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第二章--才能细胞(下)内部分享

20170711第二章--才能细胞(下)内部分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言以蔽之:每次进行挥杆、弹吉他和弦、下象棋开局这些技能的精深练习时,我们正在缓慢地给线路增加带宽。那些绿色小触角感知到释放的信号,遂伸向神经纤维。吸附,然后挤压,再包裹层,加厚外皮。线路上多裹一点绝缘体,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确性就增加一点,表现出来的就是技能和反应速度上的些微提升。犯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须的:要想使技能回路达到最佳状态,必须先找到次佳位置;你必须犯错误,并关注这些错误;你得慢慢地教育自己的回路。你还必须持续开启那个回路(练习)以保持髓鞘质运作正常。毕竟,髓鞘质是活体组织。髓鞘质的原则1.回路放电至关重要。髓鞘质不会凭着天真的愿望,模糊的想法,或者那些洗个热水澡就忘光光的东西而生长。这种生理机制只钟情行动:真真实实的电流脉冲传过神经纤维。它钟情坚持重复。随后的几章我们将讨论这其中包含的进化原委,现在你只要记住,精深练习的动力来自原始状态,即时刻警惕、忍饥挨饿、目标明确,甚至绝望挣扎的状态。2.髓鞘质包罗万象。以不变应万变。髓鞘质并不“知道”自己会被谁拿来使用,是(棒球的)游击手?还是舒伯特乐章的演奏者?无论何种用途,它的生长遵照同样的规则。髓鞘质一视同仁:哪条回路开启了,哪条回路就会包裹上绝缘体。如果你移居中国,髓鞘质将包裹那些帮助你掌握普通话的纤维。换句话说,髓鞘质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做了什么。3.髓鞘质无法逆转。髓鞘质化就像铺路只朝一个方向前进。一旦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除非年龄或疾病)。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是重复新动作以养成新习惯。4.髓鞘质与年龄。儿童时期,髓鞘质一波接一波地生成,有些由基因决定,有些与活动相关。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30多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轻松掌握新技能的关键期。此后,髓鞘质继续生长。直至50岁,损失的速度将快过生长的速度。人的一生都能够髓鞘质化——值得庆幸的是,5%的磷酸寡核苷酸一直处于不成熟状态,随时待命。但是,假如有人希望在晚年学习一门语言或一样乐器,那么他会发现,为生成必要的回路所付出的时间和汗水要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世界一流的高手自幼就进入该领域。他们的基因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但生长新髓鞘质的能力不一样了。在某种层面上,髓鞘质跟另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生理机制相似,即每天都在使用的肌肉。以某种方式锻炼肌肉——努力提起勉强可以提起的东西——肌肉就会越来越强壮。正确训练自己的技能回路——在精深练习时,努力完成那些勉强可以完成的事情——技能回路也会越来越敏捷和准确。人们对肌肉的看法已经改变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跑马拉松或练健美的人还很少;从事该运动,并且表现出色的人被认为天赋异禀。当我们发现了人类心血管系统实际的运作方式后,就颠覆了那个看法:人们可以通过制定有氧训练或无氧练系统目标来提高,通过逼自己挑战极限——举起更重一点的东西或跑得再远一点—来强化心脏和肌肉。利用这套生理机制的强大潜能,普通人原来也可以慢慢地拥有健美的身材或者成为马拉松运动员。过去的150年里,我们用达尔文提出的“基因和环境”这个模型来解释人才,又称先天和后天。在我们相信的成长历程中,基因赋予一个人特殊的禀赋,而环境又提供特殊的机会发挥这些禀赋,两者相结合就塑造了人才,就如几个幸运数字加在起就会产生一张中奖彩票一样。在偏远贫穷的巴西人才温床看到的成功,人们都愿意将其归因于“人穷志更高”(却绝口不提这个世界充满了这样的人贫穷绝望,不计代价,只想在足球界一举成名)但是新的模式表明,人才温床的成功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得更深入,生成了更多的髓鞘质。观察再仔细一点,就会发现,那些人才温床并不完全都是弱者的故乡。就像大卫一样,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对付歌利亚。勇敢者的冒险一位神经学家指出,直到几年前,全世界所有的髓鞘质研究者聚在一起都坐不满一家餐厅。这不代表研究髓鞘质的科学家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潜力,也不代表新的模式没有影响他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内心深处期望能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髓鞘质与人类技能学习的关系。这个愿望可不简单。理想的范围将非常广泛。它需要分析所有类型的技能、所有可能环境下的发展,大规模地跟踪调查球员、艺术家、歌手、物理学家这一长串人才队伍,衡量每一种技能。这将是一个诺亚方舟式的项目,在那群正忙于研究培养皿的研究人员眼中,开展如此宏大的研究是一个浪漫得难以抗拒、还透着一丝古怪的念头。怎样疯狂又精力充沛的人会开展这个项目呢—又一个诺亚?此时,安德斯·埃里克森( Anders ericsson)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万小时法则埃里克森出生于1947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的郊区,他从小仰慕著名的探险家,尤其是斯文·赫定( Sven . anders hedin),斯堪的纳维亚版的印第安那·琼斯,世纪之交的先驱。赫定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品质:才华卓绝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艺术家、地理学家,他的足迹远至蒙古、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经常死里逃生,还撰写了数部著作。埃里克森在那狭窄的小卧室里阅读赫定的作品,想象自己正在探索发现他的世界。然而长大后,埃里克森的梦想遭遇挫折。人类的足迹似乎早已遍布所有的疆界,地图上的空白早已被填满。自己似乎也没有赫定那般的才能。虽然数学不错,但是不擅长足球、篮球、语文、生物和音乐。15岁那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国际象棋下得不错,常常能在午休时候的比赛中打败同学。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可惜只维持了几个星期。有一个男孩曾是组里最差的棋手,棋艺竟然突飞猛进,每次都大败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气疯了。他还很好奇。“我对此真的想了很多。”他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之前的手下败将,现在能轻松击倒我呢?我知道他在学习,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但是到底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从那以后,我刻意避免深人钻研某项技能。我逐渐痴迷于研究高手,而不是成为一名高手。”20世纪70年代中期,埃里克森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心理学。当时,心理学领域正处于尴尬的过渡时期,分裂出两大背道而驰的思想流派:一方面是弗洛伊德与他提出的如幽灵般压抑的潜意识本能;另一方面是目光坚毅的行为主义学派倡导的运动,宣称人类体内的心理过程是不可知的,人体只是比输入输出的数据采集过程稍微复杂一点而已。但是,心理学世界正处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认知革命正在深入英美国家的高校。新运动由一群身份各异的学者推动,有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神经学家,他们认为人类大脑的内部运作既不是不可知的,也不是由神话般的潜意识本能控制,而是由台在进化中形成的“电脑”操控。此外,瑞典正在享受其艺术和体育的黄金时代:瘦弱的无名小卒比约恩·博格( Bjorn borg技压温网群雄,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统治世界电影界,英格玛·斯滕马克( Ingmar stenmark)统率各路滑雪英豪,阿巴合唱团(ABBA)占领了流行音乐领域。埃里克森相信,所有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混合在一起,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样东西:一片全新的冒险之地。什么是才能?是什么东西造成了成功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大师从何而来?埃里克森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放飞自己的领域。我对人们是如何获得伟大成就的这件事很感兴趣,而当时,这被看做是探索超能力的命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埃里克森大彻大悟——看到了一片等待探索的领土,值得他的英雄赫定前往探的领土。从此埃里克森在“人才”这个王国里流连长达30年,他探究技能表现的方方面面,观察各种职业—一护士、体操运动员、小提琴手、标枪选手、拼字选手、打字员、特种部队官员,并对这些职业技能加以研究。他没有观察髓鞘质(他是一名心理学家,不是神经学家。何况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还未出现),相反,他从一个同样重要的角度研究了技能学习过程:练习。具体来说就是,测量了练习的时间和特点。埃里克森与该领域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杰出的成就基础理论(这个理论收录在数本书中,最近收进了厚如圣经的《剑桥手册之专门技能与专家表 ee ) [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其核心原则就是一项统计数据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认为“刻意练习”和精深练习”基本上是一回事。顺便提一句,埃里克森对髓鞘质概念很感兴趣。埃里克森表示:“我发现这种关联(髓鞘质和技能之间的)非常有趣。”埃里克森同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比尔·蔡斯( Bill chase)等研究人员共同验证了诸如“十年法则”之类的标志性理论。那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可追溯至1899年。该法则认为,在任何领域(小提琴,数学,国际象棋等)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多年时间专心致志地练习。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 Bobby fischer)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9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这一法则通常用来确定合适的启蒙时间:比如网球女运动员的体力顶峰在17岁,所以她们应该从7岁开始;男运动员的巅峰来得较晚,所以9岁也行。但是10年一万小时的法则含有更普遍的含义。它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并且进一步指出该生理机制有其生理极限,无人能幸免。许多人相信,埃里克森的研究激发了尖锐的直觉上的异议: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年轻的莫扎特才华冠世,听一次就能抄写下整首乐曲,这是怎么回事呢?牛人们随手弹段钢琴或者拿起一个魔方,其表现就不是一般的厉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埃里克森和同事们都会拿出一堆客观的数字。《解读天才》( Genius explained)一书中,塞特大学的迈克尔·豪( Michael howe)博土估计,莫扎特在六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这一点足以让他的音乐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其掌握的技能。学者往往在专狭的领域见长,以明确的逻辑性为特征(钢琴和数学,相应的,还有即兴喜剧和小说写作)。此外,学者通常事先积累了大量的与该领域打交道的经验,例如在家听音乐等。研究表明,这种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埃里克森总结道:“天才拥有的细胞类型,我们其他人也拥有。”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小撮儿人,天生拥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心理学家埃伦·温纳( Ellen winner)称之为“大师的激情”。但是,这种自我驱动的精深练习者很少见,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明性。如果你非要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拥有大师的激情,那么根据经验来说,答案肯定是“没有”。把埃里克森的研究与新的髓鞘质研究叠加在起,就接近技能的通用理论了。我们试图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但是更有用的是,我们通过这个视角看清了天才理论的运作机制。一旦发现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之间隐藏着关联,我们就会开始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勃朗特姐妹和滑板男孩(Z-男孩)有什么共同点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711第二章--才能细胞(下)内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