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镜 明心见性 伟大的中国美食文化背后有一点空虚

它的嘴角不再上扬,流着自带特效的暗红色血条,整张脸青而带白,关键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不是今年高考试卷里那条让无数考生抓狂的死鱼,而是《福桃 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的封面,没错,还是一本讲美食文化的书籍。

Lucky Peach(福桃)是一本关注美食背后种种文化的MOOK,它源自美国,中文版继今年春季在中国内地首发后,第二辑《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也在近期上架。本辑封面依然是重口味,但书中的内容绝对能让你放弃减肥。读者将在书中看到各路“食神”的大作,他们不光秀厨艺,还要秀文笔,游记、散文、酷评、摄影、插画,种种形式烩成一锅,当你了解一份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就是了解食物面前那个最好的自己。

封面还原食物的真相

必须承认的是,《福桃 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的封面实在太有冲击力了,仔细观察那条“封面死鱼”,上面居然还设计了几只苍蝇,原来还是一条不怎么新鲜的死鱼。

在众多和美食有关的图书中,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图书圈里,这样的封面都算“大尺度”的。然而对于先前已经接触过福桃系列的读者来说,中文版第一辑封面上那只“被扒光了毛即将下锅的鸡”也十分吸引眼球,因此第二辑也可谓延续了“传统”。

必须指出的是,突破一本美食书惯用的“香喷喷”封面套路不能说成是哗众取宠,也并非靠“大尺度”博人眼球,更深一层的则是还原了食物的真相,因为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我们吃的那些山珍海味可不就是尸体吗?

一条死鱼不但不倒胃口,反倒凭借“实诚”让人看到了人文情怀。

主厨、食神够接地气

书中的内容虽然不像封面那样“耿直”,但却足够接地气。

书中的大咖作者莫过于美国韩裔主厨、“餐饮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奖得主大卫•张,此外,《千面美食家》作者鲁思‧雷克尔、《纽约时报》食评家约翰‧艾吉、詹姆斯·比尔德奖美食评论奖得主托德‧克里曼等30位饮食名家都贡献了自己对于美食的心得。

虽然国内读者对于这些主厨、食神们恐怕不会了解甚多,书中也没有对个人的过多介绍,而是着眼于这些人对食物最真实的个人化表达,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美食家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品头论足,他们很可能就像个普通吃货,又或者是长不大的孩子,有的会充当一下哲学家,有的会给你讲讲食物背后的科学,甚至从一种食物发散思维、天南海北的聊大天,放下身段让你觉得贴心,认真起来让你肃然起敬。

关键是,他们还分享了不少简单易学的食谱,比如阿诺德•帕尔默蛋糕、焦黑鱼排潜艇堡、韩国高尔夫球手最爱的荞麦冷面、纽约州罗斯科卡茨基尔山的蓝海豚鸡尾酒……

以食为镜 明心见性 伟大的中国美食文化背后有一点空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食为镜 明心见性 伟大的中国美食文化背后有一点空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书中传授了一套刀法

除去食谱,书中还有许多脑洞大开的文章。

比如有位美食家把冰箱比喻成废弃场,但正是这座废弃场很可能是增强食物风味的最好装置,并通过自己的考核,罗列出各类食物冷藏在冰箱一段时间后的滋味,打出了相应的分数,最终焖烧牛小骨以冷藏两天后达到了食物潜能的巅峰状态胜出,秒杀米饭、奶酪、西红柿等选手。

而最值得推荐的文章还是和封面那条死鱼有关,美食家村田吉弘在书中分享了一套“日本刀法”,只不过这套刀法是用来杀鱼的,而且还有个霸气的名字——京都断筋活杀法,这套刀法可以让捕捉上来的鱼呈现出最好的味道。

书中将这套刀法细致的记录了下来,不过前提是你还需要一把日本厨刀,书中也可谓良心满满,将日本厨刀的工艺知识点以及刀具文化写得十分有趣,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风格很能激发一枚直男下厨的欲望。

以食为镜 明心见性 伟大的中国美食文化背后有一点空虚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特辑干货让人流口水

《福桃 食物最好吃的时刻》此次还附赠了一本特辑“在最好吃的时刻遇见你”。

与翻译自外国原版的中文版不同的是,这一本特辑是纯粹的本土团队创作,光看里面的文章标题就已经让人想大快朵颐了,比如“一个馒头的N种可能性”、“一粒米的世界观”、“一颗蛋用一百种变化将你融化”、“汤是一场多角恋爱”……

此外,可乐在3度时喝起来最刺激、鸭血涮火锅10分钟就可以吃了、西瓜切成块再撒点盐反倒让甜味增大数倍、“耗油芒果”居然不是黑暗料理,满满都是家常料理中的实用知识点与干货。

这本特辑虽然很薄,但看完后可以让你短时间成为一枚高级吃货。

填补伟大背后的空虚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最具有美食文化底蕴的国家了,没有之一。

从周代开始我们对美食有了系统的解说,再到现如今的“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八大菜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历史上和美食有关的典故、文人墨客为美食留下的珍贵文字,数不胜数。

一谈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拼死也要吃河豚的苏东坡、为后世留下《随园食单》的袁子才、还有那个自创塞馅回锅油条的汪曾祺……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那么“以食为镜”呢?

或者可以明心见性吧。

如今的中国美食,恐怕无法明心见性了,或者说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不太舒服的自己,食物材料让人不够放心,一些食客追寻鼎食之味以至于濒危动物也不放过……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人在口味上比古代的中国人要重。一方面这和我们在调料上的研发不断加强有关,以至于味蕾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食物的要求逐渐走向了误区与极端,反倒忽略了它们的自然之味。

我们的美食文化堪称伟大、厚重,只是这伟大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点点空虚,这种空虚是对人文精神的忽视,是只追求口腹之欲,从未静下心来思考食物与人类的关系,从未“尊重”食物。

识“食物”者为俊杰,我们在“吃”上真的很讲究,但在“吃”的文化上却欠缺一点思考,希望《福桃》这样一本不走寻常路线的美食书能启迪更多的中国读者与食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食为镜 明心见性 伟大的中国美食文化背后有一点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