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你依赖的不是手机,而是微信。”
事实上,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只是年轻人,我的父母长辈大都可以将微信用的得心应手,表情包、朋友圈玩的比我还6。微信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个上至99,下到刚会走的用户都能覆盖到的软件,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在微信出现之前,已经有不少先进入这块领域的产品了,前有BlackBerry Messenger,后有Talkbox,甚至米聊也比微信发布的早。
微信最早的优势来源于独一无二的客户资源——8亿QQ注册用户。微信的1.0版就支持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的联系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除此之外,微信的其他功能还远远不够。其后,微信加入了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的互通。这时的微信有四五百万的注册用户。
微信的第一个重要的用户增长点发生在2.0版本,这一版本中,微信上线了语音对讲功能。但在微信之前,Talkbox和米聊都已具备这一功能。
其后,在2.5版本中,微信加入了一个重量级功能——“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掀起了一波微信的热潮,此时微信用户已达1500万。微信也从一个单纯的即时通讯软件向社交类应用转变。
“摇一摇”、“漂流瓶”以及“朋友圈”的加入,成功的让微信成为了最热门的软件之一。这些功能的整合,也让微信具有了相当高的用户粘度。此时的微信用户已突破1亿大关。
“视频通话”、“游戏”、“公众号”、“支付”、“小程序”等等的功能也在后续的版本迭代中不断的融合进来。这些功能的加入让微信已经在是单纯的通讯工具或是社交应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平台,一个打通了社交、金融、媒体、商业、游戏各个领域的一个平台。
现在的微信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2016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为8.89亿,截止2017年6月底,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更是达到了9.63亿。
根据2016年的企鹅智酷数据显示:
显而易见,微信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
当一个软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如此大的一个比重时,我们对它的要求也自然会更加严苛。
容纳了海量的用户与信息之后,微信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软件巨人病”。微信在用户的手机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广告以及垃圾信息,我们总是要花时间分辨筛检这些信息,这是一个不小的困扰。我的微信里,因为加了太多的服务号,普通的聊天信息经常会淹没在一条又一条的推送中。
用户的大量涌入,也让曾经简单的朋友圈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曾经轻松的浏览氛围渐渐的离我们而去,有的人甚至愤而关闭朋友圈,只为了不再劳心劳力。
除了这些内忧,微信还有不少外患。
通讯有Tim、社交有微博、阅读有豆瓣,更别提国际上还有Facebook、Line、Twitter等等竞争对手。微信虽大而全,但仍旧不敢放松。
有人说,微信老了。
确实,作为一款手机软件,微信已经是个长寿老人了。根据《中国手机APP市场研究报告》指出,移动应用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时间,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删掉。曾经强势出场的脸萌、围住神经猫、疯狂猜图等手机APP早已不在更新。而今年,已经是微信走过的第7个年头。微信现在也渐渐的没有了早期那样的活力,很多用户对微信都是又爱又恨。
杂乱的信息与繁杂的人际网络让一些人对微信产生了对抗的情绪。
所以说,微信不是老了,而是太胖了,集合了太多的功能与内容,让它变得十分臃肿。腾讯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在手机管家中专门设置了微信清理的功能就是一次尝试。
面对未来,要如何继续良性发展,微信已经着力开始布局了。“小程序”就是微信的下一步。这一次,微信的新功能没有像当年的“红包”、“飞机大战”等等推广时带来的爆炸效果。但“小程序”带来的效果是不容小觑的,根据咫尺网络发布的《小程序变现能力及消费用户洞察数据报告》显示小程序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发展,变现能力已经凸显,其中零售电商和餐饮行业两大领域的小程序月流水环比增长在8月时均已超过60%。此外从报告中还可以看出,小程序已经基本渗透到微信活跃用户人群中,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形成,小程序用户数量预计在Q4阶段可增长至2亿。
‘“小程序”打着为手机减负的口号出现,已经有许多简单的APP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实现其功能;同时,“小程序”也是在用更简单、更套路化的方式,将商家与用户更深层次的对接,这变相的也是对服务号的升级。或许在不就的将来,服务号可以完全被更加好用的小程序替代。希望到那个时候,微信也能给自己减减负吧。
现在各大企业都在努力的往平台化发展,BAT三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生态圈。在电子支付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一个微信、一个支付宝就能解决大部分衣食住行的问题,再加上两大平台都上线了小程序,很多其他的软件的功能也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直接实现。这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也是整合了当年的功能机、MP3、数码相机等等产品的功能。
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手机上就只需要安装一两个软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