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准扶贫的浅思考

对精准扶贫的浅思考_第1张图片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他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体会,引发了我的思考。联想到看过的一些报道,感到精准扶贫还真不是解决社保、逢年过节送米送油那么简单。

精准扶贫的官方解释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官方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粗放扶贫相当于大水漫灌,精准扶贫相当于精确滴灌。

我的思考来自于对精准扶贫实践的观察。

扶贫要扶志

前些年能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些贫困地区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因为他们怕失去特殊的照顾政策,一些贫困户也不愿意脱贫,因为怕失去相应的福利保障。对这种主观意愿上不愿意脱贫的群体来说,不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只是辅助条件,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不要去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精准扶贫的道理也一样,对扶贫对象一定要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这样,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脱贫的积极性。

曾经听过这样的笑话,一些公益扶贫组织费尽千辛万苦给贫困户送去牲畜,希望他们能够发展养殖业,结果这些牲畜被这些贫困户宰杀,而且用于招待他们,搞得他们哭笑不得。所以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应该是唤醒贫困户内心过上更高质量生活的愿望

扶贫要扶智

贫困户自己愿意脱贫了,这时才能跟他们一起想办法怎么脱贫。贫困户一般都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观念也比较落后。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光穷在口袋里,而且穷在头脑上。扶贫者如果不能做到授人与渔,教会贫困者脱贫的方法,比如一技之长、经营理念,极有可能出现一旦不扶就返贫的现象。

有的扶贫者缺乏深入思考长远打算,满足于应付交差,盲目推动精准扶贫,以不智扶茫然,自然取不到好效果。前段时间看到央视的一则报道,一个山区贫困县不同的村落被交给不同的部门来帮助扶贫,结果这些部门制定的方法都是饲养跑山鸡,到跑山鸡长大的时候在当地市场远远供大于求,而当地又没有相应的冷链运输条件和产品销售能力,滞销鸡的饲养反而变成了贫困户的负担。

可见,精准扶贫要讲方法,好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扶贫。目前政策制定的方法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这些办法本身就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有效的。

扶贫要扶治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些少数民族极贫困地区仍然保持了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比如生育不节制、男人普遍酗酒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关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当地朋友,他们告诉我因为他们这个民族以前主要是女人农耕男人打仗,现在男人不打仗了,整天喝酒的习俗却保留下来了),对他们实施精准扶贫相当于直接把他们带入现代社会,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

对他们的扶贫不光贫困户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就连一些村干部也不一定适应得了。而在这些地区,干部的示范效应往往却十分明显,所谓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这些干部引领着当地的民风。特别是村干部,往往是当地大家族比较能干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曾经听一位领导讲过一件小故事,他们去帮助一个贫困村修路,村干部非要自己承包工程,照顾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结果搞得工期延误,质量也很一般。所以只有首先提高当地干部的素质,培养他们现代社会领导者所需的治理能力,脱贫才有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精准扶贫的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