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凌晨,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武汉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座设计之都。武汉也是中国唯一被评为设计之都的内地城市。至此,中国以四座设计之都成为世界之最。
设计之都是世界创意城市的一部分,科技创新含量最高,竞争最为激烈,全球有很多城市都参与了此项荣誉的评选,武汉凭借什么突围入选?
如今,距离“申都”成功时间过去将近一年,武汉有哪些亮眼表现?“武汉实力”如何走向国际高度?8月24日,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2018年会暨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武汉翟雅阁举行。这次会议上,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和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作为主办方、武汉设计之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天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承办方,召集了全国优秀行业机构共襄盛会,“武汉设计”实力彰显,“世界之都”的品牌也吸引了全国目光。
从“制造”到“智造” “武汉设计”彰显硬实力
去年12月底,武汉成功“申都”后不久,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在武汉举办。这场国家顶级工业设计盛会,吸引了国内500多家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参展。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的陈一新表示,武汉建设世界“设计之都”,不仅可以促进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和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而且将带动城市发展,有利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
据悉,在中国中部布局“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全局考虑,旨在通过武汉的城市转型发展,为全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转型提供参考,并向世界推广。
此外,“武汉设计”的硬实力,也为武汉成功入围“设计之都”提供了底气。
工程勘察设计和建筑设计是武汉的强势创意产业门类,以中铁大桥院、铁四院、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为代表,不仅工程建筑勘察设计业务覆盖全国,而且有很高的创意设计水平。
一组数据彰显了“武汉设计”的硬实力:全国投入运营高铁里程的60%都由铁四院设计;中铁大桥院设计的大型、超大型桥梁数量世界第一;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代表的多个大型水利工程勘察设计;中南电力设计院有70%的产值是境外承接工程创造的。
武汉作为“建桥之都”,桥梁设计与建造更是一枝独秀。
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国内首座跨海大桥、国内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均由武汉桥梁工程设计师设计。世界跨度排名前10位的各种桥型,大部分出自“武汉设计”。长江上的大桥七成以上设计方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武汉工程设计企业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根据湖北省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共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916家。其中,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单位11家,设计综合甲级资质7家;勘察甲级资质27家,设计甲级资质125家。从业人员达到13.66万人,其中,注册执业人员达到2.34万人,高级职称人员为2.17万人,高出全国指标近6.9个百分比。经营方面,2017年全省营业收入达到1983.6亿元,营业利润为119.6亿元。新签合同额方面,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2140.8亿元,高居各项业务首位。工程勘察新签合同额123.4亿元,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303.2亿元。
武汉市于2009年正式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成立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逐步形成和提升了以综合设计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优势。武汉同时举办了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实现文化创意与产业设计的深度融合。
以人为本 设计推动“老城新生”
去年武汉申报设计之都时,以“老城新生”作为申报主题,将创意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让老城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中通过创意设计,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老”,指的是历史悠久,武汉近年虽然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面临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挑战;“新”,指的是创意设计向城市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和环境渗透,让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武汉设计之都客厅” 翟雅阁就是“老城新生”概念的典型代表。其前身为文华大学体育馆,建于1921年,属于武汉市二级保护建筑。2007年,由于年久失修,翟雅阁暂停使用,一度被评定为危楼,楼底腐朽,岌岌可危。
不仅仅是翟雅阁,昙华林、汉阳造……这些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老城区,不仅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更是文化创意设计公司的集中地。
近年来,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楚天181创意产业园,汉阳造文化集聚区,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展示区,武汉纺织大学服装汉工厂,武汉地质大学光谷珠宝园,武大珞珈创意园孵化器等数十个设计创意园区,蓬勃兴起,设计人才聚留武汉,为老城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城市而言,武汉发展设计产业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的“老城新生”模式,更具示范意义。
合心聚力 擦亮“设计之都”招牌
实际上,“设计之都”绝非单纯的城市荣誉,有了这张国际化“金字招牌”,能为城市设计产业扩大海外业务、进军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遇。以上海为例,上海获批“设计之都”3年后,其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同比增长10%。深圳获批后,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了解到,去年在“申都”的过程中,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应运而生,作为“申都”社会层面执行机构。促进中心联合了100家成员单位,单位成员总体员工达10万人,设计领域员工约6万人,在“申都”前后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过去,工程建设领域的策划、设计、咨询等工作需由不同企业执行,而促进中心提出“综合设计”概念,由成员单位联合提供一条龙服务。
目前,促进中心以“综合设计”模式组织联盟企业联合开拓市场,形成了一批包括上海通用产业园、武汉园博园、鄂州机场综合设计等项目。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现在项目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复杂。就城市综合体这类项目,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设计师管理能力都会不够,必须通力合作。
基于此,促进中心在地下空间、绿色交通、低碳建筑、循环经济等专项领域,成立了若干个技术合作群。
“申都成功后,武汉仍需要持续推进设计产业的发展。而促进中心未来旨在宣传武汉设计成果,以自行组织或政府采购方式开展各类设计活动,推动设计产业协同合作。”促进中心理事长金志宏介绍说。武汉成功申报“设计之都”,将为全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转型提供参考。下一步,武汉计划将创意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创意城市建设中来,同时整合各类设计资源,推动武汉的工程设计、历史建筑、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美术设计等多门类融合发展,将武汉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舞台。
而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经过7年多的不断发展,截止到2018年8月,设计联盟成员单位从2011年1月成立初期的32家已经发展到132家,成员单位不仅覆盖了在汉的所有主要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小设计企业和专业机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深圳、南京、苏州、西安、贵州、甘肃、安徽、黑龙江等地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设计企业和咨询机构;同时还邀请了40余家在汉主要工程建设企业、高等院校的设计院系和文化机构以及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作为特别理事单位加入设计联盟,使设计联盟成员单位覆盖了工程建设全产业链。
据武汉设计之都运营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把“综合设计”的理念和操作模式向全国推广,并积极开展“综合设计”交流、培训等工作,形成以综合设计为主要特征的“武汉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促进设计产业发展、设计产业联盟全国化发展和武汉市招才引智等工作。下一阶段,将重点以“长江左岸设计创意城”和“昙华林老城新生”试验区为试点,积极探索“老城新生”之道。
TIPS:
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能欣赏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黄鹤楼位列四大名楼,武汉设计底蕴深厚绵长;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完美解决了历史和现实的需求融合,成功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规划卓越奖”,成为亚洲唯一获奖项目;
十堰市青龙山恐龙蛋博物馆,因地造型,就地取材,巧妙解决了珍贵化石保护的温度、湿度难题,成为2016年世界“最好的十座公共建筑”,也是国内唯一入选;
东湖绿道设计,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