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十年产品事》知识梳理

第二章 从“商品”说起

类目+属性

类目树的缺点:随着商品量的快速增加,类目树变得庞大,用户找到一款商品的路径中流失量很大。

类目+属性: 后台商家从根类目找到叶子类目,在为商品选择相应的属性值;前台买家则可以从“类目”和“属性”两个维度检索。

产品经理的职责: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有三种方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开发产品只是其中一种。

案例:在品牌这一类目下不同的小二会将同一品牌按照不同的名称进行输入,从而到导致同一品牌在数据库里存在着不同的名称,进而导致品牌这一属性的混乱。解决方案:当时无法通过开发产品来解决,采取的措施是在在整个淘宝的品牌管理中只允许一名小二进行品牌的输入。

第三章 “淘宝”就是导购

淘宝首页(由核心用户的特征来决定产品的形态)

首页的核心用户

买家 卖家 小二 竞争对手 爬虫等等在所有的用户中买家是最有价值的

买家的细分: 新手 中间用户  专家 其中新手买家是最核心的用户

刚性需求

新手买家的各种需求: 逛、购物、学习如何使用淘宝

价值判断: 购物 最具价值

购物需求细分: 目标清晰的购物 、 目标模糊的购物 、 无目标的购物需求

针对于不同细分需求对应的产品功能:

目标清晰——搜索

目标模糊——导购栏

无目标——促销活动+猜你喜欢等

导购

淘宝导购产品

首页类产品——淘宝首页、天猫首页

营销类产品——天天特价、双十一等

社区类产品

供需关系角度 以及对应产品经理的工作重点

供应量 << 需求量 : 为有需求的买家买家提供预订服务、咨询服务,对有能力的卖家提供相关的情报 , 刺激市场发展

供应量 = 需求量 : 关注需求的满足率,通过细分人群,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购物决策产品,降低流失率

供应量 >> 需求量 : 为有需求的买家做优质商品和卖家的推荐;对没有需求但是有可能购买的买家进行信息推送,以扩大需求量;为卖家提供付费型的营销工具等。

淘宝的自我革命——天猫

淘宝和天猫模式的差异: C2C 和 B2C

盈利模式的差异

天猫:收取销售佣金

淘宝: 各种广告费用

前后台类目拆分(解决问题)

问题: 小二为了导购频繁变更类目(例如不同季节服装类目的调整等);卖家怕麻烦不希望类目的频繁变更

解决方案:前后台类目分开——小二在后台调整类目前台买家试图不变,通过建立连接。

可能遇到的问题:前后台之间缺乏连接,漏掉一些商品

相关概念

SPU(产品):相当于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关键属性可以确定一个SPU,如iphone5s

SKU(库存量单位): (我的理解) 玫瑰金、16G 、 移动合约机 的iphone5s

商品:  平台型B2C中加在SPU和SKU之间的概念,和SPU之间差异在于和卖家有关

天猫的SPU的SKU化

第四章 搜索的启示

通用搜索和淘宝搜索的区别

导航——淘宝搜索有导航淘宝搜索没有

多维度排序

突出图片——由用户需求决定

商品信息和筛选

淘宝搜索的特色和挑战

公平与效率,买家与卖家之间的平衡

大卖家与小卖家的平衡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手握卖家的生杀生杀大权、

排序的发展——搜索的关键(根据数据、市场的反馈进行产品的更新迭代)

下架时间

公平

但是效率不高

橱窗推荐

借助卖家帮助筛选优质商品

对卖家的宏观调控、平衡流量的工具

提高了买家的体验

人气排序

借助买家帮助筛选优质商品(这一点是线上区别于线下独有的)

缺点:马太效应 (虚假交易、刷流量等情况的发生) , 覆盖率低

阿基米德排序

传统搜索:使用准确度、覆盖度等方面评价;淘宝搜索:成交转化率等

将人气排序和时间轮转结合起来、增加了卖家的服务质量的因素。

从商品到产品

精细化和个性化

用户购物需求的分散,取舍都会带来一部分用户的流失,个性化搜索解决了这个问题。

个性化让有特色的优质中小卖家有了发展机会。

第五章 电商还是商

第六章 下单之前

支付宝与交易系统

支付宝解决诚信问题

宝贝快照

问题: 每个商品都只有一个价格属性,一次修改后之前已经完成的订单也会跟着修改。

交易过程中淘宝、支付宝页面来回跳转用户体验差。

解决方案:宝贝、交易分开

宝贝快照概念地提出——将交易时刻的数据存储下来

任何商品的编辑都不会影响到整个商品交易的流转

问题

交易量大,服务器存储压力大——优雅降级

购物车( 让促销和运费模板成为可能)

订单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产生

促销

运费模板

营销工具的发展

第一代——淘宝自主开发

一个需求的产生激发出更多的需求。

做出一个营销功能 商家 需要更多的营销功能。

第二代第三代——开放平台

卖家无限的长尾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开放API/营销组件,让第三方开发营销工具,搭建营销平台

营销平台的用户:有开发能力的商家、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淘宝内部的业务团队。

抵价券的启示(产品经理意淫产品、不从用户角度考虑产品)

功能设计:淘宝发行抵价券,买家凭借自己的交易号兑换、每天只可以兑换1000张

问题:买家抱怨每天0点开始抢抵价券、不易抢到

思考:没有有多少用户会兑换抵价券、什么时候会兑换抵价券( 支付宝 抢福袋)

新技术

事件:我的淘宝 Ajax

不要盲目崇拜新技术,用新的解决方案去解决一个老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对用户体验的冲击,改版这件事要慢慢来,多做用户测试

市场类型

旧有市场——严格尊重用户习惯

细分市场

全新市场——可以挑战用户习惯

第七章 交易之时

何时减库存问题(可以算作“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非定义产品”、陷入两难的抉择跳出去从另外一个维度解决问题)

拍下减:用户拍下就有购买的欲望,不应该出现拍下后付款发现存量不足。问题:恶拍——将商品全部库存都拍掉

付款减:避免了恶拍,问题:超买——短时间多人拍下付款,发现库存不够

核心问题:亲买家还是亲卖家

解决方案:

恶拍:“库存保留时间”的概念——N分钟之内不付款则取消订单

限购——限定一个IP、账号拍下商品的数量

超买:尽可能晚的检查是否有库存,如在确认订单要付款是再检查(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提示——商品火爆,请尽快付款,可以有效降低客服压力

安全库存:100件库存 显示80 或者120

告诉卖家各自的应用场景,由卖家自己选择

虚拟交易

特点:

骗子的存在:因为商品的虚拟特性导致卖家骗买家、买家骗卖家

实时性

自动发货

虚拟直充——提供API让商家来接

卖家拒买权力的确定(通过数据来知道产品经理的决策、不能靠猜靠产品经理的主观臆断)

核心问题

中差评对于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市场资源向优质商品、卖家流动

如果允许卖家选择买家,可能会导致部分买家受到排挤(服务成本高或者购买力强的)

淘宝非常在意消费者的感受

不确定卖家群体是都 能够做出理智的选择

解决方案

数据分析发现:商家没有拒卖的权力,但是已经在做对买家分类的事情、卖家更倾向于在服务过程中判断是都是否是而已买家、                                                                                选择进行筛选的用户也会将“买家中差评比例”这一条件设置为比较宽松的市场平均水平。

得出结论:大多数卖家选择相信买家

开放卖家关闭交易的功能。

第八章 付款之后

运费险(绕过表面争端,直达目的)

起源于发生消保无理由退货时,容易运费争端。这个时候通常由淘宝承担运费。

运费险的提出——由保险公司承担运费。

售后服务中的主要问题:

淘宝网作为一个第三方交易平台,缺乏证实商品问题的能力

作为第三方没有强制执行的能力

尝试的解决方案:第三方鉴定公司的引入、外部保险公司等。

第九章 淘宝体的旺旺

阿里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

2013.11 贸易通: B2B 商务沟通软件

2004.6 淘宝旺旺 : B2C

2007 阿里旺旺: 贸易通和淘宝旺旺 合并开发的新产品。

2009 旺旺拆分成B2B版和淘宝版 , 淘宝版拆分成卖家版和买家版

卖家版不断发展: 工作台、允许ISV开发插件等等

阿里办公IM失败的原因分析:

搭建符合企业办公要求的阿里旺旺

失败原因

当时互联网企业之间潜在的竞争关系让其他大公司拒绝将其纳入自己的网站。

旺旺用户的特性和淘宝网的购物网站性质与公司办公氛围不符。

钉钉的成功:独立于旺旺,与淘宝的购物属性脱离开。

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发展方向不同,不存在利益冲突。

第十章 以人为本

阿里产品经理的职责: 业务Leader

产品经理的分类:

基础架构类——对系统、平台等架构非常熟悉

商业业务类——偏商业定位的

偏需求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淘宝十年产品事》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