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材料32个错别字,这个坑挖得有点大

一份材料32个错别字,这个坑挖得有点大_第1张图片

上星期,处里一项工作出现的错漏,让我非常恼火。

星期三,机要部门收到一份中央的《通知》,局领导阅后让我们处承办。中央明确,对该《通知》的主要精神,各单位必须在月底前组织传达学习。

这算一项例行工作,集中学习的会议在组织上也比较简单,所以,我在确定了会议时间、主要议程后,便把工作交代给俩年轻干部落实,自己没再多管。

会议定在星期四下午上班之后召开。那天上午下班前,我从基层检查回办公室,俩小伙子来报告,说议程已报分管局领导、参会人员已全部通知到位、会场也已布置完毕,并将需我传达的《通知》摘要递给我。

我说,好,先放着,我看看,其余没什么疏漏吧?

他们的回答很自信,说:“都OK了,各环节该注意的我们都推演检查了好几遍,没问题!”

因为会议组织的简单,因为他俩的自信回答,我再次放松了警惕,没就易犯错环节做进一步询问和最终检查。而放我桌上的需传达的《通知》摘要,也因其他事儿没来得及熟悉通读。

下午上班后,分管局领导、各处、各基层单位领导准时来到,会议开始。我是主持人,简单交代了下会议背景后就直接传达。

开始感觉还挺好,可是念着念着就揪心了,这行蹦出个错字,那段有俩乱码,再翻一页又有个错字……

我是强作镇定、颤颤惊惊、略有磕巴的读完7页材料,然后赶紧进入下一个议题,背心都出了一层冷汗。过程中,明显能够感觉到有看过来的诧异目光。

唯一让我庆幸的是,当初定的由我来传达,这要是让其他处领导、分管局领导来念,我们处就丢脸丢大发了。

趁着其他议题进行的空档,我把《通知》摘要递给了俩年轻干部中的一位,上面写着大大的一句话:“至少20个错字!

后来,俩干部经校对,告诉我准确数字是32个。他们认错,说那份文件,机要部门没有电子版,他们是扫描之后用软件识别再摘要的,检查过,但不够细心。

一份材料32个错字,这个心的确有点粗,这个坑挖得也有点大。

分析错漏原因,他们固然有直接责任,我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反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轻视,认为这个会议很简单,认为年轻干部自己就能够搞定。

这是对这个会、对其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轻视让人傲慢,马虎结出苦果。

从而连自己要传达的东西都没有提前过一遍,进行演练。要知道,在以前,只要此类会议,我都会提前演练好几遍,把材料熟悉再熟悉,不断的增删、斟酌、完善,确保正式传达时达到最佳效果。

如果我没松懈,提前熟悉材料,错字肯定无所遁形,会场上的尴尬就能避免。

但是,这世界上唯一没有的水果就是“如果”。

机关办文办会,要接触的文字材料非常多,据统计,我们处去年光自己处理、敲打出来材料字数就有近100万字,出点错漏不可避免,也可以理解。

但是,机关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你必须不出错。

在内部会议上传达学习文件错了还可以补救,可是一个领导面对公众发言,念了错字讲不下去成何体统?

其实,错别字的出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常用全拼,容易出现同音错字;善用五笔,同形的别字就多;扫描识别的,除了同形的别字外,必定会有乱码。

检查这些错字、别字,也是有诀窍的:

首先是要全文通读,两个人一起读,一个人看,一个人念,一句不要落,这样过一遍筛子,基本上能筛出90%以上。

其次是要换人校对,找一个之前未接触过此材料的干部,从旁观者的角度找错漏。

第三是要提前演练,用稿者必须自己试讲,不仅是对错别字作最终查找,也是对材料的熟悉,明晰重点内容,找到逻辑重音,确保正式场合上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每个机关干部的必修课。

32个错别字,1个大大的坑,其实也算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是对我自己、对我们处里人员的警醒,正所谓:

机关工作标准高,事事留心别蹉跎;

松懈麻痹是个坑,轻视短视吃苦果;

办事必须要严谨,办文切忌字有错;

提前操演爱自己,不出岔子最快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份材料32个错别字,这个坑挖得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