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云杂谈之李白续篇

明明可以靠才华,偏偏作死玩政治

之前看过一期节目,两位大咖学者,各自说出自己心中,最能代表李白的三句诗,这个命题很大,但也有趣。

我想着,我会选哪几句。首先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啊,然后是理想主义爆棚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后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我好奇问朋友们,会选哪句。

朋友甲说,选“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哈哈,你是跟数字杠上了?朋友甲说,你不觉得,李白诗的神韵,就体现在这些极尽夸张的数字里了吗?哪来的“深千尺”,桃花潭我可是去过了的,潭水也就到我小腿肚。李白的诗,往往写得比实际景物更美,奥秘就在于夸张和想象。

朋友乙的回答倒是出乎我意料:“李白《将进酒》,诗无敌、意无穷、气贯虹。但是,在李白修道、练剑、仕途中,诗酒年华并不多,更多的,是孤独。你想,这么牛叉的谪仙人,肯定高处不胜寒的,所以我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也是啊!后人眼里的李白,那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唐诗界的一座珠穆朗玛峰啊。杜甫诗还能模仿,李白诗,那种剑气飘逸、豪情万丈、笑傲江湖的胸襟气度,是任何人都模仿不像的。

诗人余光中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那么李白眼里的自己,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他完全把写诗,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而已。他酷爱剑术,想做侠客,更想做官。所以他写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是他心中的自己,没办法就是这么帅。

古代读书人都有一个“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愿望,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李白岂能免俗。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看看李白,这马屁拍得,他是有多想混官场啊。

结果,皇帝只拿他当艺术花瓶来着,气得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似放浪形骸,其实是愤懑骂娘。但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白因此才成就了诗仙。

其实如果真的对李白委以重任,他也不一定能有啥政绩的。他的眼高手低体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瞧瞧,只有宰相这个职位适合他了,要么就直接当皇帝好了。

再看他在首长身边工作三年,唐玄宗给他的评价是“非廊庙之才”,瞧瞧,说他不是栋梁之才,太尴尬了有木有?


757年,李白57岁的时候,永王李璘谋逆。人家一声招呼,李白也不搞搞清楚对方想干什么,就激动地跑了过去,而且竟然认为永王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满怀激情的写了《永王东巡歌》,还不是一首,是一组,整整十一首,不遗余力地为其违背中央决策的行为点赞和高呼。拜托,永王可是叛逆欸!

永王果然不久即败北,李白也果然被抓。

当时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等人也曾被永王所邀,但都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在政治上毫无远见,宏观分析能力真是差得一塌糊涂。

但这还不是李白最逗逼的时刻。他替宋若思代写了一份《为宋中丞请郡金陵表》,强烈建议唐肃宗迁都金陵!

唐肃宗正在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全力抗击安禄山叛军,李白却出个馊主意,叫他逃到金陵去。。。。。

不作死就不会死,李白再次被抓进大牢。。。。。。

这就是那个天真的李白!

说到文学修养和政治才能不能成正比,我想到了曹植。

但曹植文学造诣实在太高,以至于被很多后人想象成了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了。另外,曹植还因“七步诗”被广泛同情,又多了一个“受迫害者”的形象。

事实上,曹植没政治野心吗?他的雄心壮志,怕是比曹丕都外显。比如曹植写铜雀台,就是拍曹操马屁,结果一下引起曹丕警惕。

没错,曹植就是搞错了方向。古人普遍观念里就这样,自诩文学造诣高,就以为自己也有治国之才了。殊不知,这完全是两码事。别说是建功立业、施展抱负了,曹植恐怕连个作协主席都做不好。毕竟当时的文坛领袖是他哥哥曹丕而非他。

明明可以靠才华,偏偏作死玩政治。

这就是曹植,更是李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锡云杂谈之李白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