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官原创·作者 | 范冰
英文中有个词叫 calling,解释为 a strong urge towards a particular way of life or career,翻译成中文,大概是一种比需求更强烈、比使命更热爱、比梦想更现实的内心感召。
在日本这样一个职场僵化闻名的国家,打破陈规,追寻内心感召,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女性尤其如此。
贝恩咨询(Bain & Company)曾调查研究发现:工作超过 2 年的女性抱负暴跌 60%,自信暴跌 50%。
即便艰险如斯,有人也能跳脱咒缚,成功出圈。今天就给你介绍一位我追求踪了挺久的成功案例。她就是仲暁子,一位不断挑战自己的成功女性创业家,35 岁之前身价 7 亿。
耐心读完本篇的朋友,如果你不吝赐教,在底部留言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你最欣赏女性创业家的哪些特质/优势」,我将为下面三种评论者各赠送一本我比较推崇的新书《这就是OKR》:
1)你的评论在文章发布后 12 小时内获得了最多的赞;
2)你的评论在 24 小时内超过 100 个赞;
3)你的评论有内涵有深度,引发我极度舒适,或者短小精悍却聪明绝顶,我都送。
—— LET'S GET STARTED ——
(↑ Wantedly 美女 CEO 仲暁子)
仲暁子(Akkiko Naka),女,出生于 1984 年,小时候曾经在美生活,高中在新西兰读了三年。下面是她开挂般的职场履历,在正统和叛逆之间游走,大概可以算是父母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女孩:
日本知名学府京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加入高盛做 equity sales;
两年不到辞职回家,励志成为漫画家,6 个月后放弃,加入 Facebook Japan;
26 岁时,在双双身为教授的父母的「follow your heart」感召下,还没凑齐团队就只身犯险辞职下海创业,创立了 Wantedly 前身,随后转型成现在的业务形态;
2017 年,在高速奔跑七年后,她带着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如今,她的身价高达七亿人民币。
(↑ 东证官网 Wantedly 最新挂牌情况)
Wantedly 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
这是一家根据社交图谱来帮助企业招聘员工的社会化招聘服务,成立于 2010 年 9 月 1 日,base 在东京。公司使命是「让真正热爱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尽管被称为「千禧一代的 LinkedIn」,但它不强调薪资待遇,而主打愿景、激情,吸引同道中人加入。
Wantedly 创业第一年获取了 1000 企业客户和约 40000 会员,当时就使之成为成为了日本第一大和增长最快速的商务社交网络(岛国这人口基数也是没谁了)。
它的企业客户包括 DeNA、CyberAgent(这俩都是它的早期投资人我会告诉你么)、Amazon Web Services、SalesForce、Engine Yard 等知名公司,商业模式主要是靠交服务费 $150 - $355 /月,收费服务项目包括潜在雇员定位、发招聘信息无上限等。
(↑ Wantedly 日本站首页)
(↑ Wantedly 香港版首页)
成功的职业女性,有哪些独门秘诀和特质?
仲暁子身上有强烈的日本新时代女性特质,我对她的职场开挂和创业生涯颇有兴趣,曾经长期观测追踪。这里是一些如何复制她成功经验的结论:
首先要有强烈的不安分感/跳出舒适圈的意愿。不再囚囿于大公司和终身雇佣制,而是勇敢追寻自身理想独立创业(她在一篇 AMA 里坦言父母 30 多岁生她时一穷二白,后勇敢追寻梦想才名利双收生活美满,这是她辞职的动力)。
天生爱折腾,连续创业。自称「活得不耐烦」,离开高盛、加入 Facebook 之前就做了一个插图漫画共享网站 MagaJin,只是由于兼职工作精力不足才没有坚持维护下去;某次接受采访还说自己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漫画家。
学点编程很有必要。她的爸爸在大学里教科技,因此她一直对网络服务和程序开发有兴趣。她在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 Mac,拿来用 Visual Basic 创造视觉游戏(这一点倒是跟我好像),后来在大学时,和几个学生一起弄了个静态网站。
学的快,特别聪明和抗压。最早想做这个项目时她跑了很多线下活动仍然招不到工程师,最后居然花两周时间通过 Stackverflow、Railscasts.com 和一本名叫《Ruby on Rails 3.0》的书自学了 Ruby 写出了第一版原型,部署在 Heroku 上,可以通过 Facebook 账号登录和关注好友。这个版本原型在 TechCrunch 上获得了网友极大回应。
足够关注产品细节并 dog-fooding(吃自己的狗粮,也就是亲身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60% 的员工是靠自己的平台招来的,剩下的则靠员工推荐。
不要太在乎性别对职场的影响。也没有特别仰慕的女性榜样,但欣赏 Steve Jobs、宫崎骏和艺术家冈本太郎。
有驱动公司的价值观和良好愿景,虽然有些需要时间来沉淀和验证。比如她最爱推荐的一则 TED 演讲《The Puzzle of Motivation》,很好地代表了公司运作的理念,归结起来就是「别跟我谈钱,让我们来谈谈理想」。
如何打造日本增长最快的招聘网络?
Wantedly 一路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结合各种资料和个人理解,我来试着归纳下:
1)不断尝试,适时转型。
Wantedly 早期专攻的不是移动端而是桌面应用,专注的也并不是「招聘」而是「招募」,允许用户在平台上找寻踢球伙伴,或是下班一起去喝酒。
这看起来是个潜在人群很大的机会,实际上因为人群太过分散,需求的刚性程度和频次又不可控,难以结构化,且可替代产品太多(在日本我为什么不用 LINE、mixi 之类的社交服务来做这件事,非得去一个新社交平台?),所以显然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个 solid 的商业模式,你根本没法收钱。经过权衡之后,Wantedly 才决定转型到专注做「招聘」这件事。
在日本,通过猎头中介找人的抽成很高,通常是人才年薪的 30%。例如招一个年薪 700 万日币的人才进公司,企业要多付 200 多万日元,这是一个痛点。
用 Wantedly 则显得更加便宜和自主,何况第一个月还能免费试用。
但 CEO 坦言虽然目前是「商用社交网络服务(busines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但也不排除未来继续进化的可能性。
2)冷启动靠参与线下活动。
Wantedly 最早的一批种子用户是仲暁子的身边好友。接下来的拓展,主要靠参加各种线下活动。
仲暁子认为对早期产品而言,「线下比线上更重要」,所以成了各种科技大会和工程师交流活动的常客,也因此招到了第一枚工程师,也就是后来的 CTO 大神。
3)从社交网络薅用户价值的羊毛。
因为在 Facebook 做过一年,所以仲暁子深刻认知到从现成平台获取用户的重要性。
目前 Wantedly 只允许用户通过 Facebook Connect 注册,在提交四个步骤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职位、感兴趣的领域、标签等)后,系统会呈现可能感兴趣的 feed 流,而 Wantedly 也通过你的阅读分享行为产生的 Social Graph 精准地把你「卖」给潜在雇主。
他们还尝试通过 push notification 的方式来唤回用户,比如好友「喜欢了你的文章」,就给你发个通知。这属于行业同行的基础操作,Facebook 已经玩到了极致。
4)内容营销。
Wantedly 除了日常的线上广告维系外,有一半的流量来自社交网络。除了口口推荐外,他们也很喜欢做内容营销的事情。
比如在 WordPress 开了个官方博客(wantedlyway.wordpress.com),有事没事发一些成功招聘的案例,以及职场鸡汤,比如「找机会多跟大神学习」、「经验和激情激发创意」,也有供员工转发给老板看的,比如「员工也需要孩子那样玩耍的操场」、「上班时放个空发个呆长远看来实际非常有利于提高创造力」。
啧啧,领英中国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把这套路也玩到了极致。
(↑ Wantedly Way 博客)
5)工具 App 矩阵。
Wantedly 除了主应用,还开发过一系列矩阵 App,比如给在校学生找实习机会的 App「インターンシップ(Internship)」、自动生成职场常用信函文档模板的 App「就活メール・テンプレ(办公邮件·模板)」。
(↑「就活メール・テンプレ」App 截图)
(↑名片管理 App「PEOPLE」截图)
这两个东东的效果不好评估,但从 Google Play 迭代停止的日期(2014年)和收到的评价数看,应该不是很理想。而且仲暁子在一则 AMA 里说「如果创业重来,我会选择少做一些不必要的额外事,多聚焦核心业务」,我估摸着这就是一件额外事。
6)快速效仿值钱的对标公司。
2015 年下半年 Wantedly 发布了以对话形式整合各种第三方服务的工具——Sync,并同时开放了 OpenAPI。
嗯?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没错,这不就是个日版的 Slack 么,连一上来新手教程的对话方式都很雷同(其实 App 长得也很像):
(↑ Wantedly 推出的 Sync,一眼就看出是模仿 Slack)
上面说了,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女性创业者往往在价值观 / 理念 / 愿景方面容易传递更多善良美好,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容易给产品带去独特的气质。
鉴于此,也就不难理解,Wantedly 在产品匹配策略上,绝不提供「期望的理想薪资(salary)」这样的字段,取而代之的是「愿景(vision)」。
从产品策略上讲,大概这样一个比较虚比较模糊的条件,也有助于让这样一个双边市场服务在建立匹配的时候漏斗转化更高吧。
关于这位高智商的日本女星创业者的理念和公司发展运作情况,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 YouTube 看她的这段《The power of connect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UryiRhgJw
Ask Me Anything,更多开放问题
以下内容,是我整理提炼了其他一些关于 Wantedly 的碎片信息,来自她在 TechInAsia 的一篇 AMA(Ask Me Anything):
Q1、如何说服传统企业使用你们的在线服务?
说实话,教育过程很长,一开始有 90% 的企业拒绝,只有 10% 愿意尝试。真正让他们觉得可以一试并且取得不错成效的产品 feature 是:提供允许非正式约见的功能(拜访 Visit,以前叫路过 drop by offices),而不总是严肃的正式面试。(比起传统求职过程中海投简历,然后像菜市场的萝卜一样等待被挑选,「visit」可以帮助求职者辨认出真正适合他们的工作。)
Q2、初创公司最重要的角色是?
一个设计师,一个技术牛人(hacker)和催命的(她用了 hustler 这个词)。自学代码不是必要,如果你作为 hustler 能拉来好的 hacker。
Q3、如果重来一次,你觉得哪些事能做的更好?
一是尽量少做分心的事,聚焦核心业务;二是招人的时候看得更准一些,把门槛提高,hire slow fire fast(慢招快炒)。
Q4、目前有进军其他国家的计划吗?
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布点,因为很多创业公司在那里有办公室。对于是否要进军中国,仲暁子表示有兴趣,但是还需要审慎观望,因为那么多试图进军中国的社交网络都失败了。(目前已经有中国香港的业务和主页了。)
Wantedly 日本办公环境如何?
如果你去搜一搜 Wantedly 的网络报道,会发现他们办公室美轮美奂,成为各种设计案例分享的常客,摘几张图:
最后,你是否羡慕她的开挂人生?
每个人的成功轨迹都特立独行,未必值得全盘仿效,但仲暁子的奋斗历程却能够代表一大群不安天命、踏实肯干爱折腾的女性。从一开始,她们就注定与平凡无缘。
这篇文章的最后,也是值此情人节的特殊档口(没错我还在办公室加班到夜里),特别摘录一段马克·扎克伯格写给前世小情人的女儿的信做结尾:
我们必须和那些我们为之服务的人们直接接触,我们只有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欲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给予他们力量。
我们必须发展能够做出改变的科技。许多机构在这些挑战上投资了钱,但是很多进步源自于创新带来的巨大产能。
我们必须参与到那些关于政策和主张的辩论当中。很多机构不愿意这样做,但是进步只有在不断的辩论中才能变得稳定可靠。
我们必须支持每一个领域当中独立且强有力的领导者。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合作相比于自己努力更为有效。
我们必须承担今天的风险,为更美好的明天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笨鸟先飞,虽则遇挫,也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