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博物馆古建民居叁观

2017.8.13

下午,闲来无事,陪孩子再逛逛博物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突然对建筑又感兴趣了,一岁年龄一岁心,人到一定年龄,就要回归本位,更关注生命的自身而已,现在总喜欢,关注自己的来源,关注自己的根在哪儿

有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我想说,忘记自己的根就没有心海的归途

博物馆来了几次,让孩子自由去看看,去转转,小孩儿好动,成人好静,人的年龄和兴趣使然,关注点也不在一个地方,不必强求

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其实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的浓缩

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说来惭愧,很多熟悉的东西反而叫不上名字,很多应该了解的土生士长的,生我们养我们的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反而消失和模糊的厉害

不知是社会进步的太快

还是我们忘记的太快

对有些建筑的结构并不了解,不敢轻易地妄自菲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时候,只有家境殷实,和达官显贵的大户人家,才用得起这样的,高大上的柱础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时,也有一户应该属于大户人家的这样的院落,我们称之为"高楼院",有三进三出,里外几个院子,每个院子都有一个小胡同连接,每个院子都四四方方,一到晚上,最外面院子,那个厚厚的我想大约有二三百斤的大木门,用门后那个比小腿般还粗的门栓一合,任凭千金万钧之力,终不能打开,院子里的人家,就在无风无雨的日子里,悠悠荡荡的活着,这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啊,这是每一个贫苦的农村人,都眼巴巴的羡慕的大户人家啊

后来,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个颇厚重的大门上面,竟然有一个大洞,听村里的老人说啊,那是日本人打进来时,硬打穿的,但始终没有打开这扇大门。

可惜,听说再后来斗土豪分土地,就把那据说地主老财给斗死了,房子也被分给啦,当时许多的穷苦百姓……

又过了几十年,现在,"高楼院"已经很多人不在住这啦,村里新修了许多楼房,它就被孤零零地遗弃在这里,里面还有孤零零的几个老人,守着这段,那一段的历史的背影……

守望着!

远看华丽的像一座缩小版的宫殿,你是否曾经幻想过穿越回去,我会是谁吗?

见过这些吗?

你老家有这样的戏台吗?

你曾在这样的戏台听过戏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戏曲带着一方戏曲的苦辣酸甜的滋味,南方的黄梅戏和昆曲,更多的是水乡滋润着才子佳人的婉约,而北方的曲种,则更多的是,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的悲壮和苍凉

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上咱们晋东南的上党梆子,它具有粗犷、唱腔雄浑,音乐高亢,好像特别适合金戈铁马的意境

现在很少听到啦,现在最多的也只是,在正月十五,偶尔偶尔听到一些民间的"八音会"了

小时候记忆力里常用的碾盘

哪天专门写一篇关于"水井",在这里就不叙述了

民居中,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

一看就让我想起姥姥的温暖的小屋,和姥姥小小小的,束缚她一辈子的三寸金莲……

大冬天的日子,小学下了晚自习,冒着严寒几个表兄妹,笑着,嘻嘻哈哈,提着自制的马灯,回家,温暖的屋子里透出温暖的光,她好像还在那里等着我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个,放在火炕边的热热的烤红薯,端出一碗放着老南瓜和小黄豆的小米稀饭……

有些记忆是会记忆的

有些记忆是让人怀念的

还是忘却一些

南怀瑾说过:

少年戒之在色,

壮年戒之在斗,

老年不要太执着,

不色,不斗,不执着,只有,静听松风寒,闲逛花前月

陌陌红尘,沧海一栗

你我皆红尘的过客,记住来路,不问前途

人生,边走边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城博物馆古建民居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