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第十一讲《辛弃疾(上)》。

#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49天】

        辛弃疾一般与北宋的苏轼并称为苏辛,人们常把他们称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对立。叶先生认为不应该这样简单划分的。因为他们的词外表看似豪放,但他们的词在豪放之中,也有一种婉约的意致。苏辛的词都是摆脱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而书写自己襟怀志意的。不过苏东坡在他的词里写的是自己比较消极一面的旷大的襟怀多,而正式追求用世的理念在词里表达的比较少。

        辛弃疾可以说是五代两宋之间的一个伟大作者,因为他在词里表现了自己的志意、理念的本质,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诗篇,也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

        解词,先从作者的生平来讲起。辛弃疾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出生时,家乡北方沦陷在金人之手已有十年之久的。他从小受到祖父辈的影响,身怀报国理想。到22岁时,辛弃疾和同乡那些奋发的青年、忠义之士召集了二千人之多,归附了已召集10万多人的耿京旗下。投向南宋以后,在健康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可是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被罢免官,放心家具的。虽然它被放气放废家具多次,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他的志意是收复失地,所以无论到哪里想的都是备战、反攻、收复失地。可惜他的志意得不到共鸣,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还影响了一些保守派、投降派的利益,导致被弹劾,被废弃。但即使废弃家中,他也在自己撰写的《上梁文》中表明:“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因此还给自己起别号叫“稼轩”。这是辛弃疾志意和理念与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证明,他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的。

        这讲一开始,叶先生就说豪放派和婉约派是不能简单划分的。像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能够达到词里边最高成就的,正是由于他达到了词的艺术要求,有一种委婉曲折、含蓄蕴籍之美。这也是因为它的词里有两种力量在冲激的结果。另外,辛弃疾的词不是直说,他注意了形象、意象的表现。他还喜欢用典。叶先生重点引证了他的词《水云吟 过南剑双溪楼》说明辛弃疾的词的特色。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词中开头便说:“举头西北浮云”,我的老家北方沦陷区初金人占据,我需“倚天万里长剑”,在这地方――双溪楼,“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这个句子句读虽断,但语气不断,这也是辛词长调的,另外一种特色。这种写法把他内心的沉重、内心的盘旋、内心的郁结,都借这种断续的语气和这种连贯的气势表现出来了。)但他晚上看到宝剑了吗?没有,“我觉山高水冷,月明星淡”,他感觉到了万界的凄寒冷漠,自己壮志难酬。但他一直不忘记自己的理想,需要找宝剑――“待燃犀下看”,表示自己不肯放弃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是接下去更妙,“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他写到了现实中外界给他的压力,对他的诋毁。一个向上挣扎的他的忠义奋发,一个向下压来的外界的压抑迫害,都被辛弃疾用含蓄、蕴藉的笔法写出来了。这是上阙,下阙就不再一一摘录叶先生的话了。

        这首词一方面可以表现出他的忠义奋发和外边的谗毁摒弃这两种力量的盘旋激荡,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他对自然界的景物和原人事界形象的应用,很能代表辛词的特点。

                                【阅读记录第279天】

                                              2017.8.11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宋词十七讲》第十一讲《辛弃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