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号」云清燕

「我的名号」云清燕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01  老黄历

说起名、号,在我们老家有小名儿和大号之分。

小名儿,一般是越土越好,越贱越好,大多寄托着大人最直白的期望。比如,闺女叫“换弟”或“带弟”,儿子叫“硬克”或“壮实”。

此外,还有一种最省心的通用叫法,男孩叫“秃儿”,女孩儿叫“丫儿”。为了区别,往往会衍生出“王家大秃儿”、“槐树家二丫儿”的叫法。这种称呼,外人一般会喊到上学,家里的人甚至会一直喊到本人结婚前。

大号,就是学名,基本上就是户口本上的名字,一般依着家族里的辈分起。大部分人都是出生后先起个小名儿叫着,到报户口,甚至是上学时,才起大号。所以,很多人的大号,只有学校里或外面的人知道,村里人只知道小名儿。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老黄历了。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还未出生就已经起好名字等着了。

我的名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姥爷给起的。据说,我出生的前几天,村里刚刚放映了电影《海岛女民兵》,于是,姥爷一锤定音了我的大号。

托姥爷的福,我成了一出生就有大号的人。小时候,家里人就以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当做小名儿称呼。所以,我至今非常感谢大字不识一个的姥爷,是他让我免于被称为“大丫”或者“换弟”“带弟”的命运。

我出生时,姥爷的病已经很重。他去世时,我一岁零一个月。据说病中的老人家,还经常将我抱在膝盖上逗弄。

在他去世后的这么多年里,我的名字,往往是姥姥和妈妈怀念姥爷的开场白。因了这层意义,我的名字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的。好在我对自己的名字倒也喜欢,从未生出过改名字的想法。

02  “燕”之缘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小时候,我们家的房梁上常年住着燕子,家人对梁上住的燕子一家也很是礼遇。

爸爸甚至专门用一块木板托在燕子的巢下面,吊在房梁上,一是,为了防止不会飞的小燕子不小心从窝里掉出来。二是,防止燕窝里的羽毛、草屑等杂物落下来。

姥姥常说,“燕子不进愁宅”。也就是说,有燕子衔泥筑巢的人家,都是幸福和乐之家。

小时候,姥姥经常给我讲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家,梁上住着一窝燕子。有一次,一只小燕子不小心从窝里掉下来,善良的老婆婆给小燕子治好了腿,把小燕子又送回窝里。老燕子知恩图报,给老婆婆叼来一枚南瓜籽。第二年,老婆婆将南瓜子种在了院子里,结了一个大大的南瓜。大南瓜每到晚上,都会发出隐隐的金光。到了秋后,南瓜摘下来,打开一看,里面都是金瓜籽。

耳濡目染,我自小就喜欢燕子。此外,“燕”这个字,与我的渊源也极深。我生命中至亲的三个人的姓名中,都含着这个字。

我们家入门玄关的玻璃画,就是两只大燕子携着一只小燕子穿花拂柳地翱翔在春天里。当年新房装修之际,这幅玻璃画,是我和爱人千挑万选后,专门去订制的。

2001年左右,我开始有了QQ,那时候,儿子刚刚出生。几经思索,我的昵称采用了从儿子的名字中化出来“凌云燕”三个字,取“凌云之燕,志在千里”之意,正合了当时二十多岁时的心境。这个昵称,一用就是十六七年。

今年,无意中进入,注册时发现用了近二十年的昵称已经有人使用,无奈之下,名字只好暂叫“凌云燕123”。我去过对方的,发现对方只注册了一个名字,一个字也没写。我多次给对方发简信希望联系到Ta,但估计对方自从注册后,再也没来过。

后来,断鹂老师提出,名号后面不要带后缀,有为别人做嫁衣的可能。同时提出,一个好名号,从音、形、意等各方面,都应有所讲究。

我在群里向大家提出帮忙取名的请求,大家群策群力,引经据典,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了一上午。最后,确定了“云清燕”的名号(可惜,当时聊天记录忘了截图留存)。

03  别号“云清燕”

“云清燕”的名号,我非常满意。

从“凌云燕”到“云清燕”,也反映了我心境的变化。志在千里的凌云之燕,是年轻时的奔头。人到中年,只想做一只“清白自持”的燕子,在文字的云海中翱翔。

此外,通过这次取名,也长了很多知识。上网一查,才知道“名”“字”“号”原来是三码事。比如: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袁枚——名: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自此,咱不但是有大号的人,也是有别号的人了。每每想到这,顿觉腰板挺直了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名号」云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