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海外一夜就被自揭穿的骗局国内畅行三十年

我宁可相信电视上那些实验的反面

这几天有个小实验小红了一把。电视节目把平价鞋子放进了高档百货的橱柜,并且标上了昂贵的售价,看看人们会不会因此买单。实验结果,人们在镜头面前都大肆表达对鞋子的喜爱并表示自己会出很多钱去购买他们。很多转播的人都附上了煞有介事的结论,什么地段说,什么包装说,还有顺便抨击那些装腔作势的时尚人士多么愚蠢,不懂物价。然后过几天,这个新闻就被其他一些看起来更厉害的民生新闻给淹没掉。(https://bbs.hupu.com/24666493.html)

有没有闻到一些怪异的味道?是不是觉得一切似曾相识?

几乎每一年,美国某脱口秀节目,都会搞一个恶作剧,把上一代的iPhone,换一个包装,当做最新的间谍机型,给到路人。看看他们的使用心得和见解。无一例外地,路人们首先表达了满心欢喜,然后又拽着各种专业术语来点评起来,大家呵呵呵呵地嘲笑着。似乎也是在传递着一个结论。作为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每年都出新款的手机们到底升级在哪里?

当我第三四次看到类似的恶作剧之后,呵呵之余,开始尝试着用被采访者的心态去带入整个事件,如果一个摄像机对准我的话,肯定是事先沟通好的,看我是否愿意接受采访。然后他们掏出一款自称是最新的iPhone来让我把玩,我第一时间就会用自己习惯的几个测手机速度的操作方式来检验是否真的很快,然后追问摄制组有什么新功能可以马上展示吗?有闲情的话,还会打开设置页面。看看这个机器型号版本。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专业手机的研究者,智能手机出了这么多代,很多检测手机迭代的手法,早就不是存活在极客领域,而是普通的消费者都能给轻易把玩。我不相信上一代iPhone,会在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之后,还能变成让我深信不疑的下一代手机。外加上如今早就不是乔布斯时代,Apple的保密工作几乎已经沦为一种简介的媒体发布会,一台新机发布之前,大家对其外形和基本镜框都已经知晓得七七八八。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上当,而且拿起那个手机,还没开机就开始胡说八道。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这个实验的采访对象,都是经过筛选过后的托儿。即便不是节目组预先安排好的演员。也是在一轮采访结束之后,剪掉那些表达能力差、一眼识破把戏、外型不抢眼的路人,留下的,都是按照节目组思路说出那些傻话的听话者。那这个本身就不是一场实验,而是一场有着实验模样的街头话剧。目的就是想让人嘲笑那些盲目追逐新潮者,放大制造他们的笑柄,并让观众有种智商上的优越感,达到最终的点击收视率目的。但是,一样的把戏,年年玩,真以为看这档节目的观众不会有记忆力吗?答案是还真不会,观众喜欢看什么,过半年,换个包装再推出,他还是会买单的。以前《康熙来了》每个时期都做卸妆主题,模式一模一样,我们依旧是很期待女明星卸下来后的素颜到底差距会有多大。我就这么说吧,即便是同一个女明星(当然是她本身的精彩度要够),反复上卸妆单元,我还是会看的,看到小S对她的评价都词穷了。还会看。这种休闲体验,和去相熟的甜品店点那碗红豆牛奶一样,味道差一点点,还会投诉店家呢?

充满设计感的采访,我自己亲自就碰过一次。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我路过一家牛奶站,看到一档民生节目在采访,牛奶涨价0.5元后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大不大?我当时记得我的回答应该是,如果我习惯每天都喝一杯奶的话,那么这次涨价行为,还不至于会影响我的选择。该喝不还得喝么。要不然就别喝了。主持人一直在诱导我说生活不易,要紧巴巴过日子的艰苦朴素论。我就强调如果能够保证口感,质量,以及奶站工作人员的待遇的话,适度的涨价我也是接受的。看到实在表现不出什么优良风貌,主持人转而去采访另一个路人。之后几天,我还专门关注了这档新闻节目的播出,果然剪掉了我的所有镜头。他们要采访的,是能够说出他们稿子上那些话的人,而稿子上的观点,在他们协同摄影师出门之前,就已经写好了。

锤子手机在刚刚推出第一代的时候,也学着国外的格式,在海外某个海滩上,让一些老外来点评手机的使用,几乎没有听到批评的声音,由于这是一个广告,听得到不一样的声音才怪。也让人见识到了老外在夸人方面的毫不吝啬。我回头想想,还是这群人,你给他们一台小辣椒手机,或者360手机,还是会说一些飞到天上的好话。要什么样的数据才能相信呢?要送给这帮人小片中的手机,三天后不经意邂逅他们,看看他们是否在用,不当主流机使用都没关系,身上是否还带着那款赠送的手机?就知道是客套话还是真心会使用了。老外虽然很厌恶说话,但夸张的本事,是说来就来的,加上脸上的表情十分丰富,让镜头外的观众,极其容易感知到他们的修饰手法多么真诚外加华丽。

那场平价鞋放到高档店的社会实验,再看仔细一点,也就是平价品牌的一次营销活动。造了一个言论,就是自己的品质在高级消费者眼中,设计也是能硬扛奢侈品的。我们不能单看这一场实验,而是要追踪这个品牌的销售量,在实验播出后,肯定在关注度上会有一轮飞跃,但之后的消费数据才是他们这个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恶作剧是有时效的,几乎是诱导出那些时尚达人说出鞋子值好几百美金之后,就很快承认这是一场被设计的场景了,因为大家再多观察一点点,骗局就维持不下去了,也就是说,网友们在底下评论说,想要仿制这个模式,让平价鞋包装成高架鞋,放到奢侈商场这个赚钱的行为,是有点妄想了。

等一等,真是妄想吗?回忆起我阿姨在三四线城市买的他们认知的大牌鞋子包包衣服,根本不是国际品牌,却在热闹地段装修得人五人六的,据说卖得可好了。标价不比香奈尔巴布瑞便宜。

原来,这个实验在我国,已经成功这么多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0海外一夜就被自揭穿的骗局国内畅行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