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澳洲3

昨天因为没有认真看文件,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搞砸了,废了好大的周折到今天上午才勉强解决,郁闷得不得了,所以没有心情写文章。

虽然给很多人带来了麻烦,还让自己损失了几百元人民币,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分享还得进行。

昨天办完事情,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路过RANDWICK区政府,看到一群人举着照片站在路边,向我卑微地微笑致意。原来最近在搞选举,到底选什么我不太清楚,可能是这些候选人以为我手上有选票,所以必须得讨好我。既然他们以为我有选票,我就趁机装个13,背着手,昂首阔步、神气活现地从他们面前踱步过去,感觉不是一般的好。今天再次深刻感受到,有选票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关键时候有多牛叉,但我们泱泱大国的国民却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拥有,很遗憾。

昨天因为心情不好,只是匆匆路过,所以没拍照,今天特地去拍了几张。

初到澳洲3_第1张图片

对于西方的自由,国人其实有很大的误解,以为西方人想干嘛就干嘛,这是完全错误的,西方的自由实际上是通过极端的不自由来实现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挺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在西方国家,你可以尽情地骂政府,骂领导人,不会受到任何的打击报复,但是生活中却处处受到法律法规及其他各种规则的限制,相当的不自由,在悉尼你会发现很少家庭安装空调,据说空调是不能随便安装的(只是听说,具体是不是这样没有验证),另外晒衣服是不可高过阳台的,所以在悉尼你也看不见类似上海旧城区那样的“万国旗”。西方国家的规则很多,很细,人人都得遵守,不遵守就会受到惩罚,所以我们看到悉尼的道路虽然小,但是车子都开得很快,因为司机与行人都遵守规则,所以整个交通系统才会高效地运转,不会像在中国道路上那样经常因为个别人逆行超车而造成整条道路交通几乎瘫痪。不仅道路如此,整个社会系统也是如此。

这几天我几乎天天在走路,所以也总结出过马路的一些经验,或者说了解了过马路的规则,在悉尼,过马路大致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十字路口,悉尼的十字路口的人行道只有两条平行线,没有班马线,行人要过马路,需要按一下类似电线杆上的一个按钮,过一会儿有行人标志的绿灯亮起来时才可以过马路,绿灯时间极短,过马路一定要快。另一种就是斑马线,班马线两边没有红绿灯,随时可以过去,车辆开到斑马线前面都会减速,只要看到有人踏上斑马线都得停下来,在悉尼是车让行人,所以行人尽管走过去,不要犹豫,否则开车的人会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浪费彼此的时间。还有一种是没有任何标志,一般是一些小路上,看到没车你就快速通过。前面说过,悉尼建于丘陵之上,上下坡比较多,有些地段开车视线很不好,行人过马路还是要小心为好。

在澳洲,不仅普通老百姓受到的约束多,企业与政府也是一样,悉尼的工地周边能这么干净,也是法规得到严格实施的结果,刚才刚好看到几个维修房子的工人收工回家,我看到他们走的时候把建筑垃圾装在自己的工具车上拉走,连正在施工的现场在收工后都能弄得整洁,这个城市这么干净完全可以理解。在悉尼街头,好像并没有看到中国无处不在的各种交通、治安的探头,据说是悉尼老百姓不同意安装,担心侵犯个人隐私,老百姓不同意安装,政府就一点办法都没有,除非做大量的工作来征得老百姓的同意。

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悉尼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仅仅指大学,中小学校是有围墙的,悉尼的政府大楼随便进,教堂随便进,大学随便进,但是中小学学校不可以随便进。都说国外的中小学很轻松,我没有接触到,不太了解,但是我看他们的中小学生背的双肩包也是很沉重,一点不比中国的孩子的小。因为RANDWICK是白人区,所以这里的PUBLIC SCHOOL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孩子,这里的校服很特别,现在是大冬天,学生上身穿着冬装,下身男孩穿短裤,女孩穿裙子,皆裸露着腿。

如果说这些孩子不怕冷,那应该是我们这些中国来的工薪一族更不怕冷才对,悉尼的物价很高,逛个街、吃个饭、购点物持续地被物价吓得直冒汗。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物价与中国差不多,甚至比中国还便宜,但是乘以五倍多就很吓人了。不过在街上瞎逛了几天之后,我发现了不少省钱之道。悉尼的大卖场,比如Coles, woolworth等,经常都有打折,打折的幅度还是比较大,打折商品的范围也比较广,有的商品打折时只有平常一半的价格,如果留意挑选打折的商品,能省下不少钱,据说每周四是打折幅度最大的一天,悉尼的卖场五点就关门,只有周四营业到晚上九点。大卖场的食品都很新鲜,只要过了特定的时间就会打折,那些打折的食品对我们来说其实还是很新鲜的。超市的蔬菜都是包装好的,不分拆论斤卖,卖相都非常好,包装是在产地完成的,这样也是为了保持城市干净、减少垃圾的产生。这里蔬菜与水果的价格很高,撇开打折因素,也有一些水果相对便宜,比如在中国比较贵的草莓,在澳洲就相对便宜,一斤也大约折合10元左右人民币,相对应的涂面包用的草莓酱也比国内便宜。澳洲新鲜牛奶打完折比国内还便宜,奶粉的价格与国内基本差不多。有人托我买奶粉,我看见货架上有一个告示,每人最多只能买三罐,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澳洲奶粉也像香港一样限购了?

澳洲大卖场人工结账柜台很少,自助结账柜台很多,当地人一般都是走自助结账通道,自助结账在中国相对还是比较少,天津空港SM的永辉超市也有几台自动结账设备,不知道是机器不够先进,还是顾客还不适应,结账效率不高。澳洲不禁塑料袋,他们的结账处的设施很人性化,塑料袋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架子上,商品扫完码直接往塑料袋里放,一个袋子放满了,旋转一下可以继续放下一个袋子。有些卖场收银员也不找零钱,如果顾客给的是现金,收银员直接把现金塞进机器里,让机器自动找零钱。

来澳洲的第一天,朋友请我去讲粤语的华人开的海鲜酒家吃海鲜,点了一个又大又生猛的大龙虾,一部分龙虾肉生吃,一部分炒海鲜面,龙虾脑拿来蒸蛋,因为量实在是太大,三个人吃了还没有一半,剩下的打包回去,我又吃了两天,吃完了我就在住处自己弄煎饼吃,中式煎饼配西式可乐,中西合璧,经济实惠。美国纽约的中餐馆业主一般都是福建长乐人,悉尼的华人中餐馆业主一般都是讲粤语,不知道是香港人还是广府人,餐馆的老板与雇员都是超级有礼貌,不断地与顾客说谢谢,从服务态度来看,应该香港人的概率高一些。在CITY,有的华人见面一开口就先跟你讲粤语,你说不会粤语他才改用普通话(普通话的英文叫MANDARIN,不是CHINESE),说明在澳洲的华人中广府人与香港人的比例很高。

在Coles的楼上有一个餐厅,就在大厅里,就餐的桌子绕着玻璃防护栏,环境与格调都不错,服务员都是南亚人,分不清是印度人还是巴基斯坦人,或者孟加拉国人,很多白人在那里就餐,生意似乎挺好,吃了好多餐煎饼的我决定在这里改善一下伙食,没想到这是我来悉尼这几天最错误的决定,不仅食物的烹饪与搭配莫明其妙,而且奇咸无比,简直不是人吃的,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中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食的含义。唯一稍感安慰的是一杯3.5刀的卡布奇诺咖啡还是可以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到澳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