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8周学习小记

本周开始讲授需求定律,介绍个人估值的多层含义、边际的概念以及需求第一定律。以前看微观经济学的书,只记住了供需曲线,而薛老师的课程内容,用例子结合讲解的形式,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需求的本质。

第029讲  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需求有两个特点:

1、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2、需求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规律。

个人估值的多层含义

个人估值(Personal Worth),根据阿尔钦的含义:“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A person’s personal worth of a good is the most of other goods the person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to get that good)。倒过来也可以说:“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卖掉这件物品所必须得到的其他商品的最低数量。”

第一层含义,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

第二层含义,它是主观的,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如果没有了人,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价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sm)

第三层含义,个人的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这是以行动为基础的,而这些行动是可以观察到的。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个人估值的概念非常微妙:

1、它是由个人决定的,集体不能决定;

2、它是完全主观的;

3、它是基于行动的,不是单纯的愿望。因为它基于行动,所以我们外人也可以观察,也可以记录下来,也可以刻画,也可以从中找出它的规律。

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客观价值论: 所有世界上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客观价值论与主观价值论的三个区别:

第一,凡是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或者说个人估值这个概念也能解释。

第二,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个人估值、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第三,主观价值论能更好地指导生产。

根据客观价值论,你只要在一件商品里面花了努力,付出了劳动,这件商品就具有价值。但是主观价值论认为,你花不花时间、用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大的投资,这本身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把它卖出去,你能不能适销对路,有没有人需要你生产的产品。

第030讲  边际革命

边际的概念: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是多卖一个产品,你能够新增的收入叫边际收入;边际产量是你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够多获得的产量叫边际产量;边际效用是你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叫边际效用。新增带来的新增就叫边际。

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是一个成对的概念。人们会朝着边际平衡的方向迈进,边际收益要尽量等于边际成本。

如果是水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更大,我们就在水上面花钱,直到水的边际效用跌到跟钻石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一样为止,到那一步,我们就开始把铜板转向购买钻石。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也就是说,他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他所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他所有的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他的总收入达到最大。

第031讲  需求第一定律(1/2)

需求第一定律:无论何时何地,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曲线:一条倾斜向下的曲线,纵坐标为价格,横坐标为需求量

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横坐标需求量就减少;当价格下降,横坐标需求量就增加。

一般我们习惯的是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但是经济学家遵循一个老的传统,从马歇尔开始的一个传统:在需求曲线上,纵坐标用得价格,它是自变量,横坐标的需求量是一个因变量。

需求与需求量存在重要区别

整条需求曲线是一个需求函数,或者需求表,或者简单称之为需求。

而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叫需求量。

也就是说,一个点对应的是一个量,需求量。整条需求曲线对应的是一种需求。

在经济学里,一条需求曲线或者一个需求,它所刻画的是:当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他任何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用滑动来表现;当价格以外的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得平移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

不同的商品或者条件发生了改变,我们都用位置不同的需求曲线来表示。而任何一条需求曲线它都是倾斜向下的,世界上没有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

第032讲  需求第一定律(2/2)

供给曲线

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你是个需求者,你要买入,你要消费;但是当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的时候,你对它的需求量就逐渐减少;当这个商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你就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你就从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

“消费者剩余”最好叫“交易者剩余”

剩余: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距

从消费者角度:为了保住冰箱里的食物(价值为300元),你愿意花300元,但你实际上每天所付的电费也就是一两块钱,这一两块钱跟300块钱之间的差距就叫剩余。

从生产者角度:发电厂卖给你一度电几毛钱,但实际上如果价格再低一点,他们也愿意买,所以他们也享受了他们对电的个人估值和电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距,他们也享受了剩余。

”消费者剩余“这个名字容易产生误导,让人以为这当中的剩余是属于消费者的,而如果生产者占有了这个剩余,就不地道。实际上,这个剩余也就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距,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产生的。

薛老师建议将这些剩余称为“交易剩余”,只要有交易,买卖双方就都能够享受到无中生有的效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8周学习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