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底了
你是不是又穷忙了一年?
不知不觉,2018年就要过完了。
今年,你存了多少钱?
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买个回家的车票都心疼,连给父母买份像样礼物的钱都没有。
更别提什么买车买房了。
日本NHK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就详细描绘了这样一类“穷忙人群”。
穷忙族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用来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
截止到2006年,日本“穷忙族”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约占日本家庭的十分之一。
我们常常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之所以贫穷,那是因为他们非常懒。
但纪录片中的很多人,却都非常勤奋的。
小山先生于1992年毕业后进入职场,正值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成长在最富裕的时代,却面临最糟糕的就业环境。
他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年换24个老板”,经历中最长才2年,最短1天就被辞退了。
现在身无分文的小山只能在东京露宿街头,打零工过生活。
但已经30好几的他,随着年纪增加,更没有公司愿意给出offer。
而你以为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吗?
高龄80岁的北山夫妇,每天都起了大早,在东京街头捡空罐子,还要分类、压扁,忙了整天,一公斤才卖8.5元。
二人的老年生活非常困顿,为了省钱,去便利店捡过期便当回家吃。
他们年轻时为了抚养父母兄弟,曾经好几年没缴纳年金保险,导致领不到养老金。
同时,他们也无法申请“最低生活保护”,因为他们还留有仅存的一笔存款,是留给夫妻俩办后事用的。
虽然北山夫妇有儿有孙,但年轻人也是有庞大的房贷、学贷要扛,只能偶尔寄点生活费过来,二老也心疼孩子,坚持“父母到死也不花孩子的钱。”
对于社会底层的困苦,很多人总是指指点点:
“有手有脚,怎么不去找正当工作?”
“为什么不去学一技之长?”
问题是,谁不想呢?
30出头的铃木小姐也想参加职业培训课程,但她每天要兼2份工,照顾2个小孩,每天只能睡4小时。
这样的生活使得她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因为只要一放下工作,一家三口就会饿肚子。
她目前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孩子成年独立以前,自己的身体不要垮掉。
02
为什么
会出现“穷忙”的现象?
在纪录片中,对于为什么日本会存在“穷忙族”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情况,给出了一定的解释。
自广场协议签订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
为了减少开支,许多日本公司倾向于雇佣非正式员工,类似于我们国企的编外人员、私企的外包人员。
正式员工不可以随便开除,非正式员工薪资低,有随时被开除的风险,也没有社会福利保障。
这种社会状态,未来我们也很有遇到。
今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微博截图刷屏,正好也是在说这个事儿。
一方面,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让中国经济总体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的位置,未来增速逐渐下降是这必然。
另一方面,是支撑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奇迹”的人口红利,已经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和老龄化,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必然会导致两个结果:裁员和收入不增长。
不过收入不增长,物价和房价倒是涨的飞快。
我们公司楼下小超市的水果,一盒十几块,而且就连凉皮也涨钱了!
更别提房子了,最近降价了,800万的房子降到750万叫大跌。
但是无产阶级真的不是差那几十万。
爸妈那个年代,也要吃饭买房,为什么那时候可以一家人可以快快乐乐的看黄金档电视剧,而我们现在却只能看凌晨三点的北京?
毕竟在爸妈那个时代:
工作是毕业就包分配的;
住房问题是单位解决的;
伙食是有食堂的;
孩子也是可以塞进职工学校的…
而现在,人才竞争太激烈了。
大学毕业生遍地都是,没有核心优势的人很容易被淘汰。
这么一看你就明白了:
经济不增长了,就业机会少了,裁员多了;
物价涨了,生活成本高了;
竞争激烈了,如果没什么能力真的会变成工作不稳定未来没保障的穷忙一组。
03
可以穷
但是请警惕“稀缺”陷阱。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繁忙》这本书中,提到了一种“稀缺心态”。
它会让贫穷的人一直贫穷,忙碌的人一直忙碌。
最终结果就是导致,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书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印度金奈的克延比都蔬菜市场每天都热闹非凡,路边有很多小贩摆摊。
小贩们一般会在,他们会向富人借1000卢比,购买价值1000卢比的货物。
当天卖完之后,收入1100卢比。
而晚上,他们把借的1000卢比还了,再多给50卢比做利息,剩下50才是利润。
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
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
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可研究人员发现,没有一个小贩能做到这点。
有小贩日复一日的借钱长达9年之久。
他们就是陷入了稀缺的陷阱。
他们每天思考的都是每天进多少货,卖不完怎么办。
生活琐事已经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哪里还会想到跳出囚牢的枷锁是连续50天省5卢比呢?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余闲,这里的余闲不只是金钱上的。
研究人员尝试过一次给一个小贩1000卢比帮助他获得金钱上的余闲。
但跟踪研究下来,当时间足够长,小贩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生活。
试想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如这个小贩一样呢?
也许我们只需每天抽出半小时来学习新的知识,50天后就是一个新的自己。
但是,我们总有一种稀缺心态,认为自己是贫穷的,自已是忙碌的,自已是孤独的。
你所有的创造力,所有的认知能力,所有的执行力都耗在眼前的事情上,不断重复着贫穷、忙碌与孤独,恶性循环。
用书里一段话来结束吧:
“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千万别让稀缺,俘获你的大脑。
千万被让穷,绑架了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