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陷阱》:全球化棋局上的弃子

很多时候一本书的流行,缘由并非仅仅由于这本书的题材、内容和质量本身,常常还在于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舆论风向是否形成一种“互动”。比如这本《美国陷阱》,于今年出版之际,正值中美间的那些事儿,紧接着又是华为的那些事儿,于是乎,这本介绍法国公司阿尔斯通高管在美国牢狱之灾,以及这一事件与阿尔斯通电力业务被美国公司通用电气收购背后关联的纪实作品,瞬间成为了美帝在全球商业上斑斑劣迹的明证,在国内也受到热捧。

《美国陷阱》:全球化棋局上的弃子_第1张图片

《美国陷阱》可谓一本个人事件的自传,作者之一的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正是当时在美国肯尼迪机场被逮捕的高管,也正是他将其个人经历与法国阿尔斯通因为海外腐败事件被美国警方调查,阿尔斯通电力业务的并购案关联,打造了一个美国商业公司与美国政府共谋,窃取法国公司优质资产的逻辑链条。显然,皮耶鲁齐的身份让他作为本书的作者显得有些敏感,一方面他是亲历者,进而他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可信;但是另一方面,他是事件中的受害者,他的第一手资料也可能添加个人情感而失真。更何况,在本书中,皮耶鲁齐并非只是讲述自己的狱中生活和挣扎,更提出了对美国政府的控诉,这就让本书似乎带着一种“阴谋论”的味道,这本书到底是扎实的分析之作,还是作者泄愤甩锅的宣泄?说实话,刚开始阅读本书时,我会带着一种“警惕”。

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尽管主人公在整起事件中身心可谓倍受摧残,但是这本书的文本一直保持着一种克制。本书并未一上来就急吼吼的控诉一起阴谋,其主线脉络依然是皮耶鲁齐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过于急躁的就把“主菜”上了,迫不及待的以强烈的感情去阐述结论,这反倒让观者心生疑惑,你如果慢慢的把故事这一“前菜”做好反倒是更能抓住观者的“胃口”。而本书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法国公司高管,长期在亚洲、美国这样的海外工作且取得不错成绩,即将在新加坡开始自己的美好新生活,却在美国机场意外的被带走。

意外和绝望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题,作者非常生动的进行了自己的心理描写,那种意外、惶恐,以及从以为只是误会到事态一步步走向比他想象的严重的境地,整个过程产生了极具代入感的绝望。而与此同时,书中对美国狱中生活的描写却也让人感到好奇,甚至有趣,种种细节与我们的想象,与影视作品的描述产生了偏差,显得并没那么文明,也没那么极端,却让皮耶鲁齐身在其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协调的“背离感”。结合狱中管理人员、美国检察官,甚至被指派给自己的律师的种种行为,更让皮耶鲁齐显得无助而令人同情,同时自然的会生出困惑:为什么,这样一位看上去对社会毫无危害的法国人要被这么“往死里整”?

《美国陷阱》:全球化棋局上的弃子_第2张图片

慢慢的,本书将一种可能的“真相”图卷慢慢展开,需要注意的是,皮耶鲁齐对自己涉及的非法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坦率。他被指控的是当时在第三世界国家做生意的欧美公司长期施行的潜规则,即通过中间人对一些重大项目涉及的公职人员行贿,而随着这些行为渐渐被欧美国家法律列入明确的腐败非法行为,一起起重大案件也被曝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确实进一步体现了其“世界警察”的姿态,以《反海外腐败法》构筑了一整套的司法惩治体系,对此,皮耶鲁齐也肯定了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而皮耶鲁齐也承认自己供职的公司阿尔斯通在亚洲有行贿行为,也能客观的引用美国检察官的指控文案介绍其涉及的腐败案件的过程,并对整体过程并无疑义。

《美国陷阱》:全球化棋局上的弃子_第3张图片

显然,这样的姿态比起对一切指控矢口否认更能让人愿意与他一起以理智的态度分析问题,也愿意听他说下去,皮耶鲁齐也将事件的焦点从阿尔斯通牵涉的海外腐败行为引向对个人在其中承担的责任的辨析,以及为什么自己甚至在被释放后一段时间,又再次面临牢狱之灾。很自然的,另一条时间线被引入进来,在皮耶鲁齐陷入困境的时候,阿尔斯通的CEO柏珂龙等人却在受到指控后继续保持自由之身,美国通用电气则发起了对阿尔斯通电力业务的收购,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司法部门对阿尔斯通继续步步紧逼。于是,阿尔斯通公司承担了巨额罚款,通用电气以看上去很经济的价格买下了一个业务单元称雄欧洲电力市场,柏珂龙几乎全身而退还从公司拿了一笔奖金,剩下的只是法国政商两界部分有识之士的震惊,以及皮耶鲁齐在狱中对自由感到遥遥无期的绝望,在这个过程中,阿尔斯通甚至直接与他切割了关系,他成了这一全球化商业棋局下的弃子。

这就是皮耶鲁齐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置身于一起商界风云中的无助,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苦痛,他终于重获自由,并在回顾这些经历的时候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冷静和克制。而很多时候,这种冷静更具力量,所以在本书后半段,他将自己的经历与阿尔斯通电器业务并购案的关联才显得并非一种妄想和狡辩,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些阴谋的可能,但是并无阴谋论的歇斯底里。是的,真相永远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呈现,所以不同的事实和不同视角的逻辑组织可能对同样的事产生不一样的“真相”。皮耶鲁齐呈现的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公开信息而来的真相,他的坦率和克制让整个推理过程产生了一定的说服力,至少在全球化经济的大博弈中,这样的故事足够精彩,而皮耶鲁齐版本的“真相”至少能给我们的思考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陷阱》:全球化棋局上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