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