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记

闲情偶记

——我们的过去

        七六年唐山7·28大地震后,我家和邻居们一起在镇东头的防震棚里住了近两个月,防震棚非常简陋,每家都是用东拼西凑来的竹竿、苇席和塑料布之类的材料搭设而成的。好在我们安营扎寨的位置还不错,紧邻护庄河水面最宽的地方。古老的小镇外围有一条古老的护庄河,河水常年流淌不断,清澈的水面上经常有几只大白鹅和小水鸭自由自在地觅食、嬉戏。 那是一段最艰苦的日子,可是我每次想起的时候 ,眼前闪现的却都是一些趣事。

        记得那是立秋后的一个下午,我刚一推开防震棚的小门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门前的护庄河里面一下子来了上百号人捉鱼,他们有的用扁网,有的用抢网,还有的干脆用手摸。那场面好不热闹!对捉鱼摸虾这事儿我是不在行,没法与我的小伙伴们相比。可那次我也心血来潮,回手拿了个脸盆扑通跳进河里,也要一显身手。河水有齐腰深,我把脸盆放在水面上,半蹲着身子,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脚步,双手在水下摸索着。不一会就有什么东西碰我的腿,用手一抓,原来是一条大鲫鱼!噢……我明白了,原来这么多人把水一搅浑,鱼就被呛晕了,在水底下乱撞,很容易被手抓住,这就是所谓的浑水摸鱼。我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儿,越发地得心应手。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就捉了有大半盆的鱼,而且是一水儿的大鲫鱼,每条都有手掌长。

        我兴冲冲地把鱼端回家,别提多开心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取得的最丰硕的成果!父母看了自是欢喜,苏醒后的鱼活蹦乱跳的,母亲说这鱼真爱人儿,父亲说我还真不简单。不管是夸鱼还是夸我,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爽”!父母开始在那简易的灶台旁忙活起来,他们也不嫌麻烦,愣是把这半盆鱼做成了一鱼两吃。父亲先把刺好的鱼下到锅里熬上,再把那些鱼籽、鱼肠、鱼泡等鱼杂单独盛到一个碗里,加入一些调料,放在锅的箅子上蒸。母亲和好面又在铁锅周边贴了一圈玉米饽饽,然后便盖上了锅盖继续添柴烧火,老家把这种做法叫"一锅熟'。蒿草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地燃烧着,不一会儿,热气就从锅盖底下冒了出来,顷刻间香飘四溢。

        饭好了, 太阳也快落山了,天边的晚霞还没有完全消散,母亲把灶台旁的一块空地扫干净,放好桌子便招呼大家吃晚饭。秋天的鱼肥美好吃自不必说,那蒸鱼杂的风味更是独特,再加上锅边贴的饽饽光亮亮的还都带着焦黄酥脆的嘎儿嘎儿,这家乡地地道道的当家饭,怎不教人胃口顿开。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最亲切的美味佳肴。有几只小蛐蛐不知什么时候也跑来凑热闹,在脚下蹦来蹦去的。家里的那条黄色小狗摇着尾巴守在桌旁,眼巴巴地等待着主人丢给它块儿饽饽或者是鱼头。我一高兴便赏给了它一整条的大鲫鱼,这让母亲很是心疼,不免怪罪我两句:"咳,多可惜了的,拿着敬佛的东西瞎糟践".父亲小酌两杯后,又笑呵呵地把他那句意味深长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人那,好吃不算毛病,懒做才是最糟糕的,好东西就是给人吃的,是给勤快人吃的’。这也是他经常灌输给子女们的生活理念,比起节约来,父亲更重视开源。我也顺便对父亲做鱼的厨艺进行了点评,不管是说好说坏都没有影响父亲的自信.

         初秋的晚风轻轻地吹着,驱散了白天的闷热,给人们送来阵阵清凉,河边传来的几声蛙鸣让人感到更加宁静。我们当时在那种环境中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实属无奈,但现在看来却是其乐无穷。现在很多住在高楼里的人到了假日不也经常开着豪车,带上帐篷和灶具跑到很远的荒郊野外露营野炊吗?看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探索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许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我心中那顿难以忘怀的晚餐,是世间最美的珍馐佳馔,任何大餐都无法与之相比。生活中很多温馨的场景总是像一幅幅的画面一样,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时常不经意间跳出来,让你感到她的温暖,闻到她的芳香。

                                                                                                                                                                                            2013年9月27日于深圳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情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