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不哭不闹平静say goodbye,你可以这么做

想孩子不哭不闹平静say goodbye,你可以这么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幕,有没在你家上演过?

“妈妈,不要,不要!”孩子哭着,手紧紧抱着我脖子不撒手,‘‘’妈妈去上班,下班就来看文文,好不好?‘’

‘’不要不要…‘’孩子哭的更厉害,

狠心拉开女儿的手,将孩子递给了婆婆,这下女儿情绪崩溃了,‘’妈妈,妈妈……‘’哭得许久发不出声音来,进而成了嚎啕大哭。

我心也跟着揪起来,跟孩子挥手说,‘’妈妈下班就回来了,等妈妈回来好不好?’

狠狠心,扭头走了,走了很远,依旧能听到孩子的哭声。

意料之中的意外

最近两周,婆婆带着女儿在姐姐家暂住,晚上跟着婆婆睡。因为路远,一周看她两次。这是孩子第一次跟我分开超过两天。

那几天表现很好,吃喝玩乐都正常,我很高兴,所以我抱着一丝希望,在第一次我离开时,孩子可以像在自己家一样跟我平静拜拜,当然更可能是哭闹一番。

果然,还是哭了…

其实也有不哭的办法,我却没有用

那天早上离开时,孩子跟奶奶还有姐姐一起在玩了,孩子爸意思是我们直接走好了,但是,我出门前去了奶奶房间,告诉孩子,妈妈要上班了。

相比不辞而别,我更愿意如实相告,妈妈要走了,同时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

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实证明我也是对的,平常在家,我上班离开,女儿都乖乖挥手拜拜。

这样做,保护的是孩子脆弱的安全感,明确告诉孩子,妈妈不会在她不知情下离开,进而,不让她有机会产生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又要离开或失去的恐惧。

所以,妈妈或养育人的离开对孩子心理是特别大的挑战,对孩子来说,离开并不可怕,可怕的要应对不知何时又要失去的恐惧。

孩子不会处理各种复杂情绪,父母再处理不好,孩子会特别粘人,情绪化,患得患失,安全感不足。

姐姐家的女儿小时候这种情况就特别严重,那时姐姐工作忙经常出差,孩子从小跟着我婆婆,往往是出发前,婆婆先把孩子哄出去,姐姐再走。

玩好一圈回来,马上各房间找一遍,寻而不见,而后就是大哭一场,中间也是各种想妈妈,姐姐回来后,面临的就是各种粘人,走哪跟哪,动不动就哭。

直到孩子大点,也跟婆婆说了不能就这样走掉,情况才好很多。

除了安全感,接纳和共情,想平静分离少不了

想孩子不哭不闹平静say goodbye,你可以这么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离开时哭闹,有个专业说法称作“分离焦虑”,直到3岁入园前,孩子多少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这是孩子的正常情绪表达,孩子想传达的是不舍和伤心,想要维护妈妈时时会保护我的安全感,孩子不会处理复杂情绪,那孩子的表达方式就是哭了…

哭闹只是现象,单纯让孩哭或不哭,都不解决问题。情绪处理好了,哭闹会少,离开也变得容易。

处理情绪,接纳和共情是利器。

接纳,就是要全盘接受分离时孩子的所有情绪,不逃避,理解这是孩子正常情绪表达,不要发火,不要不耐烦。

这对一些父母特别是老人们挑战不小,所以很多人要么逃避,偷偷溜走,把问题和情绪丢给孩子;要么是无视孩子,说服无果后变成呵斥:

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说了下班就回来了还哭…

你看看人家谁谁,妈妈上班都好好的,你看看你,好说歹说,就是不听!

这样无疑与在孩子伤口上撒盐阿…

共情,是现在育儿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有一个解释我很赞同,共情是用爱平静地陪伴体会孩子的情绪。它的打开方式是,允许情绪发泄,帮助孩子平静,回顾发生了什么。

具体我是怎么做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做了些努力,面对离开,孩子多数情况下可以平静说拜拜。

1.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离开和离开时怎么做。

小孩子开始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饿了,困了,累了,不高兴了,马上就哭。但是妈妈不会24小时时刻都在,慢慢孩子知道了,妈妈离开了,不一定马上赶到,但妈妈肯定会来的。这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来自对妈妈会保护自己的信任感。

所以,很早开始,我不管干嘛,哪怕到隔壁给女儿拿个尿裤,我都会告诉孩子,马上回来,回来之后,还要告诉她,你看,妈妈说很快回来就马上回来了。这样做,让孩子明白离开只是离开而已。

关于离开时怎么做,我的做法时是,不管谁还是离开时,随时练习告别。

这几乎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次带女儿出去玩,逛公园超市,随时练习告别,离开时跟小狗拜拜,跟公园拜拜,跟摇摇车拜拜,很看到的人拜拜等等,几乎所有东西都给拜拜个过了。如果再次去那个地方,或看到那样东西,引导孩子,‘’哈喽,我们又来了,又见面了‘’等等

这样对孩子来说,虽然不是真的别离,但可以告诉她。别离时怎么做。就像植入指令一样,让离开和回来变得那么自然,告别也不是那么难的事。

2.让孩子知道我们干嘛去了,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想象。

家离单位近,1岁前,孩子几乎天天到我上班的地方吃奶,很同事互动也多,另外不管听不听的懂,也给她介绍我的工作和同事。

1岁后去的少了,出去逛碰到朋友同事,女儿还会阿姨叔叔的叫。女儿忘记了或不认识了,我更是积极介绍,说妈妈很他们一起上班等等。

这样做让孩子知道,妈妈离开是到其他安全地方,上班或是办事而已。无形中减少了了孩子对未知的不好想象,增加安全感。

3.培养仪式感,告别和见面仪式。

现在很流行仪式感,意思是有了某个特定动作,可以让身体和心理快速进入期望的状态。用在告别和见面仪式上,就是孩子有心理预期,给予缓冲。给孩子一个讯号,妈妈要出门了,妈妈回来了。

我的做法是,提前告知,抱抱亲亲,挥手飞吻。见面时,依旧抱抱亲亲,问宝宝有没想自己,夸张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4.偶尔破功怎么办?

孩子不是机器,不会时时按你的预期行事,

可以试试让孩子送你下楼加上温柔的感情攻势。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再次平静下来,并再次得到确认妈妈回来的讯号。即使哭闹,也只是撒娇而已。如果早上哭闹过,下班我会跟她一起回顾早上的情形。

后续

孩子从姐姐家回来,第二天上班有不舍情绪,告诉她,我们回家了,妈妈会每天回来,加倍的抱抱和亲亲,搞定。

一点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孩子不哭不闹平静say goodbye,你可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