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简史 心得2

时间:11月28日至29日

内容:信息理论、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

地点:寝室

这一次继续阅读传播学简史后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理论,在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想起了本科时候上传播学这门课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介绍传播学的内容,他认为传播学就像是一个皮套,任何人都可以钻进去,也就是说,传播学研究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而这一章也的确如此呈现,虽然传播学被认为是偏文科的学科,但是在信息理论中,我却读到了很多在物理、数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竟然也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过促进,这让我感到有些惊奇。

传播学模式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进行了转型,

“信息”概念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可计算的符号形态。并从此变成“硬通货”,在各个学科之间自由的流通。

而在这一章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农,感觉作者是在将他作为一个串联来介绍信息理论的,他提出了“一般通信系统结构”,即信息源、编码、信道、信宿、噪音这五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理论中,香农还是将技术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基本上是以一个技术加工的流程来架构信息的传播的。

无论机器、生物体还是社会组织之间的通信,都遵循一个线性模式,他是一个随机过程,受自由选择所发送讯息的发送端和按照自己规制接受信息的信宿之间发生的随机现象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信息理论的一个中流砥柱式的理论,而这也代表了信息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信息传播的程序的看重,而不去关注信息制作的意图与接受的意图。而这种线性模式的提出也对之后的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思路。

信息理论真的让我看到了在理论方面的很多可能,在传播学领域的很多专有名词并不是传播学所特有的,他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科学这一块我感觉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领域,其实这也和现在的营销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其实我们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看文化产业,我们把电影、电视剧、书这些资源和营销拥在一起,就产生了跨界营销,一部电影可以是一部庞大的广告片,一本书也可以是潜移默化传播品牌文化的宣传册,是否在广告领域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都产生在这样一个宏观的视角下?我认为这是我在读到这一章能够给我的一点启发。

另外在介绍第一代系统方法的时候,我觉得这可以与我之前读的科技想要什么结合起来阅读,这完全可以作为那本书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所以我也慢慢总结出了自己读书的规律,我可能比较能够接受先读总括性的浅显的书籍,再去选择一种领域去钻研,就如传播学简史之于科技想要什么、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之于风格的意义。

接下来讲到了控制论作者只是用了很少的一个篇幅来叙述,但是熵这个概念确实是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这个概念我很早之前就有接触,但是当时我还完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字到底是什么,在之前的研究生论坛也有研究生使用了这一概念作为论文研究对象,

熵,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可以破坏现有的秩序,造成突然的生物退化和社会失序,从而成为重大的威胁。

可以看出,熵这一概念可以用在非常多的研究范围之中,因为他的定义是如此的宽泛,例如舆论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等。

接下来就进入了我无数次阅读过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作为亚文化理论的来源之一,我也是在阅读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的时候重点观照过,而在这里我更多的了解到了这个学派的理论是如何成型的,其中经历了怎样的人和事,这一点还是让我感到很新鲜,然后是介绍结构主义与伯明翰学派,这些理论我就不过多介绍,只谈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一些小体会。

这里无疑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研究的,我认为这也与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策略是温和的一个视角,这个领域的研究或许会在不久,也许已经成为了热门的领域,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有了兴趣,在研究亚文化领域的时候,我感觉也不能局限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框架,因为这些流派都是一脉相承的,我感觉接下来我可能要开始拓宽我的理论知识来源,特别是在像结构主义这种方法论比较多的学派,能够帮我去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产品,我认为这也是能让我受益良多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简史 心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