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说起意大利来,不少人首先会想到的城市就是米兰,因为它是足球之城、时尚与设计之都、 欧洲的四大经济中心、世界歌剧中心、世界艺术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接下来的意大利游记系列就从米兰这座城市开始。
百度百科
意大利(Italy),全称意大利共和国,是一个欧洲国家,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及两个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所组成。国土面积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还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与梵蒂冈。
米兰(Milan),古罗马时期被称为米迪欧兰尼恩(Mediolanium),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省省会和伦巴第大区首府,位于伦巴第平原上。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会区之一,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和欧洲四大经济中心(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意大利米兰)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世界艺术之都。
米兰是欧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点,历史相当悠久,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歌剧、足球、旅游、闻名于世。米兰都会区生产总值占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4.8%,是欧洲人口最密集与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飞机上看到的阿尔卑斯雪山。
到达米兰后的第一天,开始于一顿正宗的意式早餐。
不过作为精髓的Espresso,这个味道比较浓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的了。
而Espresso素有“咖啡之魂”的美称。因为有了一杯完美的Espresso,才能在其基础上,调制出各种像Cappuccino、Mocha、Latte这样风靡世界的咖啡。
关于Espresso的由来,传说“西元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拿坡里附近住着一位很爱喝咖啡的工程师,但当时只有用滴漏煮咖啡,速度很慢,需要等待很久才能享受一小杯咖啡,这位急性子的工程师非常不耐烦,于是他试着自己研究了一种以高温、高压缩短煮咖啡时间的方法,发明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意大利快速咖啡调理,为了纪念这位工程师,意大利人把这种调制咖啡的方式命名为Espresso,意为压力之下。”
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香浓与口感的凝聚,一般正统的喝法是加糖后,略为搅拌,待温度达到可以饮用的程度再开始饮用。在享受香浓口感的同时,咖啡因的摄入却大为减少。
在现在,“Espresso”几乎已成为意大利的一种代表象征。
说起米兰得著名景点,大多数想到的自然是米兰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作为整个米兰的中心,这里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从DUOMO站出来后,在大教堂的一侧就是具有“ 米兰会客厅”之称的金碧辉煌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La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2)。回廊北侧类似广州的骑楼。有不少名牌商店如H&M、纪梵希(Givenchy)、古驰(GUCCI)等。
长廊上面是钢架的玻璃顶,两条交叉的街呈十字型,南北长196米,东西长105米。
八角型的中心有描绘地球四大洲: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镶嵌画。据说当年设计这个拱廊的建筑师门戈尼(Giuseppe Mengoni, 1829-1877)非常敬业,每天都要爬上很高的拱顶检查工程的质量,查看覆盖的玻璃工艺是否严丝合缝。终于在工程即将完工的某一天,不幸摔了下来,为自己挚爱的建筑艺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伊曼纽拱廊也成了他的绝笔,为世人所瞻仰。
整个长廊的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正中的图案是意大利王国国徽,红底白十字源自萨伏依公国。
四周鑲嵌着意大利四座重要城市的代表徽章:都灵(Torino)的公牛、罗馬的母狼、佛罗伦萨的百合及米兰的白底紅十字。
大教堂前方的广场上成群的鸽子起起落落,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骑马铜像就正对着米兰大教堂 。这个骑马铜像由埃尔科莱·罗萨于1896年雕成,描绘他在圣马尔蒂诺战役中骑马激励士兵冲锋的场景。下面四周有四组表现这场战争的群雕。南、北侧各有一头坐卧昂头的雄狮。利爪下是盾与橄榄枝。东侧有一个铜花圈。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意大利语:Vittorio Emanuele II。1849年~1861年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国王。亚平宁半岛统一时很多不同的团体不能就统一国家应实行的制度达成共识。其中一个建议认为应在教宗的统治下建立邦联制。但很多主要的革命团体希望建立一个共和国。最后却由这位国王维托里奥·艾曼努埃莱二世及其首相加富尔掌握了统一君主政体的权力,成为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1861年~1878年)。
接下来来到的就是此行的重点——米兰大教堂。
作为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这又称"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朵摸教堂等。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整体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
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
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他画过无数设计草稿,为使得大教堂更加壮丽。
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而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米兰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米兰教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它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整个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长度大于宽度。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
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教堂西侧被六个巨大方柱(扶壁)分隔出五扇铜门,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每座铜门上分有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着教堂历史、神话与圣经故事。
教堂外的第一个铜门于1948年完成,表现的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米兰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铜门上的雕塑再现《米兰敕令》颁布前的场景,早期的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他们被处以各种惨不忍睹的刑罚,财产被没收,处境悲惨。
第二个铜门是参观入口,是1950年所作,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而大教堂的前身正是米兰守护神圣安布罗吉奥的祭所。
第三个最大的铜门位于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
第四个铜门是在1950年完成的,讲的是从德国皇帝菲德烈二世灭亡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
第五个铜门1965年完成,表现的是从圣·卡罗·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
米兰大教堂的大厅有着显著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点:大厅长约130米,宽约59米,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62根巨大高耸的圆柱形大理石柱分四行排列共同支撑着重达1.4万吨重的拱形屋顶,柱与柱之间有金属杆件拉结。大理石柱将教堂内部形成了五个区。图中黑色小方块表示石柱。
大厅中央置有数十排棕色长椅,分四行排列,供教徒祈祷时坐。白色大理石地板上镶嵌有黑色和红色大理石巴洛克图案,实现了意大利著名画家佩莱格里诺Tibaldi的幻想。
而步入大教堂后的正面是大祭坛,在大祭坛头顶上方的一个“小红点”。这是个小红灯,据说它照着的是钉过耶稣的一颗铁钉,而这颗铁钉每年会被取下来祭拜3天,达芬奇就专门为此发明了一个升降机(现代电梯的前身)。
大厅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到10米,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较小圆柱,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26米,直径3.5米。正中是圣体龛,圣体龛两侧是米兰守护圣徒卡尔罗和安博的银像。
距入口大门五米处,北面墙壁上画了一只羯子,这是摩羯座,它称为“极点”。而对应的地面上镶有黄铜条(即子午线),与大门平行。
同一条线上南侧第一个拱顶附近有一个圆孔。阳光从南侧的小孔射入教堂,冬至时(12月21日)正好照在北侧墙的“极点”上。夏至时(6月21日) 则照在子午线的特定位置。特定的位置用子午线上的对应的星座表示。为让阳光进入小孔,教堂外南侧的雕花石栏留一缺口。
在教堂内部还挂有很多画作。
耶稣礼拜堂。木基督受难十字架是1576年瘟疫流行时,列队巡行时圣·卡洛所带着的。
“特里武尔齐奥烛台”,高五米,有七个分枝,做工精美。是1562年由焦万·巴蒂斯塔·特里武尔齐奥神父捐赠给教堂的,是件十二世纪末法国工匠尼科拉·达·韦尔敦的作品。
米兰大主教的遗体,脸部是白银面具覆盖着,躯体是主教真身。
南侧的是圣乔瓦尼·波诺圣堂(The altar of Saint Giovanni Bono),塑着这位领导米兰基督教的主教。
有关他的功绩刻在了左右两边六个大理石浅浮雕中。
南侧另外还有其他祭台和雕塑等。
在教堂里有个最为著名的雕塑——圣巴多罗买雕像,它描绘的是殉教的圣徒巴多罗买。在基督教被承认之前,这位圣徒为了传教而被活生生剥皮,雕像上的肌肉及血脉筋骨清晰可见。他右手拿着《圣经》,肩上披着自己的皮肤。圣人的面部表情并非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怜悯众生的慈爱。
从教堂出来再看看外面,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几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个人物像。
整个教堂有6座石梯和两个电梯通往屋顶,顶上纵横交错着33座石桥,连接堂顶各个部分,登上堂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在晴朗的日子里,还可以看到远处绵延到马特峰的阿尔卑斯山脉风光。
教堂顶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顶立有塑像,另有150个水道,410个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装饰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给人以飞腾升华、超脱尘世之感。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称大教堂“中央塔为其中最高,高108米,也是教堂的最高点,建于15世纪,由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建造。
中央塔上的圣母玛利亚(Lady of Assumption)雕像于1774年才建成,高4.2米,为镀金铜像,圣母身裹3900多片金叶片,重700多公斤,整个圣母像在阳光下光辉夺目,代表爱,是所有米兰人的共同标记。活像一只刺猬”。
由于此时临近圣诞节,在教堂外还摆着圣诞集市。挺有节日的气氛。
路边也有行为艺术家的表演。
顺着道路前行,迎面的建筑就是圣托斯特凡诺大教堂,也称为“米兰人骨教堂”,这个教堂以内部的人骨库闻名。
欧洲有不少人骨教堂,但圣托斯特凡诺教堂却是其中的鼻祖之一,捷克人骨教堂、波兰人骨教堂、葡萄牙人骨教堂、奥地利人骨教堂的建造时间比它都要晚。追溯其历史,1127年当地人在圣托斯特凡诺大教堂前建起一座用于治疗麻风病人的医院和埋葬死亡病人的公墓。后来因死亡人数骤增,缺乏更多墓地,1210年在教堂旁边盖起一座小屋用来存放遗骨。后至1269年为了抚慰亡灵,又在这座小屋旁边盖起一座小教堂,便是最早的人骨教堂。
15世纪时,这座教堂被天主教征用,也成了教堂名字的由来。1647年教堂迎来首次翻修,由参与建造米兰大教堂的设计师卡洛·布齐主持修建,他利用瘟疫和饥荒年代逝去的人的骸骨对墙壁进行了装饰。在教堂建成后的500多年里,曾被战争和火灾所破坏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在的样子是约250年前重建的。
这座呈八角形的教堂里分布着一个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和两个耳堂,从祭坛右侧的小门进入,走过一段阴暗的通道便是人骨礼拜堂。里面虽然阴森恐怖,却传有一个美好的说法,说有不少人在这里许愿后都能如愿,回来感恩的人在通道贴着很多还愿爱心纪念。
在小小的人骨礼拜堂内,目及之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骨残骸,这些骨头被装在铁网里,从地上一直堆砌到穹顶,教堂圆拱顶上绘着色彩鲜艳的壁画,画中天使簇拥着喜悦的灵魂,就像意味着人死后信仰天主就能通往极乐天国。拱顶绘画颜色鲜艳明亮,与下面阴森白骨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骸骨,有人推测,这些骨头来自更早的4世纪圣安博时代,也有人说,这些骨头主要源于中世纪在医院里去世的瘟疫患者和管理医院的神职人员,不少是从附近公墓迁移过来的,以及来自监狱的死囚。其中还流传着一个诡异的传说,指在每年11月2日的追思日,祭台上一个小女孩尸骨的灵魂会苏醒过来,会领着所有的骷髅跳起骷髅舞,想想那画面便觉得既精彩又恐怖,也实在佩服西方人的奇特想象力。
人骨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座不出名的教堂,走进去看了看。
从教堂出来后,接下来继续在米兰的雨中漫步来到斯卡拉广场。
在广场的中间鲜花簇拥着的是达芬奇和他的四大弟子的雕像。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4.15-1519.5.2),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世界上不会再出现另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达·芬奇了。
接下来的下一站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圣玛利亚修道院。
圣玛丽亚修道院和教堂是米兰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于1463年开始修建。后来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准备扩建修道院。达芬奇被这个计划所吸引,同期抵达米兰还有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和建筑家布拉曼特,他们联手使米兰这座充满中世纪传统气氛的城市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地一个典范。他们把教堂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拆除,改建为一个高大的圣坛。另建有餐厅、圣器室和方形回廊。而达芬奇则在1495-1497年间在大厅北墙绘制了油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时间起草,真正开始绘画到完成,则只用了3年时间。它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的极品,画面长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个半圆天窗,中间一个最大天窗由庐多维科的王徽装饰,因为这幅画是他委托达芬奇画的。
在圣诞期间,教堂里纷纷摆起特殊装扮,这里应该说的是耶稣在马棚诞生的故事
春季花开的庭院应该会很不错。
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会院遭到英美飞机轰炸,会院食堂大部分被毁,但《最后的晚餐》所在的那面墙却得以幸存。现在修道院为了保护壁画每天限制人数参观,因此参观需要提前预订。
关于作画的历史,那年达芬奇42岁,当时他很穷,为了混口饭吃,答应公爵在修道院餐厅的北墙上创作一幅以宗教为题材的壁画。
根据《圣经》的真实情形,画中耶稣坐在正中央,双手摊开,悲伤的告诉他左右的12门徒:“你们中会有一个人出卖我”,一瞬间,全场哗然,每个门徒的神情都被真实的描绘出来,惊讶、恐慌、悲伤、愤怒与害怕。
但是《最后的晚餐》可没那么幸运的一直平静的待在修道院里。
在1652年,僧侣为了扩大门洞,把画中央人物的脚部都挖了一块。
1796年,拿破仑一世军队侵占米兰,修道院的把食堂做了马厩,士兵把壁画中的人物头部作为抛掷石块比赛的目标。
1942年米兰,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英军轰炸,修道院面目全非。幸运的是多亏意大利人把这面墙前后上下用好几层沙袋完全遮挡住,壁画才幸存了下来。但也对画造成了一定的损坏。
于是文物修护者们开始对这幅画进行修复,1999年5月28日,这幅多灾多难的《最后的晚餐》终于再一次面对观众。
从修道院出来后,接下来的目的地则是达芬奇工作了18年的斯福尔扎城堡。
作为整个米兰的地标性城堡,这里是整个城市历史沧桑的象征。斯福尔扎堡于1368年由米兰领主维斯康提家族兴建的防御工事, 1450年,当时米兰的统治者、米兰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一世开始重建城堡,成为了斯福尔扎家族的文艺复兴式宅邸,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后来还开始兴富美化庭园装饰,以符合作为居家的要求;扩建过程中,更有许多艺术家参与设计规划,包括达芬奇为城堡的机能性规划了水利工程,以及剧院內的机械结构等,而托斯卡那省出身的菲利尼则负责內部裝潢。城堡的格局精巧,可以体味文艺复兴前后,米兰公国的沧桑变迁。斯福尔扎家族几乎资助了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重量级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目前城堡作为博物馆使用,分成好几个区域,分别设立有古代艺术博物馆,家具博物馆,乐器和应用艺术博物馆等数个博物馆。
走入城堡内,这里有个伊斯兰式的中庭,从窗戶到那典型的浅水池。想來這里肯定与摩尔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中庭里有矮矮的玫瑰丛。斯福尔扎古堡的外观保存完好,圆柱形堡垒和城墙,四周围有高墙。整个城堡是方形平面的,后面是巨大的宫廷花园。古堡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正面两翼各有一座圆柱角形的高塔瞭望台,右側的罗克达塔可供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其內部又分为三个区。城堡后公园里面有条小河,河面上有鸭子游泳.河上有架小铁桥,桥头有美人魚拿著桨的銅雕,在那桥栏上拴着这些同心锁。
在城堡里的博物馆,可以看到古代雕塑饰品器皿武器盔甲石棺等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展品。
而在所有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伦达尼尼的圣母哀痛耶稣》雕塑,据说这尊雕塑是米开朗基罗去世前四天才雕刻的,当时他已经八十九岁。雕像生动刻画了圣母玛利亚悲痛地用双手托着濒临死亡的耶稣的场景。尽管作品还没有经过仔细打磨,略嫌粗犷,但却是这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的生命绝唱。
此外,还有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四个圣母哀痛耶稣像《叹息的圣母》。
提福兹欧手稿最初包含62张,但现在存世的只有55张。它记录了达·芬奇长期学习单词的列表,以及他记录下的词汇和语法来源。手稿除了展示达·芬奇努力提高自己在文学上的水平,还包含了他对于军事和宗教建筑的研究,毕竟他来到米兰,就是作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而成为为皇室贵族工作的一员。
天轴厅(Sala delle Asse)装饰有达芬奇于1498年绘制的树的壁画,目前,该壁画的其余部分已在修复工作中得以重现。画中的一些景象曾被覆上了17层油漆。
而最新消息是在19年的5月2日天轴厅已经作为纪念达芬奇的重要地点之一,重新向公众开放。
看完展室后继续在看看城堡里的其他地方。
在米兰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则是斯卡拉歌剧院。
该剧院在1778年建于斯卡拉圣母堂旧遗址,但在1943年遭到空袭毁于一旦。现在所看到一座美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1946年重建以后的样子。2002~2004年经过整修后外观依旧朴实。
剧院的内部十分豪华,不但音响效果世界一流,而且拥有6层包厢,可容纳2000多人,当时重建完成再度启用时,由刚从纽约返国的托斯卡尼尼指挥,展开一连串杰出的演出。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大师相继在这舞台展露他们的音乐才能。斯卡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音乐大师们,在世界歌剧史上,有许多著名歌剧都是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的,如《奥赛罗》、《蝴蝶夫人》、《图兰朵》等。许多国家的歌剧到意大利演出也会首选斯卡拉。总之,高水准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和出色的歌剧、曲目、音乐演出与歌剧院一道构成了这个艺术殿堂内涵的全部,在音乐艺术文化的时空长廊中绵延传承着。
从剧院出来后,又去逛了下旅游纪念品小店等。
路边有不少意大利帅哥在拉小提琴。
在火车站里的大圣诞树上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纸片。
整个米兰之行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预告
意大利游记的下一个城市则是著名的水城——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