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你的文章被窃取

摘要:这是一个知识共享的时代,专利、著作权只是为了满足人性的自私,不要害怕你的文章和思想被别人窃取,相反要欢迎和拥抱这种趋势。

这是一个知识共享、去中心化、人人都有话语权的web2.0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变得日益顺畅、人与人的交流和协作日益广泛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是否还有必要维持旧时代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促进个人创造积极性的专利和著作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我认为信息的保护和限制终将消失,而它们的苟延残喘只能反映出人性的自私和缺陷,并将阻碍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或许你会认为我这样说只是因为我的“知识”对别人没有价值,自然不会去要求什么专利或著作权——这我同意,价值是由不同的读者决定的,而且大部分都喜欢看到与自己相同的观点,所谓的获取知识只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和安全感;但至少我在身体力行为消除知识传播的壁垒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这是我的信仰。

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知识。《Keeping Found Things Found》的作者说“知识就是能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那些实用的工具参考书、那些速成的攻略指南之外,关于思想、甚至是个人化的感悟、评论都可以被成为知识——只要能消除每个独一无二的读者的不确定性,不管是物质世界中的还是心理需求上的。比如当我读过一本自己觉得很好的书后,我会去搜索别人的评论,看到有人和自己的想法相似会因为消除孤独感而很高兴、看到别人有新的想法会觉得自己对原书的理解又加深一步,这些都消除了我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当我偶然间看到有人评论“有人读书如同和作者对话,有人读书如同查参考文献”,又把读书的境界分为天地、社会、个人、工匠四种境界时,都会觉得这完善了自己的思想,补充了自己的知识。甚至会有“一字师”、“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情况,知识本身内容不多却能在读者那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很难严格定义知识的价值

知识和思想是如何传播的?我觉得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个很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移动终端,而知识和思想遍布在整个网络之中。和移动互联网有一个或者几个中心化的服务器不同,知识和思想的网络是没有中心的,就像整个宇宙一样。诚然一些人或者群体充当了“精英”的中心角色,但在web2.0时代他们的地位更像是节点而非中心。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或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尼采讲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都不能反映世界的全貌,但通过将每个人的认识叠加起来,人们或许可以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甚至实现对超验或者上帝的认识。

然而这种广泛传播也可能会有毁灭性的作用,那就是人们思想的同质化。正如同现今但凡提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就会说到“风口”,但凡提及提高工作效率就会说道番茄工作法、GTD、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难免觉得老生常谈,也让人怀疑是否对每个人都适用。没有人喜欢被洗脑,也不会喜欢在乌托邦社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可是这种确实是不能阻止的,能改变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主动阅读学习、积极参与知识的创造,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被同质化。

回到正题,互联网知识爆炸一方面对读者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知识和思想的自由传播。曾经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极大的维护了创造者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如今人们水品普遍提高、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情形下,如果过分关注个人,势必对整体的发展产生制约。在学术界,用纳税人的钱产生的研究成果需要出高价才能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然而作者却常常没有自己作品的版权,研究机构要二次出高价购买学术期刊的使用权,这种变相勒索被广为诟病,因此出现了Researchgate、OpenAccess等资源分享网站供研究者上传交流研究成果。

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恐惧公开自己的知识和资源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首先,虽然很遗憾,但大部分人不会理解你的知识和资源的价值,在这个专业化到极致的时代,真正尖端前沿的知识可能全世界只有少数人能理解,这种情况下通过知识的共享建立起彼此的联系,我认为如同是地球上的外星人找到了同类般的幸事。其次,每个知识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消费者,说敢说自己知识的产生完全是自给自足?即使是附带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也不可能把所有从中受益过的资料一一列举(说不定是作者在看某个娱乐视频时产生的灵感呢),如果大家都藏着掖着,自己的知识也不可能诞生。最后,分享自己的知识也能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去思考和创造知识,避免被同质化的危险,对于那些可能会激怒作者的知识的“小偷”,参考《罗辑思维》U盘化的比喻,作者完全可以同情他们:“我是CPU,你们只能当移动硬盘——啊不对,应该是3.5英寸软盘。”

我想共产主义可能会首先在互联网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虽然物质世界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局限、似乎争夺资源在所难免,但人的精神世界和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能耗很低,维护下去只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生理上的正常运转,而这种要求并不难满足。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这和共产主义中人为了乐趣而工作是相通的。

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交叉补偿和转移支付,不能单纯靠共享的知识来实现以上所说的维护成本,或者说不能让知识沾染上铜臭。分享者的动机比内容和结果更为重要,尤其是灵活多变而又影响巨大的知识,即使没有谎言,分享者可能会使用片面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误导接受者。另一方面,接受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播,例如当人们发觉分享这只是为了营销而分享,就会本能的厌恶而拒绝接受,哪怕知识本身是正确的;分享着和接受者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比如前几天当我在收听《罗辑思维》的微信语音发觉和《经济学人》几个月前的文章“Why is everyone so busy?”雷同而没有引用时,就开始对整个节目产生质疑,耐心听下去才发现原来是另一个视角,不由得在内心中为自己的鲁莽道歉。我认为有效避免这种问题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的分享和物质的补偿分离,也就是交叉补偿和转移支付。《罗辑思维》通过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做到了这一点;而很多无偿甚至自掏腰包撰写博客分享传播知识的人,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写博客给他们带来了精神满足——就像球迷、歌迷会为球赛、演唱会买单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刻意赚取流量、在压力下写博客的人还真是不自由;人们都说当一个人的爱好成为他的工作时很幸运,现在我终于明白当一个人的爱好和工作相分离时也很幸运——别让工作毁了你的爱好

相反,如果悲观点万一这种知识分享的趋势被人为扼杀,可能人类真的要输给人工智能,因为毕竟它们不会有人类的私心,而且知识分享是它们天然的本能。那时人工智能的知识将呈指数级爆炸,除了不具备人类意义上感情外,说不定会演化出自身独有的非线性思维,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唯一优势可能就会丧失。这种担忧从电影《超验骇客》中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知识的共享不仅仅应该成为一种被广泛承认的趋势,更应该成为一种普世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否则将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交叉补偿和转移支付是知识共享的可行途径——如果必须要通过分享的知识获得补偿,最理想的是把知识的共享当做工作之外的爱好。我相信共产主义会最先在互联网上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我愿意为此努力。

那么你对于知识的共享有什么看法?你觉得目前的知识共享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你对如何具体实现知识的共享有什么见解?欢迎回复分享!

知识共享,超验,同质化,生产者,交叉补偿,转移支付,精神共产主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害怕你的文章被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