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作家的写作套路,轻松理解文学作品

文/鱼丰徐徐

经常有人说名著基本上都很高深莫测,看完根本不知道讲的什么。又或者自己只能从名著中读出故事的趣味性,不知道作者到底想传达的是什么精神。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名著难读、难懂,而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因为很多文学著作都是有套路可寻的。只要我们了解作家写作的基本套路,就能轻松解读任何名著。

这本《文学课》就是这样的一本写作套路手册。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能知道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点,还能知道为什么名著中的主人公总是得病,甚至你还能读懂莎士比亚的《荷马史诗》。怎么样,很期待吧?

带你了解作家的写作套路,轻松理解文学作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面我们就跟随托马斯的脚步,来打开文学这扇大门,一一解开它们之间的秘密吧。因为书中讲的套路太多,我就挑几个常见的情况分析一下。

一、失明自有失明的道理

有的时候,我们会困惑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里主人公会失明。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一旦发现他们失明,其实就意味着有事情要发生了。有些事情,只有失明的人做出来才会更合理。

例如在西奥多·泰勒的《珊瑚岛》中,白人小男孩菲利普一开始并不喜欢黑人,甚至一看到黑人就会觉得呕心。但是,故事的情节需要他和黑人提摩西有一段相处的时光。如果按正常的情节,菲利普肯定不会和这位黑人生活在一起的。

于是,作者就巧妙地让菲利普失明了。这样他就看不到提摩西是黑人还是白人了。所以,当提摩西照顾失明的菲利普一段时间后,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友谊。

因为有了这个感情基础,等菲利普恢复视力后,反而没那么排斥黑人提摩西了。而且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菲利普还渐渐认识到这位黑人伙伴的勇气、慷慨和力量。

从此,菲利普对黑人的认识就有了一个大转变,他的心也不再“失明”了。

你看,这里的“失明”就运用的很巧妙,而且还有双层意思。它不仅代表真正意义上 的失明,还代表内心的某种偏见。通过这一设置,它不仅让毫无交集的两人产生交集,还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地理环境至关重要

说到地理环境,很多人会想到高山、大海、小溪、沙漠、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对,这些都有可能出现,而且他们的出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故事里的人物会死在山顶上,有的人会死在沙漠里。这些都是作者在写之前设定好的。

例如哈利波特坐火车离开伦敦那段。当火车离城市越来越远,田野、羊群、小树林、河流逐渐出现时,再到后来的高山、森林。你会不会预感到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或者有阴深深的感觉?对,你预想的不错。作家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感觉的。荒野意味着野生、危险 ,当然也有魔力的存在。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可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读者通过这些信息还是能有些预感的。这就是地理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三、那绝不仅仅是心脏病,也绝不仅仅是疾病

现实生活中,我们生病了就是生病了。而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生病却有着别样的象征意义,或者为了某个情节需要而特地设置的。

例如心脏病,往往来的突然,疼起来也令人十分痛苦。不过,如果放到文学作品中的话,却有可能代表着诗意,或者某种象征。

例如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的贝斯·马奇。她温柔、善良,有着完美的形象。当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生病时,别的姐妹都不去探望时,只有她一人挺身而出。不幸的是,她染上了猩红热,而猩红热会伤害到心脏。所以,她的身体日渐衰弱,最后严重去世。作者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第一个情节呢?因为贝斯的心地实在是太好了,她为别人付出了太多,却生病去世了。说明她心碎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她的姐妹的自私。

所以,贝斯生的并不仅仅是病,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射。作者用贝斯的好心来折射那些自私、懒惰的人的内心。这让文章显得更具有讽刺意味。

通过上面几种情况的分析,是不是对文学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呢?其实,在《文学课》这本书里,作者还讲了很多种套路。因为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想要对文学套路更深入了解的小伙伴们,拿起这本《文学课》仔细研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你了解作家的写作套路,轻松理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