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讲个故事

如果你仔细观察优秀演讲者的演讲,你会发现他们喜欢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最受学生喜欢的,是“故事片教学法”。1990年,两位年轻人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相识了,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拉塞尔·F·普罗科特和罗纳德·B·阿德勒,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在从事沟通课的教学工作,这次相遇让他们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这给沟通领域带来了新的教学法,后来这种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如今他们都已不再年轻,贯穿他们整个人生的主题就是沟通,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畅销几十年的经典沟通书《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我给你讲个故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已经再版15次,每次再版,两位老师都会针对当前的社会情况,增加新的内容,比如第15版就增加了现代社交网络中的沟通技巧。每个版本的每个版块也会增加新的案例和电影,并根据电影引导读者去理解相应章节的内容。我曾经看到过一位知名作家对《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的评价是“不光是沟通教材,还是写作者的素材库,如果你觉得这两点都不能帮助你,那有谁跟你吵架,你吵不过他,就直接拿这书把他砸晕了,比搬砖还好用。”虽说是玩笑,但是也从侧面体现了这书的厚度和重量。

此书厚重的原因,在于它从里到外,全方位地解读了到底什么是沟通。

第一部分叫“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叫“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最后一部分叫“看人之间”,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因为是故事解读,案例又多,再加上再版了15次,不断的增加内容,所以《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又厚又重。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用电影教学法正好满足我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看书,通过这些电影的引导,我有很多共鸣,今天跟大家分享三点。

一、自我认知会影响你的沟通角度

把“自我认知”放在最前面本身就说明了作者拉塞尔·F·普罗科特和罗纳德·B·阿德勒对沟通有很深的研究,这也是提示我们,自我认知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这位怒射钱塘大潮的海龙王,王妃吴氏每年春天回临安的,有一年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王妃还没有回来。钱镠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自我认知能更好的让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你要在沟通前,先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当钱镠把自己的角色放在丈夫上时,他不再是那个横刀立马,杀人如麻的帝王,而是一个在深闺中思念妻子的夫婿。

我们现实中,无数的婆媳关系,都在于自我认知。婆婆的自我认知不单单是母亲,更是婆婆。儿媳妇的自我认知不应该是女儿,而是儿媳妇。这种自我认知有助于沟通中的分寸把握。

不要以为自我认知只影响家庭沟通,社会沟通同样需要。汉朝初年,纷乱的朝堂,难得平安度过一生的陆贾就是一个能清楚认知自己的人。在刘邦时代,作为出使南越,成功说服割据一方的赵佗归顺中央政府。在吕后当政阶段,能够与平原君一起帮助吕后亲信审食其脱罪。吕后去世后,受陈平委派联合大将周勃平乱,并且顺利的与平原君一起庇护了审食其的安全。“你是谁?”是在沟通前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提前了解沟通对象,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沟通逻辑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性格、文化、性别、社会习俗、社交媒体、情绪感染。如果你想顺利沟通,提前准备很重要,但是不是所有沟通都让你有机会提前准备。那么通过倾听,来收集沟通对方的信息,思考对方的沟通逻辑再来引导对方沟通就很重要。

我们看以故事作为教学用具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那我们首先就要学会用故事来引导别人以达到自己的沟通目的。

比如春节回家,单身的朋友们,不可避免会被父母“催婚”,我朋友圈里的一位作家,就在春节让大家帮忙收集,匆忙结婚而悲剧的各种案例,然后在春节回家的时候“不经意”的跟父母聊起。这就是提前洞悉了父母的逻辑是“结婚,有人照顾,就会过的更好。”通过这些悲剧,让父母意识到,催的急了,造成个悲剧,不如就单身。

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先了解对方逻辑,讲故事的例子。邹忌用自己比美的事,让齐王自己想通了下达了纳谏的命令。

三、新的社交工具有新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社交方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现在我给大家分享,这在20年前就是不可能的。拉塞尔·F·普罗科特和罗纳德·B·阿德勒这两位老人能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里增加这个内容,让我由衷佩服。这么大年纪还在学习新事物。他们明确提出了4个建议:

“首先,要知道网络社交与面对面交流的区别,网络社交的信息是有证据的保留且简洁,但交流的频道却不同步的。

其次,网络社交本身也有优缺点,我们要趋利避害。总的来说,网络有利于维护关系,但是长期处于网络社交中也会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孤独、欺骗、关系恶化、跟踪骚扰,在线监视等等。

再次,就是网络社交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因为男女和年轻人、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要求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模式。

最后,就是一定要遵守网络规矩:尊重他人,保护自己。”

同时重点强调了“由于互联网不会遗忘,你在今天发布的信息会一直跟着你。”

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真是很有感触,我的一位朋友,刚遭遇网络暴力,有人把他发布在社交网络的内容,截图发给他们公司的所有同事,结果他只能离职。匿名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时更有“网络勇气”,所以以后在发布前,多考虑一下 —— 如果对方就在你面前,这些话你还能表达出来吗?

良性和有效的沟通,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能力既要求有效性,又要求适当性。以故事作为教学工具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整本书旨在解读两个重点 —— “关系”“目标”。他们在解读时给你讲故事,不光是为了帮你解读这本书,更是为了引导读者去用故事跟别人沟通,这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写作者学会以后,受益终生的技能。比如我在今天的书评开头,就用了两位作者年轻时相遇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给你讲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