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朗同父异母的兄弟明人究竟遭到谁的绑架?
枫真是明人的未婚妻吗?如果不是,她为何而来?
伯朗生父的最后一幅未完成的画作,究竟隐含了怎样的奥秘?
鬼才天才可以通过一定的医疗方式(电击)造就?
未来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果真是福祉吗?
人性终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内核动力之所在?
为什么是“危险的维纳斯”?
究竟谁才是“危险的维纳斯”?
用了大半个通宵,一口气读完了本东野圭吾的最新作品:《危险的维纳斯》。
之所以“一口气”读完,自然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悬念及压迫氛围的制造和渲染的强劲功力;然而这本延续了《沉睡的渔人之家》写作用意的新作,更大的价值,似仍在于其通过一个案件的破解,引申出更多令人深思的社会诘问,并通过相关案件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及领域现状及存留事例的引入,提出作者深刻的社会警示。
离奇的失踪案
伯朗是一名兽医,在一家私人的宠物医院当主治医生。其父手岛一清,生前是一位不怎么得意的画家,在其五岁时因病去世;其母祯子在丈夫去世后改嫁给掌管家族企业的神氏康治。
某日,伯朗接到一个自称是其同母异父弟弟的妻子枫打来的电话,说她的新婚丈夫神氏明人突然失踪、去向不明,意在求得作为丈夫兄长的伯朗的帮助,寻找到其丈夫失踪的缘由以及下落。在与枫展开对于疑似案件相关对象神氏家族各式人物的接触和暗中调查中,伯朗了解到神氏家族医院或曾开展过一项涉及到人类大脑领域的试验项目,即通过寻找到一些身患神经类疾病的对象,以及利用一些小动物做实验,通过一种电击疗法,改造大脑神经构造,激活某个生物系统,形成一定的超人类思维和智慧,造就出一种纯后天的“人造天才”。于是伯朗联想到儿时对于自己父亲一副奇怪画作的模糊记忆,并与枫推断出神氏家族的所作所为与那副后被命名为《宽恕之网》的线索关联。最后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中,终于揭开其弟明人的消失缘由和实际下落。
非本格推理
就整个案件排解过程的叙述看,作者东野圭吾沿袭了一贯的非本格化推理的写实路线,即不是类似于经典本格推理的那种具有精致案件结构或封闭案情推演的为推理而推理的老派写法,而是以看似平铺直叙的“轻描淡写”,将整个案情的推演始终笼罩于一种作者想要的氛围里面,给读者以更为自然妥帖的代入感。
而在东野圭吾这里,案情的推理或推演,只是作者用来引申出其最想揭示的人类社会问题的工具和载体,通过推理的架构,作者在整个案情的推演过程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的原本为人熟视无睹,却值得整个人类深刻反省与警醒的问题领域。如果说之前的《沉睡的渔人之家》,作者想要质疑的对于人类生理死亡的“重新定义”(详见“阅读原文”),那么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作者基于案情衍伸出的对于涉及“天才”领域的人类大脑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的情形下甚至面临被认为改造的至极伦理的悖论探究。
当然同时,作者在本书中也凭借男主伯朗对于其弟媳,性感的枫,在混合着亲情以及两性层面上暧昧心理的巧妙表述,以及通过对于神氏家族各式人等在家族遗产继承上的各怀鬼胎,以及在可以凭借“人造天才”获取巨大名利面前的露骨描画,揭示了作为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在本性上难以企口的贪欲跟妄念。
然而本书于我来讲,最为引人的,是科学技术对于整个人类所形成的某种威慑。
以人工方式制造天才?
通常来讲,天才对于人类社会贡献之价值(尤其是在数理及艺术之类的前沿领域),断是要远远超过一般的普通人。之所以称之为“天才”,一定是极端稀少的、同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先天性的自然形成和产生。尤其是个别极少数的天才、鬼才,都是源于自身存在着某种普遍意义上的神经类疾病,才形成了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特殊性。
然而,如果人类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对于大脑结构的科学原理,借以模仿某种病理所能形成“天才”层级的大脑结构,并通过一定的“医疗方式”(如书中的电击疗法)来人为的“制造”出“天才”来,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景象?
如前所述,在伯朗的记忆深处,曾经是在儿时看到过其生父所画的那幅奇异的画作:
那是一副奇妙的画,似乎像图形,又似乎只是单纯的花纹,虽然无法再清晰地忆起,但他还记得自己每次凝视它时,都会感到眩晕。
“你在画什么?”他记得自己这么问过。
父亲转过身,破有深意地笑着说:“爸爸也不明白嗷。”
“你在画你也不明白的东西吗?”
“我在画我也不明白的东西嗷。不,或许是被要求画的吧。”
“被谁?”
“不知道,可能是上帝。”
后来伯朗知道,父亲在没有画完这幅画,就去世了。后来母亲告诉他,父亲得的是脑肿瘤。而在这之前,父亲曾经因为要做一个盲肠炎手术,曾经是神氏的家族医院做的医治。
所以,莫不是他的生父也是被当做试验对象接受了残忍的电击“治疗”?而他所画的那副画,就是只有天才的大脑才能画得出来的“非凡之作”?!
后来伯朗了解到,所谓的“人工天才”,其实就是一种临床医学理论上的“后天性学者综合征”。
所谓后天性学者综合征,也称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指儿童或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突然间发展出的学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学者症候群指个人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却拥有与其障碍全然相对的、不协调且惊人的某种能力。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一般头部曾受创伤,之后出现超凡的数学、音乐或艺术才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有40多名真正意义上的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医学界仍然在研究这种病的成因,但不少专家认为,当左脑受损后,右脑负责弥补左脑失去的功能,从而激发大脑潜能。
如书中所描写的,神氏家族医院,正是妄想模仿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以违背伦理的电击方式来“制造”天才,以图牟利。
“因为肿瘤而局部受损的大脑加上被电流刺激而造成的神经元信息改变,会和先天性大脑障碍——学者综合征表现出相似的症状。如果这个假说成立,那就表示从理论上说,可以人为地引发学者综合征。而且先天性的患者在多数场合会有相应的认知障碍,而如果是后天引发,或许能够回避这一点。”
分形/质数/乌拉姆螺旋/黎曼猜想
书中,作者借案情的逐步深入,引入了隐藏于伯朗生父那幅未完成画作《宽恕之网》中的一系列的数学理论。与先前《沉睡的渔人之家》所引出的处于科学前沿的生命医学不同,本书涉及到的这些数学理论,有些却是“沉睡”了许多年、但是对于人类研究起到过巨大价值的经典理论。
首先,那幅《宽恕之网》,伯朗之所以看了会“眩晕”,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副纯粹随性的艺术作品,而是画家(其父手岛一清)在经历过大脑电击后所产生的一种近乎是无意识的病理的表达。从数学的意义来讲,这幅画从局部看,其实就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图案的分形�和质数‚概念所形成的纷繁画面,一定数量的图案样式聚合在一起,形成另一个更为巨大的同样的图案;而从整体看,就是一种类似乌拉姆螺旋ƒ的反转画面。
另外,作者借书中案件相关人物(兼岩宪三)提及了在数学领域极其著名的“黎曼猜想”④——
“你们是不会懂那副画的价值的,”宪三对伯朗和枫说道,“那幅画上画着真理。如果可以解析那幅画,那么何为质数这个数学界最大的谜题就能被解开,甚至可能解决许多年的难题——黎曼猜想。”
当然,据资料获知,目前无论是质数谜题,还是黎曼猜想,其实都已经有科学家解开或者局部层面谜题,至于作者最新作品为何还称其为“谜题”,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应该也算是对于经典科学家的一种致敬吧。
反转!再反转!!!
当然,毕竟是一部“推理小说”,东野圭吾虽说十分不屑于经典本格式的他说认为的“为推理而推理”的老式套路,但是在整个案情的推演过程中,他还是玩了一把大反转。
这里,为了不至于过渡剧透,就只能讲个大概的轮廓和构架了——
故事一开头,是男主伯朗接到自称其“弟媳”枫打来的电话,称其丈夫(也就是伯朗同母异父的弟弟)突然留下字条,莫名出走。枫表示希望在寻找自己丈夫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作为“大哥”的伯朗的协助。于是,枫的到来马上改变了之前伯朗对于神氏家族的一向冷漠;因为他和枫均认为,弟弟神氏明人的失踪,很大程度上,会与这个家族正在面临的一场复杂的遗产继承,息息相关,他伯朗唯有硬着头皮重新进入到这个原本令他生厌的大家族中,才能通过一系列的明察暗访,了解到兴许对于弟弟失踪的有效信息。
然而毕竟这个叫做枫的弟媳,伯朗是第一次看到,弟弟又失踪了,也没法确切地加以验证啊。但是在几天的接触中,枫对于应该了解的事情都十分地熟悉,从直观上判断下来,应该不会是歹徒冒充的(当然,伯朗对于枫这样一位风姿绰约有性感迷人的女性,主观上也希望不该有什么另外的可能了)。而在进一步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又面临着这个虽说有些衰落、但依然拥有一定数量企业的大家族里,各式人等在明人失踪这个离奇案件中的或明或暗、错综复杂的对峙跟博弈。
而到了故事的结尾,一切都是在中间一段过程当中已经“反转”了的又一次的大反转!
那么,枫果真就是其弟弟明人的妻子吗?果真不是,她又是出于何种动机介入进来,究竟有何自身的利益初衷?而失踪了的明人,究竟在这整个案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是突遭家族利益对方的绑架,还是不幸已被处理?那幅所谓画出了真理的画作,为什么被命名叫做《宽恕之网》?个中奥妙究竟何在?究竟在这个案件中、甚至在整个小说的立意上,这幅未完成的画作,有着怎样的举足轻重?作者东野圭吾费尽周折地去倒腾出这么多的医学、甚至数学上的各种名目,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
谁才是危险的维纳斯?
所以,最终还是回到本书的书名上来。
有人说,所谓“危险的维纳斯”,当然指的就是神氏家族内各式人等对于家族遗产的过度贪念所面临的各自威胁;也有人讲,既然是“危险的维纳斯”,维纳斯,顾名思义,是美的化身,而“危险的维纳斯”,就是男主伯朗面对美丽的枫,所产生的对于性感女人特有的浴火所埋藏的某种危机……
当然,读过本书之后,也不难理解,所谓“危险的维纳斯”,应该更是指眼下人类科技的进步,对于人类自身所形成的深刻而巨大的隐形悖论。
没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国家间互联网基础的日渐完备,再加上在其基础之上生命科学所推动的医学边界的不断突破,人类就像一个在认知的笼子里长大的鸟儿,突然突破了知识的牢笼,进入到一个无线大的“自由空间”,面临着近乎是无限制的利益取舍——是运用所有科学可以达到的技术和能力,为人类眼前的社会财富孤注一掷,还是严格地恪守几百年来人类自身的伦理操守,清楚地知道,有些看上去可以轻易获得巨大财富和利益的科技和能力,其实在长远上,将会形成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可能是近乎致命的伦理黑洞。
所以,“危险的维纳斯”,那个维纳斯究竟是何所指?
不用说,维纳斯是女神,她是美丽的、经典的,充满了吸引人类审美眼球的近乎无限的巨大价值;但是,维纳斯又是“残缺”的,她的美丽,是建立在失去其双手的“病态”上的。果真人类到了哪天企图一蹴而就地获得自己心仪的美丽,会利用科学提供给我们的能力,去以人为的方式,求得原本天然才能造就的“维纳斯”吗?
毕竟,天然的宝藏总是稀少的;那如果我们有能力以人工的智力去人为地“制造”,让原本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成为随心所求的无限矿产,真的就能给整个人类带来我们所希冀的福祉吗?
也许对于未来,我们至少今天尚且无法准确地估算;但是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最后那个“失而复现”的明人所引申出来的一句话,能够确切地对我们所有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有所警示——
天才未必会带来幸福。
与其创造不幸的天才,
不如为增加幸福的凡人而努力。
《危险的维纳斯》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铁图书
原作名: 危険なビーナス
译者: 星野空
出版年: 2019-1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磨铁 东野圭吾作品
ISBN: 9787559623287
————————
注解1:分形
具有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形态特征。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分形(Fractal)一词,是芒德勃罗创造出来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1973年,芒德勃罗(B.B.Mandelbrot)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的设想。
分形是一个数学术语,也是一套以分形特征为研究主题的数学理论。分形理论既是非线性科学的前沿和重要分支,又是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是研究一类现象特征的新的数学分科,相对于其几何形态,它与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理论的联系更为显著。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可以是统计自相似,构成分形也不限于几何形式,时间过程也可以,故而与鞅论关系密切。
分形几何是一门以不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因此分形几何学又被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学建立以后,很快就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分形几何都具有重要价值。
注解2: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否则称为合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有一个经典的证明。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证明如下: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N=p1×p2×……×pn,那么, 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 为素数,则 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1、如果 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2、其他数学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哈里·弗斯滕伯格则用拓扑学加以证明。
注解3:乌拉姆螺旋
又称素数螺旋。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设想,来展示出素数的一定明显规律的二次多项式去创建大量的素数数字。
该项目是由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在1963年发现的,之后他在一个科学会议上。乱写了一张“又长又令人厌烦的”报告。不久以后,在一个较前的电脑图像申请函中,乌岚与他的协作者迈伦·斯特尼和马克·威尔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使用了MANIAC II代码生产了该数字的螺旋图片至65000这个数字。1964年3月,马丁·加德纳 在他出版的书籍——《趣味数学》上写了一篇关于乌岚螺旋的内容。而当这个数列出现时,已经被入选了在《科学美国人》的杂志首页上。
注解4:黎曼猜想
(或称黎曼假设)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0世纪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其中便包括黎曼假设。现今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中也包括黎曼假设。
虽然在知名度上,黎曼猜想不及费尔马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但它在数学上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后两者,是当今数学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当今数学文献中已有超过一千条数学命题以黎曼猜想(或其推广形式)的成立为前提。
2018年9月,迈克尔·阿蒂亚声明证明黎曼猜想,于9月24日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上宣讲。 9月24日,迈克尔·阿蒂亚贴出了他证明黎曼假设(猜想)的预印本。
(以上注释均援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