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花钱,谈何理想抱负!

文|孙青云

关于花钱方面,有两种极端,极度抠门和铺张浪费。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处于两种之间,平时极度节约,偶尔铺张浪费。

先说,第一类人:抠门的人

仔细观察,这样的人,在一些贫穷的农村,特别多。比如我的叔叔。抠门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那么穿的衣服哪里来的呢?叔一直在广州开电动车载人为生,所以衣服都是在广州捡来的旧衣服。


对自己抠门的人,对别人也不会大方。这句话特别正确。因为叔叔别说是对别人了,对自己家人也超级抠门。


据我所知,我叔的小孩,即我的妹妹,衣服都是穿亲戚家的旧衣服。小的时候还好,小孩子也没有特别的表现。可是上小学以后,有次,我回老家看见她,发现她与周围的同龄小朋友格格不入。


她眼神中带着躲闪,别说和大人讲话了,和同龄的小孩都是扭扭捏捏,很紧张,很拘束。十一岁的女孩,按说应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可是看见妹妹,每次都是躲在婶婶的身后,紧紧拽住婶婶的衣角。


她为什么这么怕生?甚至怕熟?连同村的经常见面的人也害怕?平时别说主动说话了,就连亲戚问的问题,回答的时候,也是声音小的像蚊子。


光是看看她的外表就知道了。头发是婶给剪的,乱蓬蓬的;衣服不是婶手工做的,就是很破的不合年龄或者身材的旧衣服;身上脏兮兮的,脖子里都是灰;脚趾和破旧凉鞋已经黑成一体了……而村里的小孩,都是理发店剪的头发,几天就在家洗澡,衣服是街上刚买来,皮肤干净,穿着合脚的鞋子。


光是对比外表就知道,叔家的小孩肯定会自卑。小孩的底气更多时候来自于大人。叔婶超级节约自卑的性格,只不过在小孩身上的烙印更深而已。叔婶文华程度不深,挣的都是辛苦钱,因此骨子里认为,只有好好干活,在加上超级节约才能存下钱。


因此就有了十几年不添一件家具,不添一件电器。村里的人进了叔叔家,都有了进入贫民窟的感觉:屋子里的东西很破旧,很古老。交通工具是架子车(现在农村基本都不好找了),自行车;做饭是土灶台;吃水用压水井;看带天线的电视机;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没有天阳能,没有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没有水泥路,没有席梦思床,没有窗帘,没有大窗台防盗窗,更没有无线网……

不会花钱,谈何理想抱负!_第1张图片
叔家和这差不多

当人节省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周围社会脱节。村里人都谈论微信,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问我会不会乱扣钱;村里人出门都电动车,婶拉着架子车,或者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蜗牛般地爬行,看着别人飞驰而去的背影;村里人都开水龙头(水塔供水)做饭,婶还要压水然后提水到厨房;村里人电锅、煤气、电热水壶,做饭喝开水分分钟,婶还要把锅里添水,然后坐下来点火添材慢慢来;村里人买馒头,买面条,婶还是蒸馒头擀面条……


于是时间久了,用婶的话来说,就和他们没有话讲了。因为别人谈论电车太阳能,你说架子车土灶台,你接不上别人的话,别人也接不上你的话。时间久了,彼此见面也只是问问吃饭没这类不痛不痒的话。


省钱到极致,便会什么都先考虑钱,而不是人。有时候,婶进城,大热天也不舍得买瓶水,更别提吃饭了。有次她渴的心慌,才掏了一块钱,买了一瓶水。回来后还后悔不已。除此之外,婶叔特别的容易发火。当然是在家人面前。而在外人面前,反而拼命地维持面子,维持形象。


叔在广州,生活也是极致节省。每天两顿饭,都是一块钱的面条和五毛钱的青菜(菜店剩下的不好的青菜叶)。偶尔馋的时候,会买点猪脸。他这样做饭很多年了。不是因为喜欢吃这些,而是叔试过了,这么吃饭最省钱。


因为不用买太多的厨具,不用买各种食材,不需要冰箱,制作简单,饿的时候只需几分钟就能吃饭。由于面条有汤有主食有蔬菜,简直不能更省更方便。


长时间的节省除了让人特别不合群以外,还特别排斥新事物和改变。因为新事物都需要花钱。而改变除了要花钱,还要担风险。而风险可能要花更多的钱。


所以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太贵,不买!花钱,不要(或不干)!时间久了就会孤立自己,与周围人脱节,与社会脱节,变的不自信,甚至自卑。而父母是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不自信,孩子只会更加的不自信。


像叔婶这种人很多,只不过有的人没有这么极端而已。与此相对的是另外一类人。

第二类人:买买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人

这也是我村的一个人。名字叫东升。三十多岁。有两个孩子,大的十一岁小的七八岁。在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东升向自己的姐姐借了五千块钱。然而,借到钱的一刹那,就去超市买了一堆东西。给孩子买的各种零食,都是孩子自己挑的,一下子花掉好几百。


同样,花钱如流水的人,对别人大方,对自己更不会差。接着他又用借来的钱,买了皮带,钱包,又花掉近一千。

不会花钱,谈何理想抱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你知道,他夫妻目前还没工作,两孩子,还有一份房贷,家里还欠着除首付借的钱外,还有近十万的债务时,你也许就会唏嘘了,这不是饮鸠止渴么?才刚刚借来的钱,就蹭蹭噌的花掉,难道是和钱有仇么?


那倒没有。甚至可以说,他特别爱钱。听说北京挣钱,就跑去北京,听说送快递挣钱,就干快递,听说跑长途挣钱,就去跑长途,听说小卖部能挣钱,就去干小卖部。


然而,做什么都不长久。每次做什么,都要借钱。从借父母钱,到借兄弟姐妹的钱,到借亲戚朋友的钱,到现在没人愿意借钱给他。


没人借钱给他,他就不花了么?呵呵,才不是。现在想要超前消费,也很容易。比如信用卡,比如支付宝的借呗,比如京东的白条。所以就在我们都以为他要反省的时候,他又在网络上透支了一万多。


这下,日子一下变的很紧张。一方面是每天要吃花用,一方面是网上的债务,亲戚朋友的债务,房贷,还有一方面是自己膨胀的购物欲。其他地方借钱基本都不可能了,所以只有从最亲的兄弟姐妹,还有父母那里借钱了。前几天回家,听说东升正在和父母吵架,吵完后又表演苦情戏,最后从父母把父母的最后一千元成功骗走。


比起小说,生活更精彩。东升的行为不仅刷新了周围人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小说确确实实来源于生活,比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的哥哥,和东升也是差不多的形象。


越是生活在底层的年轻人,越是从事简单工作的人,最容易被商家的广告所洗脑。比如现在网络上的“享受就现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人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只有花掉你手里的钱,才能有能力挣更多的钱”……


广告商,商家,网络软文,电视电影,实体店等等,但凡所有我们能接触到的环境,都在告诉我们,花钱你手里的钱,这样你就离梦想中的生活更近了一步,会更加幸福。如果你现在不花,难道死后能带走么?留下你手里的钱,只会留下悔恨和遗憾。在加上现在支付更加便捷,只要动动手指,马上就能花掉,即便你没钱,也没关系,我借给你,你买完,下个月在还我……


第三类人:底子里很节俭,然而经常被忽悠买买买的人。

这类人活的最痛苦。经常处于两头摇摆的状态。很多时候不舍得买,然而被洗脑后,又会花掉很多钱。典型表现就是,看了一篇软文,就会买了软文中的商品。看了网络课程的广告,就会果断下单。这类人,虽然节俭,然而花钱也不少。


我前段时间就是这种状态。比如我在《记账六年》中就有所体现。因为我倡导,不要买太便宜的东西,花钱买学习类的课程不要犹豫等。然而,不要买太便宜的东西,那么买哪种东西呢?日常用品,够用就好,能用就好。没有必要买特别好的,更没有必要看了广告就把还能用的日用品换掉。


至于花钱买学习类的东西,应该把握一个什么度呢?我也是在买了很多微课,而没有时间来听的时候,才反思这个问题的。其实微课,买的时候,觉得有用,或者也许将来有用,就买了。看另外一个微课,好像也有用,然后又买了。然而,基本上你刚开始没时间听的微课,以后也不会有时间来听。


那么怎么办呢?建议先专而精,至于广度方面,以后实在闲的发毛在去买来听。建议可以联系自己的专业领域找个牛人的微课听听。可以一直买他们的课程。然而现在网络上的微课多是打着“个人成长”“时间管理”等每个人都适用的方面。


那么,你可以先网上找一下,找个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学习下。就我本人而言,我比较喜欢李笑来。先后买了他的书,微课,觉得他讲的很实在,很接地气。当然,看个人喜好了。

总结:量入为出:压缩日常生活开支,加大学习见识投资

“断舍离”流行时,我也扔了很多东西。然而我发现,我的生活没有改变。我还会往家里买“将来会扔掉”的东西。很快,家里又一团糟。终于有天,我忽然明白,如果我没有稳定的消费观的话,在这个处处诱导我花钱的社会,我早晚还会一无所有,只有堆满一屋子的东西。


所谓稳定的消费观,就是花钱不会让你幸福。只有在花掉前的那一刻会很高兴。然后,接下来就是长久的空虚。而社会无处不在的诱导消费,只是虚像。你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无必要,不要安装淘宝,京东,什么值得买,天猫之类的购物软件。这就像家里有零食不让吃,然而早晚还是会吃的。


平时没有事情的话,不要出去逛街。购物欲就像食欲,有时候本来不饿(不想买),然而看见了,听见了,就觉得自己饿(需要)了。

可以先每月工资日固定存下三分之一(或其他比例),这张卡不开手机银行,网银,不连支付宝,微信。


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真理往往都很不起眼。然而,大道至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会花钱,谈何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