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的内心,解决孩子的问题

台湾著名的脑科专家和教育专家洪兰教授,在一刻talks这个节目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个同事的孩子是早产儿,因为肚子里有空气所以常常晚上会哭。所以母亲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孩子放学回家都问他:“今天肚子有没有痛?”孩子本来是肚子没有痛,结果妈妈每天都问,他就认为是要痛才对。所以,他一碰到考试就肚子痛,一碰到体育课也肚子痛,去看医生,检查不出到底有什么问题。

还有一些真实的案例,我们来看看:

孩子四岁,时不时就拒绝排便,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并没有出错的地方;

孩子八岁,出现突发性的奇怪的头痛,但检查后发现并没有任何身体异常;

孩子十三个月大,见人就咬;

孩子十二岁,已经有长达九年髋部疼痛,检查却没发现任何病变的症状;

......

成为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却也是最难的课题之一。孩子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们“关关难过关关过”的通关过程。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问题在以不同的症状重复地出现,那就是:“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生理上的疾病,可以去寻求医生的专业建议,但找不到生理病因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种种“不按牌出牌”的疑难杂症,又该怎么解决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父母们企图从种类繁多的育儿书籍中寻找答案,却发现众说纷纭,各持一词,该听谁的好?有没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方法呢?

英国的A.H.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著作《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就采取了全案例的写法,把那些“表现出躯体症状但是找不出病因”的真实案例的解决过程原原本本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然后告诉我们,解决孩子们心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这些多样化的症状中抓到一个核心,然后抽丝剥茧地找到解决之道。《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和普通的育儿书籍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本布拉夫曼博士对“问题儿童”的问诊手记,真实记录了他对24个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来详尽说明这些出现在育儿过程中,令父母们苦恼不已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当孩子还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时候,父母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孩子,又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

看清自己的内心,解决孩子的问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布拉夫曼(A.H.Brafman),他是一名医学博士,也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在长达50多年来的时间里一直在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他出版的著作有《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还有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他一直在玛丽王后医院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也曾经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在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院为学生主持每周一次的临床培训课程。他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的结论是“解决这些症状,只需要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而布拉夫曼帮助父母们解读孩子心理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包括提问、绘画和游戏,让无法完整表达出真实想法的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来表现无意识焦虑的原因。

一、“我害怕蜘蛛,我很焦虑” --- 理解孩子的情绪,比表面上解决问题更重要

十二岁的狄安娜特别害怕蜘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她的父母离婚了,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而且都会在陪伴她的时候让她开心。狄安娜有个姐姐,姐姐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经常需要住院。狄安娜一提到蜘蛛就会浑身发抖和尖叫,但她是从三四年前才开始有这种症状的。布拉夫曼博士请她画了一幅画,她把蜘蛛的爪子画得特别仔细特别大,原来是她在潜意识里把蜘蛛和姐姐的呼吸困难联系在一起。当她画出来以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恐惧来源,也就打破了这一切。狄安娜再也不害怕蜘蛛了。在这个案例里,父母理解了狄安娜的情绪,也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爸妈觉得我的髋部有问题” --- 看清自己的焦虑,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

十二岁的曼迪在一家综合医院的儿科住了三个星期,为了弄清楚已经持续九年的髋部疼痛是怎么回事。但无论是临床、化验检查还是物理治疗评估,都没有任何问题。在家里曼迪只要提到髋部疼痛,父母就会行动起来用各种方法试图帮她解决问题;如果方法都不奏效,那曼迪就被安排一直见治疗的医生。布拉夫曼博士在沟通中发现,由于曼迪的母亲曾经是一名护士,这个家庭里的成员都有一个表现自己难受或者生病的信号,比如说曼迪的父亲皱眉头就说明他头痛;曼迪的弟弟如果说不想吃饭,大家就会担心他生病开始考虑他要吃什么药,等等。同样,曼迪只要在椅子上看电视的时候把脑袋向后伸,那就说明她的髋部又开始痛了。长此以来,曼迪也觉得自己有一个“敏感的髋部”,事实上,她只是因为父母对健康的焦虑而导致心理暗示自己髋部有问题,才会一直觉得疼痛,并不存在任何真实的病症。布拉夫曼建议曼迪的父母在她感觉到髋部疼痛时,采取更正面积极的反应来轻松面对,结果几个月后曼迪的症状就好多了,甚至还会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曼迪的父母因为跟自己的焦虑搏斗而影响了曼迪,当他们通过与布拉夫曼博士的沟通后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认知,看清了自己的焦虑,结果曼迪的焦虑也逐渐被消除了。在一开始的时候,洪兰博士讲的故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实是母亲自身的焦虑和担心导致了这个问题,孩子从生活里父母对待他的一些细微的地方,知道这是父母要的,这种借口是父母可以接受的,才会出现肚子痛;如果母亲以平常心待他,不把自身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肚子痛的这种症状也就会不药而愈。

三、“妈妈,我希望和你亲密一点!” --- 父母在根据症状进行解读后,理解症状背后的含义,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八岁的简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她虽然羞涩敏感,但是有很多好朋友,老师也喜欢她。但她有一天开始说起自己有奇怪的头痛,就像“一阵雨或一道光穿过脑袋”的感觉,让她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个问题持续了好几个月,即使她做了全套的检查也无法发现任何生理疾病。于是简和母亲来到布拉夫曼博士这里进行心理评估。她的母亲事业成功,年轻漂亮,衣着讲究并且充满自信。在沟通中简透露了自己还有尿床的问题,母亲大吃一惊,因为她认为简已经很久没有尿床了,可是简却告诉她事实上是如果尿床的话,她就会起来洗澡换好衣服后,在床单上铺好毛巾再躺下去。第二天早上,简都会再洗澡更衣,再去冲茶然后满怀爱心地送到妈妈床上。所以,她的母亲一直以为简已经很久没有尿床了。简的母亲说起自己小时候尿床时“被湿漉漉的床单裹着,感觉很有趣”,然而简却觉得这完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事实上,母女俩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但简的母亲一直认为自己理解的才正确,简则认为母亲希望自己认同她的理解。于是,在自己既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感受、母亲又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她的“奇怪的头痛”其实是希望母亲能够好好听听自己要说什么的信号,希望能和母亲更亲密,得到更多的关注。说出心里话以后,简的母亲开始努力和女儿保持亲密,结果简头痛和尿床的症状就都不药而愈了。

在《儿童心理学》里讲到,“环境提供的亲密关系的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我们都渴望得到理解,在家庭生活这种亲密的形式中,互相理解是特别重要和珍贵的事情,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成人之间的沟通,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同样有效。

而成为大人以后,我们往往忘记了怎样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去思考,导致互相理解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布拉夫曼博士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就像是为父母们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犹如在黑暗中引领方向的那一线光;更重要的是,这也搭建起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重新沟通的一座桥梁。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成长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培养》中,意味深长地说:“指引儿童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成人的无知。成人对自我的认知尚不充足,对引起自我情感和情绪的原因及自身喜好也不甚明了。简而言之,成人对其自身心理还不甚了解。因此,要他们去理解儿童,并以恰当的知识引导儿童,无异于瞎子摸黑路——难上加难。”《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理解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开始,看清自己的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最后,用书里克劳德妈妈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把问题抛在身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这也是所有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的父母的心声。总而言之,对于亲子双方而言,这是一个共同治愈、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们要做的是向前一步,和孩子们一起推开那扇理解的大门,先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清自己的内心,解决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