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邵逸夫楼三楼,第六届学习共同体国际会议论坛在这里举行。
很庆幸的是因为占了一个座位,而成功邀请到李玉贵老师成为邻座。就我所困惑的课堂文化建构以及观看到她的课堂视频中的一些环节设计的初衷,直接面听李老师的指导,启发颇多感慨更多。已经退休的李老师,不仅依然活跃在大陆很多课堂观摩活动中,亲自上课,如今居然还在读华师大王荣生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以学校学习共同体国际联盟主席身份的佐藤学主持了今天的大会论坛。会前与佐藤学合影的人拍成一排排,我和志明来得早,也抢到了机会,而且留下了佐藤学不修边幅的形象照。待我们下一波人马上台,已有人帮助佐藤学把领带整理好。
台湾淡江大学陈丽华教授首先做主题演讲。
想来,台湾学校的教习剧场跟我们的课本剧排演有相似之处,不过学生是全程主导参与的。
接下来主题演讲的是印度尼西亚教育大学的苏马.亨达纳教授。
苏马教授认为老师的过多主导和干预,会让孩子们之间的倾听越来越少,信任和互助也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将逐渐习惯只听老师讲了。
参加过不少这样的国际论坛,听到的国外论坛讲述很少有逻辑性体系性的报告,大多是实践尝试或实证研究的某一个方面成果。不像国内的鸿篇巨制,更多是理论框架型或自圆其说的完整链。这样的差距是不是中西方研究方式方法和科学态度不同的写真?
茶歇后,分论坛研讨开始。第一会场由福建师大张荣伟教授主持。首先交流的是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于莉莉助理研究员。听说,佐藤学到北京,一般都是于莉莉博士做翻译的。可能是时间和设备的问题,于莉莉的发言留下很多遗憾。
接下来发言是日本山形大学的森田智幸副教授。很可爱的模样,很有趣的场景。
日本的班级人数好少啊。在小组里,学生更愿意也能够说出"我不能理解”,而同伴的帮助讲解更有亲和力。或许这也是小组协同学习的优势之一。
越南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两位年轻研究员,给我们介绍的是越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孩子们学习的艰苦与困难。这些孩子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他们的学习状况很槽糕。但这些研究者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尝试积极去干预。
台湾师范大学林君艺助理教授讲述的是台湾教师学习共同体。遗憾的ppt还是英文的。看来英语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国际化的主流。
小组组合与学习很是自然顺意。
17日下午的分论坛一点就开始了,吃完中饭时间差不多就到了。我关注的是学习共同体的中国经验主题分享,主要是因为有林文生校长。林文生是台湾台北市秀朗小学校长,语文数学都可以亲自上,从课堂录像上看到的林校长,始终课上寡言少语但长时间保持微微颔首的状态。我骨子里有点儿崇拜他。
新北市推进学习共同体已经七年了,林校说,这个地区从来没有哪一项改革可以超过三年了,但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个例外,可算是长寿项目。他认为这首先归功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校本化研学。
孩子喜欢孩子是天生的,这就是知觉优先性。孩子的天性是伙伴性,互为主体性。共同体有共社群性,像磁铁一样可以吸引那些游离学习之外的孩子。这些都是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支撑,
台湾联考的制度、教育文化的惯性是学习共同体推进的主要障碍。如何应对?一方面需要的是联考制度和导向的转型,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学科本质落实的策略研究和落实。林校长为此做了大量的教学策论的系统化研究和推进,让不少高中学校也认同了学习共同体课堂。
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李磊校长带来了非常详实的学习共同体校本模样。
上海市子长学校是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佐藤学的指导下,已经和学习共同体亲密接触十年了。十年磨一剑。
即将奔赴国际学校任职的林莘校长,分享的依然是福州教育学校附属第四学校的成长故事和收获启迪。
最后是联盟主席佐藤学的主题演讲。
学习是一种设计,而不是计划。设计只是带着愿景的,可以享受这种过程。它不同于有目标控制的计划。
原本以为最后出场的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是来致闭幕词的,不想也带来了他有关教室文化的最终研究成果。
正如主办方福建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所言,教育研究正呈现如此美好的样态:专家学者纷纷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案例,而我们的校长们正逐步走入思考哲学的境界,终于胜利会师了!
佐藤学最后宣布:第七届学习共同体国际会议将在明年十月曼谷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