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结束后,都会成为下一个遗憾的开始

潮水退去后,我们才能看见沙滩上留下了什么?按照小孩子在海边嬉戏的常识,潮水会抚平在沙滩上留存的一切痕迹,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李银河在《社会学精要》有这样的阐述:与其使美好、高尚的道德架空,还不如让它不太美好、不太高尚一些。

当一个社会有所禁忌时,言论总会寻找合适的话题找到宣泄的出口,话题的打开造就了言论和语言的繁荣,就像潮水总会找到一个岸边进行冲刷一样。

娱乐圈就天生具备这样的特质。针对娱乐圈的话题和言论,人人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指摘一两句,人人都有义正言辞的观点。反正这样的言论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伤害,而且有关娱乐圈的话题是与人交往中打开话题的最好方式之一。至于话题的核心,没有多少人会实质性的关心。

在每一个参与娱乐圈话题的人当中,每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娱乐圈本来就是用来消遣或是消费的。而且消费的意义重于消遣。在“一乐”的背后已经不是一个消息那样简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成众”才是娱乐圈消费的最根本的驱动原理。

在娱乐圈里“周一早上八点见”的诱惑下,“饥渴”才能“成众”。乌泱泱的众人总是急切想知道猜测是否被证实而已,而这个过程是一众人等最享受的感受。一个消息的释放,引来的不过是“事后诸葛”的大批量生产。娱乐圈的话题怎么讨论都不为过,不但安全还能有同道的认同。答案揭晓的快感和被众人呼应的认同感是双重的快乐。对于刺激,仅有一次是不够的。那样来的太快,还未曾挽留就怅然若失了。

在近期的娱乐圈的新闻中,大众----消息----事件主角-----狗仔队是场面上角力的的四方角色。而狗仔队在释放完第一轮消息之后,就可以耐心等待一个消息在大众中的引起的波澜壮阔。在这个消息被释放之前,狗仔队会用足够的“餐前甜点”烘托正餐的内容。这其中可能唯一没有反抗能力就只有大众了。对于大众而言,所有的反应都只能在消息之后。等待只是序曲。

所有的新闻都值得远距离的观看,对于娱乐圈的新闻也可以这样对待。

针对娱乐圈的新闻,更接近新闻的本质。正如生活的本质不会是平静,娱乐也不会只限个人。只有当大众参与时,娱乐圈的盛宴才会像是有酒神的参加一样。而狗仔队所需要掌握的关键就是:在什么时间将酒神从樊笼中释放出来。

对于事件主角而言,他们在娱乐圈的瞩目和光环皆因大众而起,在某种程度上,事件主角不单纯的属于自己,他们属于某一个角色,属于某一个大众内心暗合的的某一个人。这个人天生具备完美,无瑕疵。这个人是这个大众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顶点,却同时也是这个大众在内心里想成为的那个人。大众会不不惜一切美好的想象去维护内心中的那个角色以及角色的扮演者,也会不带任何感情的毁掉与这个角色不相匹配之后的种种。正如在娱乐圈新闻出现之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语言判断:

你的解释多么的苍白无力。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是的,作为大众的一员做不到提前预料自己的人生会朝哪个方向走,但是大众会要求作为事件主角的人要像角色一样提前预知剧本的编排。当这个角色暴露出一丁点类似凡人的举动,这个事件主角就脱离了神化的规则,就变成“成为人一样”的被嫌弃。

美好的剧本是安抚每一个艰难求生之人的安慰剂。这种药剂一旦真相曝光,由它的真实成分所带来的疑问、怀疑、质疑和质问都会蜂拥而来。况且,事件主角所带来的消息总是和“情感”挂钩。而这个“情感”中包含的故事已经远远超过剧本所能容纳的范围。对于别人情感的“窥视”带来的满足感产生愉悦,才是消息本身最大的价值所在。

且不论在大众----消息-----事件主角---狗仔队这四方的角力中,利益最大化的归属为哪一方所有,在利益面前,大众从来不是参与的一份子。相反,大众是创造利益最坚定的生产方。对于大众,只需要做到“制造饥渴、满足窥视、满足口舌”就可以了。从这一点上看,内容制造者完成了当初制定的目标。

当一则娱乐新闻冷却之后,当一波潮水退去之后。我们依然会看到光滑的沙滩上充满了各种想象。安静的海滩从来不缺少游客,只是每一次来的潮水会带来什么,不是游客可以设定的。

在热闹和喧嚣过后,平静不会维持太久的时间。毕竟欢愉不能太少。用别人的事来开心一下是我们惯常的手法。在个人隐私的界限不那么明确的前提下,我们都在试探言论可以抵达的边界到底有多远!

也只有这个时刻,我们才会理解“把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的语言不是一句玩笑,而是现实。只是在剧本中不是按照这样的套路来演绎罢了。

所以,我们常常遗憾下一位的出场。怎么,这次是你?

以上就是一则娱乐新闻在逐步趋于完整之后带来的思考。

-------人生总是如此的艰难,还是只在童年?

-------总是如此!

获取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狂欢结束后,都会成为下一个遗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