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画家。
不疯魔、不成活
80后们的中学时代,流行一款叫《读者》的杂志,除了里面的文章以外,封面图也很吸引人,那些颇具意境的图片,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一幅时钟主题的画,让人记忆犹新。
挂在树梢扭曲变形的钟,时针指向六点,那时的我曾猜想,也许是清晨睡眼惺忪时看到的时钟轮廓给了画家灵感,才有了画面中软软的时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就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灵感不是时钟,而是软乳酪。
软乳酪与钟,桌子与树枝,蚂蚁与苍蝇,时间与记忆,乍看之下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细思之下,却哲学意味十足呢,这跳跃的感觉,像不像我们的记忆?
也许中学时曾经有一个午后,我捧着杂志坐在教室里靠窗的书桌,偶尔抬头,看过窗台上搬运米粒的蚂蚁,瞥见过路过的苍蝇,还有花坛里被风吹过的树枝,以及远处奇形怪状的的不明物体,也许是一张被遗弃的塑料薄膜,被风雨拗成奇怪的造型。
这在当时司空见惯的场景,在记忆里逐渐模糊,只留下了一些可供描述的单品,比如桌子、树枝、蚂蚁、苍蝇、不明物体。这大概,就是软乳酪与钟的联系。
上面这种解读名画的方法,当然过于主观又简单。鬼才达利给了我们更高明的解读方法——幻想。
我们可以来看看达利的作画方式。
达利独创了一种被称为“偏执狂批判法”的创作方法。
他常常通过有意识的狂想,让自己创造出非理性又十分酷似现实的幻想世界。
比如他会在手里拿着金属勺子睡觉,睡着后无意识的松手,勺子就会掉下来将他惊醒,这样他就可以记起刚刚的梦境,并迅速把它画下来。
梦里那些杂乱无章的图像,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排布在画布上,显得稀奇古怪,不合情理,但这正是达利想要表达的潜意识。
潜意识的概念来自于弗洛伊德,按照他的理论,人们最真实的声音都来自于潜意识。达利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一样,通过梦境来排除外因,追寻潜意识,追寻单纯的本能与欲望,这才是艺术家心底的声音。
达利的艺术道路可谓是波浪壮阔。他的一生,经历过不同的时期。
1904年出生在西班牙,11岁开始学习素描,17岁进入马德里的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这期间,达利接触了并开始尝试立体主义,这为他在前卫派学生中带来了人气,他开始暴露与生俱来的张扬个性,成为激进领袖,不断挑战权威,最终被学校开除。
1926年左右,达利前往巴黎,此时他虽见到了立体主义的代表毕加索,但他的心已朝向了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从他的视野中淡出,他的作品变得更加如梦似幻,支离难解。
1929年,他甚至拍了一部电影《一条安德烈的狗》,正是这一年,他遇到了此生的缪斯——加拉。
结识加拉后,达利全身心投入超现实主义,不仅是作品,连生活的细节,都被刻意营造成不合常理的模样。
花样百出的翘胡子,怪诞不羁的行为处事,以及超乎寻常的拜金主义,这些最不可能出现在艺术家身上的元素,集中在达利身上,他用自己的生活细节,书写着超现实主义的传奇。
让看客们分不清生活是梦境,还是梦境是生活,在目不暇接的荒诞中,达利创作了一幅又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
1945年,科学上的核子物理学带给了达利新的灵感,尤其是日本广岛上空的蘑菇云的冲击,使他的超现实主义向科学走近,他创作了《原子的达利》等一些列作品,将超现实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在这些作品中,达利将所有东西绘成悬浮状态,无规律的呈现在画面中,营造出似偶然又必然,似相关又无关的梦幻式场景。
而更让人咂舌的是,1949年,坚持了半生无神论的达利,迅速转向了天主教。他的画风一转,开始亲近古典主义,神话宗教等主题开始入驻达利的作品,打开了新的契机。
“我和人类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是疯子;我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没疯。”
达利性情暴躁,反复无常,而正是因为这种妄想狂倾向,使他一生贯彻着超现实主义。是超现实主义成就了达利,还是达利成就了超现实主义?也许正如达利自己的狂言所说:“我就是超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