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李白6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李白6_第1张图片

     上文书我们说了在天宝12年秋天,53岁的李白第三次来到安徽,这一次游历了许多安徽的名胜。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李白几乎一直住在皖南。风光秀丽的皖南山水给了李白许多创作灵感,所以他在游历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篇。比方说他在游历桐岭雾凇山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事:

     当天李白游得相当尽兴,所以把这个时间给忽略了。等想要回去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这可都是山路啊,天一黑顿时难以辨别方向。已经十分疲惫的李白只能饿着肚子硬着头皮往山下走,也不知走了多久走到了哪里,忽然发现不远处有灯火,便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好歹可以讨口茶喝,要碗饭吃,最好能借宿一宿,明天天亮再赶路下山。

     虽说看着不远,但盘山路啊,也足足走了一个时辰,才找到了这户亮灯的人家。等走到近处一看,三间茅草房,四壁透风啊。但不管怎么说,总算遇到一户人家。李白走过去叩打柴门,叫了好半天,才听到里面有一个苍老的声音,“谁呀?”又过了好半天,这才有一个老婆婆把门打开,她没70也有80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衣服上是补丁加补丁,穿的鞋是前面露脚趾,后面露后跟。李白赶紧说明来意,说自己迷路了,现在饥渴难耐,想要讨碗水喝。这个老太太倒十分热心,请李白进了屋。进去一看,屋子里是四壁皆空,正面是一张床,床上铺的就是一些茅草,在另一面摆着一张八仙桌,可这八仙桌三条腿,其中一条腿是砍得半截木桩子在那里支着。两个小板凳,桌子上放着茶壶茶碗,这茶壶茶碗不是缺边就是少盖。

     老妇人十分好客,把李白请到了上座。双方一打听,李白才知道面前这个老妇人姓荀,荀老太太。老太太得知面前的客人正是著名的诗仙李白,颇为惊诧,激动坏了,无论如何要留李白在家里吃顿饭。老太太是忙前忙后,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米拿出来做成了白米饭,又把早上新采的野菜做了菜,把家中的盘子是洗了又洗,擦了又擦,包括给李白用的碗筷也是足足擦了三遍。李白在那里看着,感动得是无可无不可啊!最后饭菜上桌,李白却吃不下去了,太受感动了,不禁就想起了淮阴侯韩信,乞食于漂母 -- 想当年韩信故乡在淮阴,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境内,虽说这个地方不错,但韩信出生于没落的氏族,没有背景和关系,报国无门,想要从商也没有本钱,一来二去成了无业游民,所以常在亲戚朋友家吃白食,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次一直去吃饭的朋友家断了给他的伙食,不愿乞讨的韩信便在淮水旁钓鱼,当时有不少老妇人在淮水旁做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一位老太太看到韩信忍饥挨饿也不愿受嗟来之食,十分怜惜,也敬佩韩信的骨气,就主动拿出自己的饭和他一起吃,一连数十日,韩信自是非常感激,便对那老妇人说,“我将来若是能建功立业,我一定报答今日的恩情!” 没想到这老妇人听了之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十分生气,“你身为大丈夫无法养活自己,我不想看着你饿肚子才分食给你,并不是图你什么报答。” 后来韩信升为淮阴侯,拿着千两黄金来感谢这位老妇人,这就是韩信乞食漂母的故事。李白想到韩信是因为当时韩信乞食于漂母,最后能以千金回报,而我李白呢?!在朝廷中深受排挤,我拿什么来回报这位老太太?!所以李白决定用心来写首诗来表达对于这位荀老太太的情意。这就是著名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再三地表示感谢也吃不下这顿饭啊,表达了李白当时的惭愧和感激之情,也让人感受到谪仙人另一个真实的侧面。

     李白在游历安徽名山大川之际,也走过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敬亭山,写下了著名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长期漂泊在外写的,头两句通过眼前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情感。天边飞来几只小鸟,时高时低,我看着它们飞出我的视野。辽阔的天空还飘着几朵白云,可它们也不愿在这里多呆,没多久也飘走了。这山里没了鸟鸣显得更为幽静,天空中没有了云彩,显得更加辽阔。似乎世间的万物都讨厌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四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两两相对,我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它也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这世界上也大概只有它愿意和我作伴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了李白受排挤的心情,横遭冷落,寂寞凄凉的处境。这段时期里,是李白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深刻揭露了现实和李白的反抗精神。我们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李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