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传中,请稍候...

职称评定,想说爱你不容易_第1张图片


2017年3月15日星期三 21点05分

职称评定是学校上空永远驱逐不净的阴霾,说起来,似乎夸张,但仔细思量,一点也不为过。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在基层学校,熬了近三十年,条件终于满足了,有机会晋级到副高,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可以扬眉吐气,不再过捉襟见肘的日子。但不知何故,五六年前,职称评定工作停了,仿佛无缘无故的刹车,没有人和你说原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那些和你同期的教师在享受着比你高出许多的工资,只是因为某个条件比你拥有的早些。面对现实,我们只能调整心态,默默地安慰自己,等待职称评定的“春风”早日吹度“玉门关”。

眼巴巴地瞅着,贼溜溜地听着,终于等来了评定的机会,却成了撕破脸皮的亮相台,有些区域用上“穷凶极恶”恐怕也不为过!

因为职称评定,原本关系还好的,但因为是竞争对手,剑拔弩张,明里暗里,诸多机关,也就纷纷亮相,不啻一场美国大片。

证书,就是业绩的凭证,因为学校平素疏于管理,有关的和无关的,有时也就无法说明白了,只能模糊处理;论文,也算是个硬性指标,但很多教师是不肯动笔的,于是谋求快捷的途径,有需要就有市场,生意蛮好的,那些以此营生的人也就赚个口袋满满;……

职称评定,必须看教龄,没有功劳,有苦劳,这也成了照顾老教师的一个基本理由。

事实上,因为多年不见职称评定,待到老教师有机会晋升职称时,很多人已经离开了一线教学,隐居到幕后,成了校园里的流动人。因为经年流动,他们手头有含金量的东西就很少了。

如何打分?根据出台的意见,基层学校自己制定制度,经教师同意公示而后上报主管部门备案。看来,学校有极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就是把可能出现的矛盾转移到基层;想想也只能如此。

根据国家出台的文件,有些人一辈子也进不了副高,班主任工作经历似乎就是一个硬性指标,但评定时又只能模糊处理。

作为学校的法人,掌心掌背都是肉,面对那一双双望穿秋水的眼睛,有时的确无法定夺,因为我们不可能制定出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制度,只能考虑多数人的需求。

怎样的制度才是适用的?作为管理者,始终是头疼的事情:怎样平衡班主任和班子成员的工作?不知何故,很多人是拼了命地想摆脱班主任岗位,也有不少人宁可过一种清净的生活,而不愿意去担任学校领导!于是就形成了不小的哀求局面,临到开学或交接时,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领导就要求奶奶告爷爷,挽留有能力的留下来继续为学校做贡献;因为女教师休产假或教师身体不适等因素,也要“三顾茅庐”,请已经退隐江湖的老师重出深山!

评定职称时,必须要兼顾老教师不受伤害,他们干了一辈子,临到末期,连个高级也进不上,不单单是个遗憾,恐怕也是经久的痛吧,毕竟还是有指标的。但还有个别的老教师,努力了一辈子,结果还没等拿到证书,人已经退休了。

考虑老教师优先晋级,几乎是大多学校的基本做法,但问题也来了,一旦进了,原本还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就会果断地找出各种理由离开教学岗位,成为学校无可奈何的尴尬。

进了高级往往不愿意干活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大家都能够看懂照顾老教师的道理,但心里却是难以平衡的。

干与不干,在学校里,除了几张证书外,工资待遇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能哭的孩子有奶吃,闹哄就得哄。作为管理者或主管部门,你不能看着闹出什么其他的矛盾啊!

放火与救火,两者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

也有为此,四处上访告状的,安抚,说服,稳定是大局,但到底是谁的大局?不是全体的,而是个别人的。

为了平衡或保持稳定,领导有时就要审时度势,做工作,让个别人牺牲,发扬风格。风格发扬的,可能一辈子就错过了,日后捶胸顿足,获得利益的,心安理得。

确实处理不了的,个别地方只能采取非正常也合理的手段,实行一票否决的策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你不是四处告吗?那么告与被告的,都跟着倒霉。

如此处理的正面效应是告诫人们,必须把问题解决于学校之内,不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但仔细思量,完全合理吗?大家几乎期盼了一辈子的职称评定,如此结局,岂不让人心寒?

说是实行评聘分离,但有几所学校可以做到?几乎都是走个过场罢了,你割人家的肉,人家就要割你的肉,而且可能还是加倍的。

从行政角度,希望职称评定成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评价抓手,于是上级部门几度修改职称评定指南或纲要。事实上,矛盾永远无法消除,只能如同扎根的树,羞愧地生长在校园里。

进了的高枕无忧,未进的牵肠挂肚,还有那个所谓的管理者,只能忐忑不安地等着,新一轮职称评定的到来!

有时也就天真地想,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能够制定出基本的框架,如果符合条件的就自然晋升,这些矛盾还存在吗?

哎!职称评定,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称评定,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