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逼我吃苹果,我却只想吃香蕉,怎么破?

我妈逼我吃苹果,我却只想吃香蕉,怎么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年的时候,我还在一所培训学校上班,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主持每天早上的微课堂。每周一到周四,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感触和基础心理学知识,周五则为大家带来一组幽默笑话,提前庆祝周末的到来。忘记是那一天,我很真诚的在微课堂里承认我是“父母祸害论”的忠实拥护者后,群里的一个伙伴在私下微我说:松松老师,你能不能以《与父母关系》为主题,给我们讲一讲,到底该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这个提议让我很动心,也很是精心的准备了一番。与父母关系的梳理,对年轻人来说真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父母,大到这个人长大后,所有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都是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一个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认可的人,总会千方百计的努力讨好别人,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在得到别人的认可后,表现出对此不相信,甚至嗤之以鼻的样子。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值得被人表扬与认可的,自己是渺小的,卑微的,认为别人夸自己都是“善意的谎言”。

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尊重的人总是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吹毛求疵,无论别人做什么,都会让他联想到——“你对我不尊重”上面去。这样的人孤独、敏感、善变,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却因为没有在父母那里学会尊重,所以在社交中容易表现出高傲自大,不尊重别人的一面。

而在与父母关系的梳理过程中,年轻人可以得到的最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自身各项能力的增长,更可以提升自身的能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父母那里接收能量或传承了什么,因为他们认为父母的那一套理论已经out了,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了。可能量不是知识,不能这样对比。

我们想象一下,在我们工作了一天,拖着疲劳的身体回家以后,迎面映入眼中的是父母慈祥的笑脸和一桌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我们可以一边用美食抚慰饥饿的身体,一边跟爸爸妈妈诉说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并得到父母积极的回应,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再想象一下另外一个场景,同样是我们累了一天回到家,进到屋子里面以后,同样是面对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可跟父母没说两句话,就又吵起来了,惹了一肚子的气。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哪一种情况可以让你更加的元气满满呢?

有人说,我总是想让爸爸妈妈多认可我一点,多支持我一点,多爱我一点,可是那太难了,我爸我妈根本就不理解我到底想要什么。是的,这真的很难,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如果要求我们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们,我们也不会改变是一样的。

大概是时机不成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讲座终没有开办起来。也许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们还不大能接受这样的话题。但这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总想找到合适的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还是从我自身的成长说起吧,虽然说我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仍可以为具有相同困惑的伙伴指明一个方向,让大家能有所借鉴。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状态特别不好,总爱和妈妈顶嘴,争执,冷战。其实见过我和我妈妈的人都知道,我们都不是难以相处的人,可是一见面总是要吵,因为一点点的小事。比如说,我妈削了个苹果让我吃,可是我从小牙齿就不好,冷热酸甜牙过敏,最讨厌吃苹果,就直接拒绝了。老妈看我不吃,不乐意了,不停的跟我念叨吃苹果的好处,说我不知好歹,那么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吃,是不是傻。。。。。。念叨的人简直要抓狂,不由得反击道:我不爱吃苹果,不爱吃苹果,不爱吃苹果,我牙不好,只能吃香蕉!!!你要真对我好,就给我买香蕉,我肯定吃。你想吃香蕉啊?我妈瞥了我一眼说:想吃自己买去,我还不伺候呢。气得我一口老血堵在胸口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我觉得我能活这么大真挺不容易的。

我们都知道,发现问题,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了。心理的人总会有一些自我觉察,当我发现我和我妈妈的相处模式不对,却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的寻求帮助。

机缘巧合,我先进入了一个家排场,并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做个案的机会。结果,家排师上来就说是我的错,给我一通指责,说我站在了不属于我的位置,才造成了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舒服,并让我一定要对父母“臣服”,才能解决我和我妈的矛盾。很奇怪,这个让我现在回想起特别不舒服的言论在当时得到了我的极度认可,也许在我的超我层面,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吧。回家后按照家排老师的建议,我对我妈前所未有的百依百顺,还忏悔了我的自私任性。可惜好景不长,我妈仿佛终于等到这个可以“修理”我的机会,对我曾经的所作所为大为指责,叛逆的心又被激发出来,我们以一场争吵(到底谁对谁错)结束了为期不长的虚假和平。

那时候,我以为,我争取的东西叫“公平”。

家排好像暂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所以我转身投入了“自我成长小组”的怀抱。在哪里我真的收获很多,自我觉察,自我疗愈,爱自己,爱他人等等等等。在一个老师专为我准备的环节里,我看到我与妈妈的互动模式是:我抱着头蹲在地上,闭着眼睛哭。而妈妈就站在我的身边,我却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成长小组的伙伴们纷纷安慰我说:你看,你妈妈是爱你的,只是你没有看到。是吗?我似懂非懂,转而指责妈妈为什么从来都不夸夸我?

老师无奈,建议我找一棵树或一个洋娃娃,把自己心中对妈妈的不满尽情的发泄出来,也许那样我就好了。可我没有做。我做不出来。

那时候,我以为,我争取的东西叫“认可”。

其实为了修通与我妈的关系,我真的没少折腾,上各种课,看各种书,跟老妈各种沟通。我妈特别不理解我,她觉得她女儿学心理学学傻了,怎么就那么较真?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从来不跟妈妈犟嘴,我女儿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我无数次的跟我妈说,你能不能别老说别人家孩子?我为这个家付出的也很多,我也一直都很努力,你为什么就看不见呢?我妈更委屈,你管我说什么,听就行了呗,哪儿来那么多事儿呢?当妈的唠叨两句还不正常吗?我们一次次的相互指责。

那时候,我以为,我争取的东西叫“尊重”。

我还做过塔罗牌,做过冥想,做过个案,又去做了一次家排,折腾了好久好久,直到去年夏天,在完形心理治疗二阶的课程上,我再一次,以与妈妈关系为主题,做了一次个案。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坐在代表我的椅子上,觉察自己的身体与情绪,对那个代表妈妈的空椅子,诉说了很多这些年来心底积压的委屈。我一边说,一边哭,尽情的宣泄着。待我渐渐平静下来,咨询师引导我说:你想做到对面,去感受一下你妈妈的感受吗?我坚定的点点头,迫不及待的坐了过去。

刚坐下,我就感觉到浑身无力,似乎被什么包裹着,动弹不得。咨询师敬业的拿来毯子把我裹住,以创造造成我那种感受的客观条件。我一动不动,静静地感受着:一个大人的身体里面,有一个耍无赖的小孩子的心,妈妈任由自己陷在生活的泥沼中,因一点点的牵绊,便不走了,走不动了,“无助的”躺在那里耍赖皮。助教老师一次次的鼓励我挣脱出来,我不是不能,是不肯。不是我不肯,是我代表的妈妈,不肯。到最后,就连助教老师都叹口气,放弃了。

助教老师问我说,你允许妈妈这个样子吗?我郑重地点了点头。因为那就是我妈妈平常的样子,虽说是个小老太太的年级了,脾气却越来越像个小孩,你又怎么能对一个小孩要求太多?

那一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我第一次抛掉偏见,真正的以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来分析我妈妈的人格特质到底是什么。

我妈妈有洁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我有没有擦地板,如果擦了,就看你有没有刷碗,有没有擦柜子,有没有洗衣服,总会有你没干到的,然后她就会在哪里碎碎念很久。。。如果没擦,会碎碎念更久。搞得我一看要到时间了,妈妈快下班了,我就开始焦虑,赶紧检查一下哪里做的不好,赶紧去做,不要让她再唠叨了。如果我不想做,那就准备好吵架好了。

我不止一次的抱怨过妈妈的洁癖和事儿多,我觉得她就是专门打击一个人的做事热情和自信心的,你永远满足不了她的要求,她总能火眼金睛的看到你做的不好的地方,而选择性失明的看不到你付出的努力。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但如果你做不到,就是罪大恶极,又馋又懒,一无是处。

追溯到妈妈的童年,我姥爷有洁癖,超级超级洁癖,甩我妈几条大街的那种。我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我姥爷下班回家之前,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这样姥爷就不会发脾气,偶尔还会表扬表扬我妈妈。直到现在为止,我妈还总是念叨说,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擦地。之前妈妈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在意过,也从来没有理解过她,可当我真正能站在妈妈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好心酸。也许,追求房间的整洁,得到父亲的认可,就是她安全感的来源。而我妈接受了我姥爷的价值观后,对我的要求已经很低很低了,对我妈妈来说,那就是爱,很宽容,很容忍的爱,只可惜在我眼里,却把它当做伤害。

我终于理解了我妈妈,带着心疼。母女关系前所未有的缓和,我妈支持我,鼓励我,不再对我的学习和工作批评指责,就算我偶尔跟她顶嘴,也不再和我一般见识,撇撇嘴不搭理我。家庭内外一片祥和。

可事情还没有结束。最近几天,我又开始焦虑,总觉得自己对女儿不够好,又觉得自己最近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工作室的事情没有太大的进展,感觉自己很无能。恰好我和我工作室的伙伴奇奇老师一起讨论最近的学习和工作重点,在听到我说我最近糟糕的状态后,奇奇开始引导我,觉察焦虑背后隐藏的情绪。

是的,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更需要不断的成长、觉察自己——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我总是在女儿放学回家后,才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进而催促女儿在晚饭后看看书,早点睡觉,还反复强调叫她不要打扰到我学习,对女儿要我陪陪她的请求粗暴拒绝,却又在女儿熟睡后深深的后悔,责怪自己没有好好陪伴她。

那让你联想到什么?奇奇问。

我想起我小时候,大概5、6岁的样子,从外面玩累了回家,扑到妈妈的怀里,想跟她亲热亲热,却被妈妈一把推到了一边:离我远点,那么热!

直到现在,近30年过去了,想到这一幕,我的心仍止不住地疼。从小我就被妈妈抱到爷爷那屋跟爷爷睡,小时候都是爷爷和爸爸陪我玩,妈妈不是去上班就是做家务。偶尔想跟妈妈亲热一下,每次都被拒绝。。。

所以长大后,我很少能与人保持持续的亲密关系,每当我察觉到别人有一点点疏远我时,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开。不留恋,不挽回。有人说我任性,我只是不想成为被抛弃的那个人。

你是说,你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奇奇小心翼翼的问。

嗯,应该是。小时候我做恶梦,梦见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哭醒过来。而我妈妈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做梦了?就起床做饭去了。什么都没有问我。可那时候的我,多么希望妈妈能抱抱我说:妈妈不会不要你的,妈妈会永远陪着你。可惜,什么都没有。安全感,就一直没能建立起来。

现在知道我为什么焦虑了吗?本我在闹小情绪(我不开心,我痛苦,我难过,可你们都不关注我,我想找妈妈吵架);超我在压抑(妈妈的状态我也看到了,妈妈的成长历程我也能理解,我不应该再惹妈妈生气了),自我就焦虑了,借由我和女儿的互动模式显现出来。

我终于知道,在成长小组中,蹲在地上委屈的我,为什么哭了。

我理解了妈妈,现在,又进一步的理解了自己,我不再因为自己曾经对妈妈的无礼而懊恼自责,更不会因为妈妈的一个小小举动而大动肝火。更重要的是,我能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看到妈妈对我的爱,且发自内心的接纳、感恩。爱,就是能量,是我们勇于面对生活中所有惊涛骇浪的力量的源泉。

好了,我的故事结束了,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怎么样才能与父母更加和谐的相处呢?

1、要承认自己对父母是有抱怨、有怨恨的。

这一点真的很难做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承认自己对父母有怨恨,意味着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齿。所以很多人用其他方式来伪装自己的怨恨,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给父母钱,买很多很多的营养品。我有一位来访者就曾经坦言道:从小他们总骂我没出息,没能耐,只能去要饭,去扫大街。我现在有钱了,我就是要给他们买很多很多值钱的东西,告诉他们,他们是错的。其实这样做很危险,拒绝了父母就等于拒绝自己生命的源头,而长久以来积压的情绪也会导致自己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要知道,我们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不满,不是为了要报复,而是要宣泄掉它们,才能让自己从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的看到情绪背后的爱!看到爱,才是我们的目的。

2、释放自己内心积压的情绪,适当的疏导、宣泄。

3、在发泄完情绪后,换位思考,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知道了父母为什么那么做,才有发现爱的能力。

4、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当我们改变了,父母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就算他们不变,我们也会在相同的行为中发现不同的东西,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以为是伤害,其实是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妈逼我吃苹果,我却只想吃香蕉,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