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联网思维

大部分人(包括过去我)认为互联网转型就是企业增加运营部门,运营微博、社群、公众号都是为了给产品引流,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加了销售渠道。就像一开始海尔只能在工厂门口售卖,苏宁国美加盟店诞生了,海尔就有了连锁渠道和自由渠道,现在多了网络渠道。

但现在我理解的是:商业模式的变化
产能为王-渠道为王-产品为王
更确切的说,满足用户需求为王。
就像人民的民义说的,时刻心里想着群众,工作就自然会做好。
企业的行动时刻想着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工作就自然会好。

互联网思维:公众号、社群、微博不是给产品引流的方式,而是产品本身。
从卖货思维到用户思维。
首先是转化视角,重新定义公司:我存在的意义不是卖产品,而是满足客户需求
其次想尽办法满足客户需求,把更多的行动看成“产品”,共同服务于某个需求,就会逐步减少互联网转型的尴尬境地。



一、商业社会的经典商业逻辑:
销售部门创造价值,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给销售带流量。

他们的假设是: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来服务客户,从而赚取利润。而其他的方式,都是为了给销售拉客户。
案例:因为渠道的扩张,许多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开设了销售分公司,专门负责该地区的产品销售业务。
那么不论是电视广告(地铁公交电梯汽车电台报纸、电影院里摆洗衣机)、终端渠道(连锁店加盟店)、微信(员工头像朋友圈)、微博、社群营销(海玖坊)、活动(重装开业开仓日、进小区摆摊)实际上仍然在走老路,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增加了引流方式而已、商业模式并没有变化,对商业的假设也没有变化。(小区免费洗内筒就是个好活动,满足用户需求)

在过去的假设下,创造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卖产品,然后其他市场部门、运营部门为卖产品而服务:
但是如果你转化视角,把自己定义成“让中国人更健康公司”,而不是“健康食品公司”,就会发现,所有过去被你当做引流手段的活动,都是公司的产品:

一个构建完整的多维产品公司,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漏斗型的产品矩阵,从免费、大量的消费者一层层过滤到最高净值消费者,并且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产品角色,每一层都是共同服务于一个消费者需求。

(甚至大众公关活动也可以加到最上一层,因为你输出的公关新闻也可以是产品,只不过用户是普罗大众。)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产品矩阵,如何让你的市场部人员、运营人员都变成产品经理呢?
一、用顾客需求定义公司
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做的优秀,是因为它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
过去我们用销售产品的品类,而不是“顾客需求“来定义我们的公司。
所以我们一直在找噱头、蹭热点、搞轰动、目的是带来关注(不管有没有满足顾客需求)
营销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顾客需求。
我的企业为什么存在?社会为什么需要我?我想用所有的产品(社群、公众号、微博、硬件、软件),共同解决什么需求?

二、为你的产品布局不同角色
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并且招来更多顾客,你可能需要不同产品扮演不同角色,既有引流、低价、高频的产品,又有利润产品。

而当你拥有了从高频低价到低频高价等一系列产品(对,这些公众号、社群等各种方式都是产品)的时候,就能更加灵活地进行商业运作——比如做广告时引流到任何一个产品中。

三、用“迭代”精神去迭代改进产品
像真正的产品一样对待每个产品


四、在整个过程中赚取利润
在整个产品矩阵中发现盈利点



                如果想互联网化,请更多地把公众号、社群等当做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广告工具。
               
    当我切换视角,把很多新的互联网营销方式(比如公众号、社群等)看作是产品,而不仅是广告引流工具,可能会与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视角的转化,帮我搞清楚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