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

高考落幕,又是一年毕业季,选学校,找工作被学生家长们当作了头等大事。同一时间,各种与选学校,找工作相关的网文也不断涌现,各路专家推荐齐上阵,亲戚朋友出谋划策,我们该如何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文/CinderellaM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1张图片
成功的秘密

-1-

我一远房表妹,前段时间才参加完高考,高考结束的当天,小姑娘还没来得及和同学庆祝,当晚一家人就以‘庆祝’的名义去本市不错的海鲜自助餐厅吃饭。可清爽鲜嫩的北极贝还没夹到嘴边,她那平常一贯严厉的父亲最先开口了:“晨晨,报志愿可是你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都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那表妹虽然是个女孩,可自上初中以来,数学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上了高中后选择了自己更加喜欢的理科,所以理所当然的想报考个工科院校,所以脱口而出:“成绩还没有出来呢,也不知道自己能上哪个大学,但我想去理学院。”

她的父亲听到这话皱了下眉,拿起餐旁的红酒咂了一口,反倒是她的妈妈忍不住先开口了,“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去理学院,上个师范类院校,出来当个老师多好”,说完索性放下了手中的吃了一半得小龙虾,继续补充到,“或者去咱们省的医科大学,毕业当个医生,哪个不比你学4年数学出来有本事,工作又安逸又稳定”。

当惯了家里乖乖女的表妹虽然一直没有反驳,但是这顿饭吃的却并不开心。

她,一夜未眠

第二天早晨,刚到公司打开电脑就接到了表妹的电话,“哥,帮我个忙”,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疲惫,听她说完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我拿着电话,沉默了。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2张图片
父母之命,如何选择?

-2-

“师哥在吗?想请你帮我出出主意”,打电话的是读研时在实验室协助我完成课题的本科小师弟,今年6月份就毕业了,手里握着好几个offer,却迷茫了,不知何去何从。

他在事业单位、创业公司和大型上市公司间摇摆不定。“事业单位稳定、有面子,那可是光鲜的铁饭碗!”,“去创业公司,有股权,吃几年苦,公司一上市,有车、有房、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上市公司的薪水多高啊!”

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的各种建议与劝说,让他举棋不定,到临近签三方的那几天,几乎一天一变,这让他苦不堪言。

“明天你就该决定该和哪家签三方了吧,决定了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微信发了一篇文章,我点开一看,题目是《去初创公司的四大理由》,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去初创公司可以学到知识技能,磨砺自己;更容易升职,还有股权分红;为了理想。我读完后,把问题抛了回去,跟他说:“我这里也有一篇文章,你看看”。

我发给他的文章是《不要相信老板为你画的大饼》,文章描写了一个初创公司的老板如何的为新员工画大饼,用情怀,用理想去笼络员工,却给员工发着微薄的薪水。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3张图片
工作的抉择,痛苦难堪

-3-

每当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人们总是会踌躇、焦虑、痛苦,而反观每个成功的人,他们在面对自己人生关键的选择时总是无比的肯定与果断。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能更准确的把握未来,观清形式,而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与我们迥然不同。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一书中指出,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而个人成就来自你在你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该书的作者丹尼斯·韦特利博士,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是全国自尊协会的创会主席,担任过总统职业教育理事会和国际家长协会的顾问;并当选国际著名演说家协会成员,作为最受欢迎的一位演说家,被同行任命为年度论坛杰出发言人。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4张图片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书中以重新定义成功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展开思考的工具,不提供可复制的成功模板,只为鼓励探索成功的多样性。丹尼斯·韦特利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擅长的技能,探求真正的兴趣所在。在积极的自我管理过程中,学会合理规划时间与金钱的技能,精进沟通技巧,灵活应对他人建议,有效处理负面批评。摆脱不加思辨的从众心态,不再为既定的社会规则、等级观、价值观等所束缚。

丹尼斯·韦特利认为,真正成功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快乐,一种幸福的状态。快乐是一种赢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自然经验,金钱、名誉、声望等外部因素并不会长远的影响到我们的快乐水平。因为你不可能吸入、喝到快乐,也不能穿出、驾驶出、注射出快乐。

就像Rita Baltus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前往贫困国家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传教士,在该国游览的两名观光客看见传教士正在清洗一位麻风病患者,一名观光客转向另一名说:“给我一百万我也不会做这种事。”传教士回答道:“我也不会。”

可见我们的快乐源自于我们的梦想和价值观。梦想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没有好坏,不分大小也没有难易,只是代表你觉得充满意义和有成就感的东西。然后,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我们越来越担忧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生活中的家人和朋友通过传达不认同的信息而破坏我们的梦想。可是,假如你仅仅为了让父母朋友满意而制定计划,那你的成功就会使你感到空虚,你成就的不是你的梦想,是他人的梦想。

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医十年,期间完成了日本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却在事业不断上升的35岁毅然弃医从文,追寻自己的梦想,一生出版130多部作品,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举出身边的一些反例,认为这种学说这是害人的鸡汤学,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你四周的人都在安于现状,不能说明追逐梦想是海市蜃楼的害人鸡汤,而是因为追逐梦想的路上从来不是一片坦途,发现你的梦想只是走上这条路的第一步。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中详细的提到并剖析了成功实现梦想的要素,除了第一章对成功和心理学的定义,主要由自我意识、目标和障碍、自尊、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资源管理和沟通与人际关系九章组成,基本一章对应一个成功的构成要素,每一章都会详细的讲解该要素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了十分可行的方法,此外,每章都配有科学的测试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评估自己。下面结合笔者的观点谈谈其中的几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5张图片
成功的构成要素

自我意识

几千年前,我国的伟大思想家就认识到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在《论语·学而》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要经常诚实的审视自己是否行使在正确的方向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拥有自我意识,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在这一章中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通过许多贴近生活的测试评估帮助读者认知自我,发现梦想,探索价值观,并结合性格与兴趣,就职业道路提出了许多真切朴实的建议。

笔者十分赞同书中对工作的态度,工作不应该是每天例行的苦差事,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花费一生中的80000个小时在工作上,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对于我们的成功和快乐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笔者非常不赞同现在许多流行的文章中把工作看作一种谋生手段的看法,许多人对这种反鸡汤的观点深信不疑,盲目的追求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这无非是在饮鸠止渴,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买房,买车,买衣服,去哪里吃饭,但是面对占用我们每天至少1/3时间的工作却如此的欠缺独立的思考,我们往往因为父母的劝说、朋友的羡慕、自己的虚荣就草率的选择了自己的工作。

仔细研读书中的第一章,并一步一步的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我们能够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梦想,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也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6张图片
自我意识

积极思考
书中在该章的第一节便定义了什么是积极思考:关注那些有益于我们自己、其他人和我们周围世界的事物。积极思考和乐观主义紧密相连,积极思考不许诺成功,但是没有它,成功就实现不了。

著名的安慰剂实验中,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实验者并没有因为使用生理盐水而对疼痛难忍,大喊大叫,相反他们的表现和前几天如出一辙,生理盐水竟然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可见,我们的思考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积极的思考通常会引起积极的感觉,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与积极思考对立的一方是消极思考,即悲观主义。当我们消极思考时,经常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抱怨和责备他人,而不是采取行动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书中提到了如何养成积极习惯的方法,笔者认为限制抱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作家张德芬说过,“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美国最伟大、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的 Will Bowen在他的书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后才能发言。将近五年后,院长终于来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 修道士字斟句酌,最后说了两个字:“床硬。” 院长慎重思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又过了五年之后,院长再次来找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修道士仔细考虑了很久,说:“脚冷。”院长说:“我会考虑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修道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让他再说两个字。修道士说:“我走。”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过去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经常抱怨。

抱怨从来不会吸引、带来那些你想要的东西;相反,抱怨会使你永远摆脱不掉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著名作家韦恩•戴尔(WayneDyer)曾经说过:“如果你并不喜欢某样自己已然拥有的事物,何苦想要更多呢?”通往富足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对你已经获得的东西心存感恩——我们不可能同时对某样东西既心怀感恩又不停抱怨。

在章节的最后,丹尼斯·韦特提出了克服抱怨,积极思考的办法,笔者推荐其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也是笔者最喜欢的疗法,该疗法的鼻祖是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著作理性情绪中,他对该方法有着十分详尽的阐述。

Albert Ellis 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以扭曲,消极的方式进行思考,是因为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怀有非理性的信念,其通常是死板的、绝对的,包含诸如“总是”、“从不”、“必须”等词语。我们总是怀有错误的假设:

  1. 我必须做好。(如果没有做到,那我就毫无价值。)
  2. 你必须善待我。 (如果你没有做到,你就必须受到惩罚。)
  3. 世界一定是容易的。 (如果不是。那它就无法忍受。)

为了使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变得更加理性,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学会说:“我想要”,“如果......就好了”,“我宁愿”。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7张图片
积极思考

自我约束
如果自我意识和积极思考让你明白了自己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以及你的目标如何能帮助你实现它,那么自我约束能够让你自己能够始终保持在正轨上,并且向前推进。

自我约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的自控力,想要知道自我约束对我们有多重要,我们不妨看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1848年9月13日,铁路工人盖奇,一个意志力顽强,身体健壮的人,在孔洞中塞满黑色火药,放入引信线,填上沙子,然后用铁棍夯实。然而,这次炸药爆炸却发生了不幸的意外,爆炸时铁棍穿过他的左下巴,整个穿透了他的头部,受爆炸冲击力,他的身体飞出了30码之外。爆炸之后几分钟,盖奇苏醒过来慢慢地离开了爆炸现场。几天之后,他的头部伤口感染,几周后从头皮竟流出了200多毫升脓液,由于前额皮层受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了他身上的差异。他经常忘记了一些社会禁忌,由此导致了行为举止异常。以前,菲尼亚斯是个愿意合作而友善的人,而他却变得专横、优柔寡断、傲慢、顽固、对旁人漠不关心。最终,他离开了在铁路上的工作,到处游荡,最终成为集市上一个行为怪诞的人而了却了他的余生。

失去了自我约束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自我约束会帮助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按时起床、刷啊、洗脸,大到控制购买欲,管理情绪。在该章节中,丹尼斯·韦特提出了增强自我约束力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控制冲动、接受改变和克服坏习惯。同时,在我的自控力专题文章 你也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和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完成制定的计划?也有详尽的讲解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提升自控力的方式。

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_第8张图片
自我约束

-4-

互联网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接触到门类繁多的各种知识,但由于篇幅限制,这些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片面的。有些网文更是纯粹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编撰,其中夹杂着伪科学和看似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不暇思索的全盘接受,那么对自己来说绝对算不上好事。

依稀记得之前看到过的一些文章。文章中对一些著名人物的成功史大肆批判,字里行间充斥着反鸡汤学的正义感。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因为自己的母亲玛丽·盖茨是IBM的董事,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沃伦·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才是他成功的秘诀,这种对成功人士的‘独到’见解巧妙的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口味,弱化了个人主观因素对成功的巨大影响,放大客观因素和运气对成功的作用,就像一朵罂粟花,美丽却足以致命。

笔者并没贬斥鸡汤文的意思,优秀的鸡汤文还是会给读者以动力与希望,更没有资格去挑战互联网的快餐文化,而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让读者明白认清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价值观的重要性。父母的叮嘱、朋友的建议、网文的见解,这些我们可以吸纳,但是在把他们吸纳做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与自己的梦想,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我们需要做的是定义自己的成功标准,并用汲取的知识,去伪存真,不断完善它,而不是一遍遍的推翻它。

希望你能停下匆忙的脚步,翻开《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这本书,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意义。

-END-


CinderellaM
一名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的程序员。
您的关注点赞对我是很重要的支持与鼓励!
我会努力把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呈现给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破“成功学”迷思,揭示成功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