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区三年行动计划解读
当前,中央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积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圳大力推进“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城市发展战略。值此重大战略机遇,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特别区)制定发布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六大工程、36项具体任务,推动深汕特别区高质量发展,开创工作新局面、打造发展新优势。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后的深汕特别区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从今天起,“深汕视点”将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解读《三年行动计划》,带您提前与2021年的特别新城相约。
《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经济目标为:
1.到2021年,深汕特别区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50亿元以上;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
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以上;
5.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工业增加值率保持在30%以上;
7.全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明显提升。
此外,2021年的特别新城城市品质和功能将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36项具体任务。今天,“深汕视点”首先从实体经济这一大工程入手,解读特别新城的《三年行动计划》。
工程一:① | 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凸显产业集聚效应
实体经济夯基
深汕特别区始终坚持产业为本、实业兴城,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引进和建设进度取得显著进展。
1.创新驱动 推进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汕特别区将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逐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汕特别区尤其欢迎机器人、先进通信设备、数控机床、医疗数字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驻。为培育创新型企业,深汕特别区正在争取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推动在实体经济各行业全面建立企业主导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要利用海洋智慧港、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平台的后发优势,争取深圳市支持深汕特别区布局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
深汕特别区正在积极申请市重点研发平台,打造与深圳市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深汕研发平台,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为给区域内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高端人才引进、各类科研项目及基金申报等服务,深汕特别区将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建设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
2.高端产业平台 产业园区多点开花
一花引来百花香。引进高端项目、打造产业平台一直是深汕特别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方略。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在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加快步伐,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平台载体,其中包括:
深汕科技生态园初步引入科技创新孵化器、加速器、人工智能等科技平台,初步建成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汕湾机器人小镇起步区初具规模;
时尚品牌产业园投入运营;
生命健康城项目推进,重点打造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医、教、研、药、械一体化生物医学中心。
3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力争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
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龙头,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可以引发产业聚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及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至2021年力争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千亿产值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深汕特别区将按照建设深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承载区的要求,在鹅埠南部加快规划建设工业互联网和电商基地
在服务业方面,深汕特别区将依托深圳港小漠港区,推进保税区申报工作,争取小漠港区适用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政策,推动港口商贸和物流产业聚集;将加快小漠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国际邮轮游艇港建设,完成水底山温泉庄园规划布局升级,加快圳美生态文化谷项目建设,加快联通巽寮湾、深汕湾形成沿海观光带,形成集康养照护、健身休闲、高端生物技术等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
4“蓝色经济” 打造市海洋产业重要承载区
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在“蓝色经济”上将有自己的作为。海洋产业方面,将引进储备10家以上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材料、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项目。依托深圳港小漠港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三方无人船研发生产基地等现有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依托鲘门海洋智慧港,吸引2-3个海洋装备重大研发项目落地。
5融入湾区建设 多城合作联动
作为深圳第“10+1”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深汕特别区将紧抓机遇、全面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汕特别区将协调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适用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主动申请承办经贸、文化交流、展会、论坛等活动;同时,加快与粤东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形成“深惠汕”科技走廊,构建与惠州、汕尾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链环,打造与周边产业一体化联动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机遇,狠抓实体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平台载体,大力推进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全面扎实推进实体经济夯基工程。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基层的高效为基石。为给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深汕特别区实行项目责任区领导和公务员包干制,重点项目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预计三年完成竣工投产项目超过80个。
“深汕视点”将继续为您解读深汕特别区《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部署,带您继续“遇见”更加美好的2021年特别新城。
工程二:城市建设构造
《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大工程——城市建设构造,围绕7项任务,从规划、交通、城市配套、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入手,来打造更加美好的特别新城。
规划引领
加快构建总体规划布局
深汕特别区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始终以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视点团队”了解到,深汕特别区未来三年将建立、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动实施与调整机制,初步建立“多规合一”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特别新城将在未来三年内对接深圳市城市总规,将深汕特别区总体规划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体系;完成“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规划及“东南西北中”各组团控规。
这短短的描述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与深汕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视点团队”为您细数未来三年具体实施的规划:
☑ 编制完成综合交通、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海域使用及水、电、气、通信、教育、医疗等重要专项规划;
☑ 编制完成深汕站、鲘门站规划;
☑ 研究鹅埠站、城际站规划。
打造“飞地”模式土地政策样本
土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石。特别新城这样一块“飞地”,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也不为过。未来三年,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深汕特别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力推进土地全域收储工作:
☑ 建立符合实际的土地收储机制和建设用地组件报批路径;
☑ 协调省市,争取水田、林地等指标;
☑ 加快自来水厂、安居房、医院、学校等重点项目的组件报批;
☑ 开展“飞地”模式土地政策研究,建立深汕土地管理使用制度;
☑ 严格查违控违拆违等。
海陆空铁全覆盖
构建外联大交通网络
作为深圳的“飞地”,交通是深汕特别区实现与深圳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问题。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从海陆空铁实施全覆盖,为特别新城广迎八方来客、联接世界构建外联大交通网络。具体而言,就是统筹推进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交通枢纽,并要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轨道交通
☑ 广汕高铁通车运行;
☑ 深汕站(一期)投入使用;
☑ 深汕高铁动工建设;
☑ 研究推进深汕城轨建设。
高速公路
☑ 深汕第二高速通车运营;
☑ 深汕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
☑ 深汕第三高速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机 场
☑深汕机场完成前期工作。
港口码头
☑ 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投入运营;
☑ 启动小漠港区二期建设,打造粤东最大的综合港区;
☑ 开通小漠、鲘门至深圳、惠州及汕尾的水上客运航线,确立鲘门国际客运港定位。
“五横六纵”+“TOD模式”
建设内联交通体系
“外联”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内通”工作也将日益扎实。三年后,深汕特别区的“五横六纵”内部骨架路网体系将局部建成:
☑ 鹅埠、鲘门局部片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
☑ 小漠、赤石片区内部主要道路建设初具规模;
☑ 建设总里长约300公里。
深汕特别区内联交通体系将采用国际先进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依据组团空间布局,构建环山、沿河和滨海慢行系统,形成“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
标准质量和建设水平
城市建设,基础先行。交通网增强深汕特别区的辐射力,而市政网则增强其综合承载能力,是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是深汕特别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视点团队从《三年行动计划》中了解到,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全面推进市政工程,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标准质量和建设水平,从看得见的地面到看不见的地下,可谓面面俱到,用“绣花”的功夫来“武装到牙齿”:
☑ 引水工程建设,保障约25万人口用水规模;
☑ 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天;
☑ 完成6个新建输变电工程和366个中低压配网基建项目,启动5个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实现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9.9小时;
☑ 市政燃气管网建设,争取发展各类用户1万户以上,完成建设80公里中压管网、30公里次高压管网;
☑ 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基本建成垃圾收运体系,初步形成垃圾分类处理;
☑ 公厕统一分级管理,开放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厕;
☑ 推进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建设,统筹加快管廊及配套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局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有一种发展,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有一种城市生活,具有自己独特“风花雪月”,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汕特别区也在致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属于特别新城的绿地名片。未来三年,我们将遇见这样的特别新城:
☑ 建成鹅埠英达斯瑞公园、中心区望鹏山公园、小漠香山文化公园;
☑ 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运行体系,建立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洁化水平,打造“精、细、雅、洁”的城市绿地名片;
☑ 规范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 实施亮化工程,加强城市夜景整体设计,力争城区亮灯率达到100%;
☑ 开展老旧城区改造,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指尖上的生活、一键走遍全城、足不出户能办事……这样的生活,距离深汕人将不再遥远。当前,深汕特别区正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进行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步伐,为特别新城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标准规范,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基础;
☑ 前瞻布局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汕云平台,加快构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集成化泛在感知网络;
☑ 积极推进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打造统一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
☑ 加快推进一批面向5G与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项目落地,抢抓智能时代发展先机;
☑ 强化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职能,营造政策友好型智慧城市产业环境,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政府统筹、政企合作、全员参与”的智慧新城建设新气象。
以规划为引领,深汕特别区从交通内外网络、城市设施、城市品质、智慧城市等方面,为深汕人描绘了值得期待的2021年的特别新城。
工程三:社会治理重构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年行动计划》在社会治理重构方面,为迈入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新时期的深汕特别区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找准了抓手。
1、抓手一:开展重建法治秩序行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年行动计划》社会治理重构工程的首要工作就是开展重构法治秩序行动,从立法保障、严格执法、司法公正、全面守法四个方面着手,力争到2021年实现:
1 强化立法保障。协调出台《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
2 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建立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3 支持公正司法。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责,建立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
4 推动全民守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深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2、抓手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三个词,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社会治理探索的集体智慧,给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迈入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期,百业待举的深汕特别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主要围绕“平安”“安全”两大方面,营造特别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1 在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展盗、抢、骗等主要犯罪领域专项打击行动,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深汕”, 实施“雪亮工程”,推进“智慧民生警务”。
2 全力做好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管控工作,建立矛盾纠纷定期研判、会商制度和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力争区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率100%。
3 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融合发展,建设安全发展城市。
4 建立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打造市民满意食品安全城市。
3、抓手三:建设便捷高效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汕特别区坚持产业兴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建设便捷高效营商环境,为特别新城培植发展的沃土。“视点”团队发现,深汕特别区在“营商环境”这篇“大文章”上,主要落在四个方面。
1 一批实招。《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以政务服务大厅建设为载体,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深化“深圳90”等措施,推进水电气网接入一站式办理,着力在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等方面推出一批实招。
2 以信用为核心。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出台社会信用管理办法,强化信息惩戒机制,实现信用信息及时共享和信用评价全覆盖。
3 减税降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融资、用工等成本,严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4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形成法治、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建立党政领导和部门与企业家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推进“首席服务官”制度,“一对一”跟踪协调解决涉企问题和困难,提高营商环境便利度。
4、抓手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锻造“深汕创业精神”
《三年行动计划》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同时也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更好地满足深汕人对精神文化的期待。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实施核心价值观“1+X”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各种文艺形式和文化样式的作用等。
作为深圳第“10+1”区,《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接续深圳文化基因,发扬“移民文化”“特区文化”“创业文化”。深入锻造“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创业精神”。积极挖掘并整理出版《深汕创业故事》。
此外,保护并弘扬特别新城特有的文化内涵,《三年行动计划》亦有明确规划:积极培塑 “红罗畲族”“红色革命”等特色文化品牌。坚持开发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对古村寨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
5、抓手五:创建市级文明城区
全国文明城市是深圳的金字招牌。作为深圳第“10+1”区,特别新城为擦亮深圳这一金字招牌要有深汕贡献:
制定《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各项工作,到2021年,各项创建指标基本达标。
推进志愿者之城建设,建立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培育家风家教,培育弘扬良好企业精神,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这样描绘了2021年的特别新城的社会治理:
到2021年,社会治理智慧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市级文明城区,社会秩序运行良好,初步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区、街道、社区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令人期待和向往的特别新城。
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如何实施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新城?
工程四:绿色生态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迈入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期,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工程方面,提出了思路,制定了路线图,明确了任务,拿出了行动。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建设生态新城
深汕合作区境内有着50.9公里优质海岸线,山、河、海、温泉、湿地汇聚。面对大自然馈赠与深汕合作区的财富,特别新城在未来三年,以规划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设生态新城。
在规划引领方面,深汕合作区将“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规划成为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生态新城,建立区内山水林田海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
在建设生态新城方面,深汕合作区将重点打造以自然为本的森林城市,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进行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多样循环的可持续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规划成为以人为本的绿色城市,提升宜居环境品质,共同倡导绿色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坚持绿色产业发展导向 提升城市生态
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工程方面,不仅以规划引领为特别新城的产业发展擘画蓝图,还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导向,为特别新城的产业发展设定了“门槛”,同时为特别新城提升城市生态提供了保障。
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出台产业发展绿色导向目录,全面厘清鼓励支持的绿色产业领域及发展片区规划,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严格落实环保准入原则,对申请企业实施全方位测评,杜绝未达标企业入区,促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率居全市前列。
3 打好蓝天保卫战 提升空气质量
“深圳蓝”是深圳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深圳的城市标签,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将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蓝天清新综合治理,提升空气质量。
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优化能源消费机构;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强化联防联控,排查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严格控制移动源污染。
打好蓝天保卫战,是要体现在效果上:到2021年,深汕合作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PM2.5浓度控制在低水平。
4 碧水清洁陆海统筹
提升用水质量
城市健康,水脉为本。深汕合作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用短短几百字描述了特别新城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域共同重视,为2021年的特别新城保障一“网”好水的坚定决心。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坚持碧水清洁陆海统筹,提升用水质量:
建设城市全区直饮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市政雨污管网,完成水质提标,加强饮用水源地和纳污水体水质监测,强化企业排污监管,落实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岸带的管控指标要求;
新建西部水厂、中心水厂及供水管网,开展赤石河中心段、南门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保障防洪安全等;
到2021年,力争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
5
坚持净土安全标本兼治
提升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关系着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安全,维系着一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汕合作区坚持净土安全标本兼治,提升土壤质量,为深汕人守住一方净土:
开展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土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跟踪调查,建立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地块清单。
推行“森林资源保护与提质”双工程,提升森林资源质量。
强化监管企业项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生产固废的收集与处理。
加大饮用水源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6
坚持环保执法全面从严
落实主体责任
只有守护了一方绿水青山,才能厚积了生态发展后发优势。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工程方面的工作,不仅从每一个具体行动来夯实基础,还从体制机制建设上提供保障。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从“责任”“监督”两大方案来坚持环保执法全面从严,落实主体责任:
按照职权法定、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的环保监察分工体系,落实非企业用地政府主体责任和企业用地企业第一责任;
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明确各项检测指标,运用科技手段或采取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查,提高环保监管执法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做到精准执法、高效执法。
到2021年,特别新城生态建设要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三区三线”全面落实到位,绿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铺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布局基本完成,饮用水源水质优于Ⅲ类,空气、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如何实施民生工程,使深汕发展的成果惠及深汕人民?“深汕视点”将在下期为您解读。
工程五:发展成果惠民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迈入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期,《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使深汕合作区的发展成果惠及深汕人民,使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视点团队发现,深汕合作区未来三年实施发展成果惠民工程的八大任务可以用“实际”“实在”“实处”来总结,即:从实际出发,用实实在在的有效措施,将成果惠民落到实处。
1 学有所教:开展教育强基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汕合作区要开展“教育强基计划”,引进优质教育项目、嫁接名校资源,全面提升已有学校。“教育强基”,不仅惠及深汕人,更是为四面八方的人才奠定教育之根本;不仅要为深汕合作区注满一桶水,更是要点燃一把火:
建设西部组团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公办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东部组团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学校
推进建设南部组团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心区组团南外深汕高中部、深汕实验学校,北部组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等。
分批改造提升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全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面向全国招考、选调一批优秀校长和老师,对现有教师开展轮训,引导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深汕。
2 病有所医:加快医疗设施改造提升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快医疗设施改造提升,将从三个方面找准着力点,真正让深汕人共享健康红利,做到医疗为民、医疗惠民。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一是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实现良好运营,加快推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院区(深汕人民医院)建设,将四镇卫生院修缮改造为社康中心,全区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面向全国招考、选调一批优秀医疗人员,对现有医疗人员开展轮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深汕。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卫生与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与体育、旅游、互联网、食品等行业的深度融合。
3 住有所居: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
住有所居,心有所安。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亦是深汕合作区提升特别新城人才吸引力、创新驱动力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扎实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分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发布区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明确2019-2021年住房保障总体目标,推进年度安居工程建设筹集任务和计划供应任务。
完成深耕村建设,推进海逸村、创文路北、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院区西人才住房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下径水库(创新大道北)大型安居人才住房。
开展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配租配售工作。
4 劳有所得:聚焦富民增收实效
提高收入水平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聚焦富民增收实效,将从三个方面着手聚焦富民增收,使深汕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搭建多元化就业平台,定期举办创业培训或创业大赛,提升居民就业能力。
二是促进产业升级与就业转型协同推进,拓展就业领域,提升就业率,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是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多元双创平台。
5 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体设施
推动文体发展
文体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通过建设文体设施来推动文体发展,通过“硬件”硬起来提升城市“软实力”。到2021年,特别新城将拥有一批闪耀的文化地标,深汕人广泛参与文体活动、文化工作者发挥才能将具备广阔空间:
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档案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方志馆和青少年宫、大剧院等“四馆一宫一院”开工建设,规划展览馆、档案馆基本建成,文体中心投入使用,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全市平均水平
加大街道文体中心、社区文体广场等基层文体设施投入,推动基层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和优惠开放,打造“十分钟文体活动圈”。
组织全区性体育赛事,积极参与深圳市各项体育赛事争取荣誉。
6 弱有所扶:融入深圳社保体系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弱有所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未来三年将对接深圳,持续强化社会保障提升:
按照市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初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体系和妇女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推行异地就医和医保“无卡化”结算,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有效衔接。
推进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扩大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7 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建成美丽深汕,广迎八方来宾。深汕合作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推广美丽深汕名片,将在未来三年取得实效:
重点开拓北部康养度假区,打造南部滨海游憩区。
重点打造温泉旅游、滨海游憩,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力争建成一批3A级以上旅游景区。
到2021年,年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初步形成深汕特色旅游品牌。
8 传递深汕声音:建成全区广电一张网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汕合作区未来三年将建成全区广电一张网,以传递深汕声音,讲好深汕故事,丰富深汕生活:
完成全区广播电视网络整合。
研究建立区级广播电台、记者站、电视台,提升我区宣传能力。
制作一批优秀视频节目,宣传深汕合作区建设成果,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描绘了发展成果惠民工程取得的实效:到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翻一番,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教育现代化保持粤东领先,健康深汕建设深入推进,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未来三年,深汕合作区将如何开展党建固本工程?“深汕视点”将在下期为您解读。
工程六:党建固本
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出台,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对于更好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 到2021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打造系列基层党建标准化的深汕样本,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三年行动计划》为此从思想引领、政治建设、基层党建、监督执纪、队伍建设、人才管理等六个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全力推进该工程。
1 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明确方案,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一是坚持落实党工委会议、党组会、支部会“第一议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定期开展学习成效自查工作。
二是以支部为主体,全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党课教育、座谈研讨、“深圳先锋”移动终端教育、启用“深汕先锋”公众微信号学习平台等方式,面向全体党员开展教育培训。
三是在有条件的学校、医院、企业、景区(点)建设新时代大讲堂,满足基层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的需求等。
2.政治建设:坚持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 摆在首位
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需要。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高度认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首先,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着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化政治引领。
其次,坚决纠正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下大力气整顿和解决基层党组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软弱涣散问题。
第三,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持续开展圈子文化、官商勾结等问题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不断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全区党的政治建设,大力提高全区党员的政治能力。
3.基层党建:积极推进构建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是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基层工作是深汕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区的开发、建设与发展。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
一是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抓住“宗旨、结构、支点、载体、互联”五个要素,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
二是开展夯本固基计划,推进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实现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各区(新区)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工作基本完成,培育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党建标准化深汕样本。
三是基本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1+4+6”党群服务中心体系。
四是制定并实施支部提质晋级方案,探索开展“一类一策”精准整顿。
五是大力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建队伍设,开展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形成先进党组织的“深汕雁阵”。
六是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落实村(社区)“两委”全员轮训方案,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力争三年内80%达到大专以上。
七是加强企业、社会组织、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实现“两新”组织“两个覆盖”。
4.监督执纪: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引领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前提和保证。《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汕合作区从现阶段的发展建设实际出发,通过细致有效的举措,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形成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是落实党工委主体责任和纪工委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每年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查处党员干部违反八项规定问题,加强整治“为官不为”“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问题。
三是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再深化”行动。利用满意度调查、媒体问政、网络评议等形式开展公众调查和作风评议,切实抓好作风问题自查自纠。
四是通过现场跟踪、随访群众、交叉暗访等形式,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广泛收集作风问题线索。
五是重点惩治建设工程、征地拆迁、招投标等高危领域腐败问题,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保持高压震慑力度,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5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全区党员干部要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更要弘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精神特质和工作作风。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深汕合作区《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领航特别新城建设发展的大船破浪前行:
一是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立深汕干部队伍“育识选管用储”工作链条
二是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实施干部“三力”提升计划。
三是加强知事识人建设,注重在“三大攻坚”和土地整备、查违拆违、重点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工作一线培养考察识别干部。
四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认真落实《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育选拔优秀干部的意见》,实施“深汕育苗工程”,畅通机关、基层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交流渠道。
五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探索建立“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奖优汰劣”三项机制,形成既规范严谨严格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工作机制和氛围,基本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本领高强、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深汕干部队伍。
6人才管理:实行深汕特色人才管理体制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战略资源”,要在深汕合作区这张“白纸”上建设一座新城,更是离不开人才。深汕合作区依托与深圳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实行深汕特色人才管理体制:
一是认真落实“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等政策,制定出台“深汕筑梦”人才计划等更加积极、开放、有效,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灵活的引才用才制度,重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大规模吸收引进优秀大学生。
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
三是加强人才引进载体建设,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引进平台,鼓励用人单位与高校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激发全区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和一个比较完善的全区人才工作体系。
为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六大工程、36项具体任务顺利实施,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还制定了三大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细化措施,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各项工作,定期举行协调会议,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目标。
2 强化督促检查。强化工作责任、机制建设、部门联动、督办检查,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和常态化责任落实制度及形成工作跟踪推进机制。
3突出责任考核。建立三年行动计划专项奖惩机制,严格嘉奖和追责。
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建设蓬勃发展——这是深汕合作区的目标。如今,深汕合作区已经明确了任务书、绘制了路线图、标注了时间表,向2021年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