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教社编夏丏尊先生著《文章讲话》

"夏丏尊先生,生于1886年,卒于1946年,浙江上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出版家。夏老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和编辑工作,经验丰富,被朱自清先生誉为“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于教育的”语文教育家。夏老的主要著作有《平屋杂文》《文章作法》《阅读与写作》,译著有《爱的教育》,学术著作有《文艺论ABC》《生活与文学》,编著有《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等。

北教社编的这本《文章讲话》是该社抽取夏老的《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文章作法》三本小书中讲述作文写作之道的文章精心编排而成。在这本书中,夏老用如话家常的方式,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对于阅读、写作进行了精辟论述,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夏老谈阅读与写作的文章,在当时(民国时期)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这些金玉良言,真知灼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冲刷,永远不会过时。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不无裨益,对于其他有阅读写作诉求的人士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小书分为阅读什么、怎样阅读、学习国文的着眼点、关于国文的学习、先使白话文成话、双字词语的构成方式、所谓文气、意念的表出、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议论文、小品文、作文的基本的态度共十二小节。每一个小节论述一个问题,言简意赅,引人遐思。

其中,有些语言带有当时的印记,比如“国文”,读者在阅读时完全可以将其自动转化为“汉语”“中文”或“国学”,并不影响阅读与理解。

夏老原书中用着重号标出了文章中的重要内容,本书编者从有助于读者特别是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角度在每节内的空白处加了许多重要的注释和要点提示。这一切,对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精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以下试将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一梳理,仅供参考(愚意以为,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人来说,这本书宜反复阅读,直到熟读成诵,学以致用~不过,对于初次阅读者,宜先抓住本书的要点。出于这个目的,愚写这个要点归纳)。

一、阅读什么

夏老在正式开讲之前,有一段自称是“荒唐的议论”。实际上,这些议论不仅不荒唐,而且充满了睿智和先见之明。夏老说道:“我以为书这东西是有消灭的一天的。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试想,人类的历史不知已有多少年,书的历史比较起来是很短很短的。太古的时代并没有书,可是人类也竟能生活下来,他们的知识原不及近代人,却也不能说全没有知识。足见书不是知识的唯一的来源,要得知识,并不一定要靠书的了。古代的事,我们只好凭想象来说,或者有些不可靠,再看现在的情形吧。今天的讲演是用无线电播送给诸君听的,假定听的有一万人,如果我讲得好,有益于诸君,那效力就等于一万个人各读了一册‘读书法’或‘读书指导’等类的书了。我们现在除无线电话以外还有电影可以利用,历史上的事件,科学上的制造,如果用电影来演出,功效等于读历史书和科学书。假定有这么一天,无线电话和电影发达得很进步普遍,放送的材料有人好好编制,适于各种人的需要,那么书的用处会逐渐消灭,因为这些利器已可代替书了。我们因了想象知道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

接着夏老以一句“今天所讲的题目是‘阅读什么’,方才这番议论好像有些荒唐,文不对题”进行过渡,表明他的真正意思是“想借此破除许多读书的错误观念”,并指出了他对读书的看法,即“我也承认书本在今日还是有用的,我们生存在今日,要求知识,最普通、最经济的方法还是读书。”

夏老在批驳了各种读书的错误观念之后,指出:“我以为书只是求知识的工具之一,我们为了要生活,要使生活的技能充实,就得求知识。所谓知识,决不是什么装饰品,只是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

夏老在提出“青年人应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之后,没有像梁启超先生和胡适之先生那样给青年人开书单,而是详略得当地指出了青年人读书的方向。夏老指出:“一个人该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我主张把阅读的范围,分成三个,(一)是关于自己的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总之,夏老认为“读书和生活应该有密切的关联”。

夏老指出,中学生的职务是好好学习中学所开设的各门功课。中学生就职务阅读而言,该阅读的不是别的,就是学校发的各种教科书。就中学教育现状而言,阅读教科书,并非容易的事情。中学开设的科目有十几门,每门的教科书都应该好好阅读,因为学习这些科目是中学生现在的职务。

谈到参考书,夏老说:“我以为参考书的需要因特种的题目而发生,是临时的,不能预先决定。干脆地说,对于第一种职务的书籍阅读得马马虎虎的人,根本没有阅读参考书的必要。要参考,先得有题目,如果心里并无想查究的题目,随便拿一本书来东翻西翻,是毫无意味的傻事,等于在不想查生字的时候去胡乱翻字典。”接着,夏老以国语科为例,具体讲述了如何使用参考书的问题。最后,夏老强调指出:“有了题目,不知道找什么书好,这是可以问教师、问朋友、查书目的,最怕的是连题目都没有。”

讲完了参考书之后,夏老讲了关于趣味修养的书的阅读问题。夏老指出:“这类的书可以说是和学校功课无关的,不妨全然照了自己的嗜好和需要来选择。”

在“阅读什么”这节的结尾,夏老对他的讲话,做了精要全面的总结:“我以为:书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生活来决定选择。首先该阅读的是关于职务的书,第二是参考书,第三是关于趣味修养的书。中学生先该把教科书好好地阅读,因为中学生的职务就在学习中学校课程。参考书可因了所要参考的题目去决定,最要紧的是发现题目。至于趣味修养的书可自由选择,种数不必多,选择要精,读到厌倦了才更换。”

二、怎样阅读

在“怎样阅读”这节里,作者按照“阅读什么”一节划分的阅读范围,分别对职务上的书、参考书、趣味修养的书的具体阅读方法进行了讲述。

关于中学生职务的书,也就是教科书,夏老先按照这些教科书的性质,将它们分为“有严密的系统的”(如算学、理化、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等)和“没有严密的系统的”(如国文读本、英文读本)两类。接着,夏老进一步指出:“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夏老认为,不论是阅还是读,对教科书决不能放松,因为这是中学生的正式功课和职务所在。夏老指出:阅或读教科书时,“有疑难,得去翻字典;有问题,得去查书”。

夏老指出,阅读参考书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要暂时认定参考的范围,不要把自己所要参考的项目或问题抛荒。看参考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自己所想参考的题目,不该在与此无直接关系的事情上花太多功夫。第二点是参考时要留意书籍的一般性质和内容大略。夏老语重心长地指出:“你能随时留心,一年之中,可以收得许多书籍的概括的大略知识,久而久之,你就知道哪些书里有些什么东西,要查哪些事项,该去找什么书,翻检起来,非常便利。”对于阅读参考书,夏老有一个精辟地小结:“参考书因参考的题目随时决定,阅读参考书的时候,要顾到自己所参考的题目,勿使题目抛荒,还要把那部书的序文、目录留心一下,记个大略情形,预备将来的翻检便利。”

夏老指出,阅读趣味修养的书,种数不必多,选择要精。书拿到手后,只管读,读到厌倦为止。一般来说,要读好这类书,也该尽量地利用参考书,即读一本书时,应该翻翻与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资料(如传记、年谱、评语、争鸣)。

讲完了三种书的阅读方法之后,夏老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行了综合与升华:“现在让我再进一步来说,凡是书,都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照普通的情形看来,一部书可以含有两种性质,书本身有着内容,内容上自有系统可寻,性质属于一般科学;书是用语言文字写着的,从形式上去推究,就属于语言文字了。”“把任何的书,从语言文字上着眼去学习研究,这种阅读,可以说是属于国语科的工作。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度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夏老明确指出:“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接着,夏老以茅盾的《子夜》、徐志摩的诗集为例,讲了具体应该如何精读。即将完篇时,夏老鼓励中学生不要对精读有畏难情绪,他说:“假定一部书有五百页,每一页有一千个字,如果第一页你能看得懂,那么我敢保证,你是能把全书看懂的。因为全书所有的语言文字上的法则在第一页一千字里面大概都已出现。”

三、学习国文的着眼点

这节分“上”“下”两部分。

在“上”半部,夏老讲了“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的大纲。夏老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主张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夏老指出,一篇篇文章的内容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形式有相同之处:“就整篇的文字说,有所谓章法、段落、结构等等的法则;就每一句说,有所谓句子的构成及彼此结合的方式,就每句中所用的词儿说,也有各种的方法和习惯。此外因了文字的体裁,各有一定共通的样式,例如,书信有书信的样式,章程有章程的样式,记事文有记事文的样式,论说文有论说文的样式。这种都是形式上的情形,和文字的内容差不多无关。我以为在国文科里所应该学习的就是这些方面。”

夏老在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之后,反复强调“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过他并没有失之偏颇。而是非常客观的,他说:“可是据我所知道的情形看来,似乎从小学出来的人都未能把这些法则完全取得。这是不足怪的,文字语言具有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要想离开内容去注意它的形式,多少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内容更不同,总算是依照了儿童生活情形编造的,内容的吸引力更大,更容易叫读的人忽略形式方面。”

夏老敏锐地发现:许多中学毕业生,文字竟然写不通,而“文字的所以不通,并不是缺乏内容,十之八九毛病在文字的形式上。这显然是一向不曾在文字的形式上留意的缘故”。

“上”半部,夏老讲的是“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的大纲,即“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

“下”半部,夏老讲的是“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的具体方法。在这部分,夏老首先指出:“我是主张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的,我所讲的方法也是关于文字形式方面的事情。”接着,夏老分“关于词儿的”“关于句子的”“关于表现方法的”三层进行了讲述。

就词儿而言,夏老指出:“第一是关于词儿的辨别要清楚。……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可是拼合成功的词儿数目却很多。……每一个词儿的意义似乎可用辞典来查考,但你必须留意,辞典对于词儿的解释,是用比较意思相像的同义语来凑数的……这并不是辞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一个词儿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辞典当然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把大意用别的同义语来表示罢了。词儿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词儿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领略,辞典是无法帮忙的。……对于词儿,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懂得它的情味。……关于词儿,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就是词儿在句子中的用法,这普通叫词性,是文法上的项目。”

就句子而言,夏老指出:“第一所当着眼的是句子的样式。……据我推测,句子的种类是很有限的,确数不敢说,至多不会超过一百种的式样。……读文字,听谈话,能够留心句式,找出若干有限的格式来,不但在理解上可以省却气力,而且在发表上也可以得到许多便利。……读文字的时候对于每一句句子不但要单独地认识它,还要和上下文联络了认识它,自己写作文字的时候,对于每一句句子不但要单独地看来通得过,还要合着上下文看来通得过。”

就表现手法而言,夏老指出:“文字语言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我们心里有一种意思或是感情,用文字写出来或口里讲出来,这就是表现。表现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同是一种意思或感情,可有许多表现的方式;同是一句话,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意思只是一个,表现的方法却不止一个,在许多方法之中,究竟用哪一种好,这是要看情形怎样,无法预定的。读文字的时候最好能随时顾到,看作者所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法,用得有没有效果?自己写作文字,对于自己所想表现的意思,也须尽量考虑,选择最适当的表现法。文字语言的一切技巧,可以说就是表现的技巧。写一件事情、一种东西或是一种感情,用什么文体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得简单或是写得详细,诸如此类,都是表现技巧上的问题。所以值得大大地注意。”

在这节即将结束时,夏老主张中学生应该在读上下功夫,他说道:“从前的读书人,学习文字唯一的方法就是读。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对于文字往往只用眼睛看,用口来读的人已不多了。其实读是很有效的方法,方才所举的关于词儿、句子、表现法等类的事项,大半是可在读的时候发现领略的。……读的篇数不必多,材料要精,读的程度要到能背诵。读得熟了,才能发现本篇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文字做种种的比较。因为文字读得会背诵以后,可离开书本,随时记起,就随时会有所发现,学习研究的机会也就愈多了。不但别人写的文字要读,自己写文字的时候也要读,从来名家都用过就草稿自读自改的苦功。”

四、关于国文的学习

在这节开篇,夏老谦虚地说:“我虽曾在好几个中学校任过好几年国文科教员,对于这任务,却不敢自信能胜任愉快。”接着,分“中学生应具的国文能力”“关于阅读”“关于写作”三个小节内容对于“关于国文的学习”一节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讲述。

夏老眼中的一个理想的中学(毕业)生是这样的:“他能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不至于十分理解错,发表错。他是一个中国人,能知道中国文化及思想的大概。知道中国的普通成语与辞类,遇不知道时,能利用工具书自己查检。他也许不能用古文来写作,却能看得懂普通的旧典籍,他不必一定会作诗,作赋,作词,作小说,作剧本,却能知道什么是诗,是赋,是词,是小说,是剧本,加以鉴赏。他虽不能博览古昔典籍,却能知道普通典籍的名称、构造、性质、作者及内容大略。他又是一个世界上的人,一个二十世纪的人,他也许不能直读外国原书,博通他国情形,但因平日的留意,能知道全世界普通的古今事项,……中学毕业生是知识界的中等分子,常识应该够得上水平线。具备了这水平线的程度,然后升学的可以进窥各项专门学问,不至于到大学里还要听名词、动词的文法,读一篇一篇的选文。不升学的可以应付实际生活,自己补修起来也才有门径。”

在描画理想的中学毕业生的基础上,夏老依据民国十八年八月教育部颁行的《中学课程暂行标准》对初高中毕业生的国文程度进行了宏观描述。

(甲)高中国文科毕业最低限度:

1.曾精读名著六种而能了解与欣赏。

2.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而能大致了解欣赏。

3.能于中国学术思想、文学流变、文字构造、文法及修辞等有简括的常识。

4.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及平易的文言文作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字。

5.能自由运用最低限度的工具书。

6.略能检用古文书籍。

(乙)初中国文科毕业最低限度:

1.曾精读选文,能透彻了解并熟习至少一百篇。

2.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 ,并记忆其主要部分。

3.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图书馆及工具书籍的使用,自由参考阅读。

4.能欣赏浅近的文学作品。

5.能以语体文作充畅的文字,无文法上的错误。

6.能阅览平易的文言文书籍。

夏老指出,教育部对中学生国文科毕业最低限度的规定与他的期许不谋而合,所不同者是,教育部的规定将中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而他则泛指中学生。于是,他将其作为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合格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水平线。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学习并学好阅读与写作。在讲述阅读之前,夏老对阅读与写作从概念上进行了简单区分:“依文字的本质来说,国文的学习途径,普通是阅读与写作二种。阅读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的事,写作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事。”

开始讲“阅读什么”时,夏老先列举了胡适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等著名书目,将前人的零碎意见一笔带过。接着,夏老指出:“因为‘国文’与‘国学’不同”,所以他在讲述时并不会以上述意见为依据。

夏老明确指出:“就眼前的实况说,中学国文尚无标准读本,中学国文课程中的读物,大部分是选文。别于课外由教师酌定若干整册的书籍作为补充。……中学国文课中既以选文为重要成分,占着时间的大部分,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对于其(选文)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做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展其知识。”

夏老以教师讲授陶潜的《桃花源记》选文来具体阐述了阅读学习的问题。就这篇来说,夏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学习:

(1)求了解文中未熟知的字与辞。

(2)求了解全文的意趣与各节各句的意义。

(3)文句之中如有不能用旧有的文法知识说明者,须求得其解释。

(4)依据了此文玩索记叙文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

(7)借此领略所谓乌托邦思想。

(8)追求作者思想的时代的背景。

而后作者对选文的学习法进行了简单小结:“如此以某篇文字为中心,就有关系的各方面扩张了学去,有不能解决的事项,则翻书查字典或请求教师指导,那么读过一篇文字,不但收得其本身的效果,还可连带了习得种种的知识。较之胡乱读过就算者真有天渊之差了。知识不是孤立可以求得的,必须有所凭借,就某一点分头扩张、追讨,愈追讨关联愈多,范围也愈广。好比雪球,愈滚愈会加大起来。”

接着作者讲述了整册书的阅读问题。整册的书很多,都读并不现实,那么应该读哪些、如何确定阅读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夏老指出,中学生的读书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

(1)因选文而旁及的。如因读《桃花源记》而去读《陶集》,读《无何有乡见闻记》(威廉·马列斯著);因读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而去读《论语》《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2)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如“四书”“四史”“五经”,周秦诸子,著名的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作。

(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基督教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神话,各国近代代表的文艺名作。

夏老语重心长地说道:上面提到的这些书,中学生无法尽数阅读,“但无论如何要当作课外读物尽量加以涉猎,有的竟须全阅或精读。”那么,阅读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夏老讲道:“无论全读或略读,一书到手,最好先读序,次看目录,了解该书的组织,知道有若干篇,若干卷,若干分目,然后再去翻阅全书,明白其大概的体式,择要读去。”

同时,夏老还对错误的阅读习惯与方法进行了鞭挞,他指出:“近来有一种坏风气,大家读书不喜欢努力于基本的学修,而好做空泛功夫。”接着他精辟地论述了阅读的范围与阅读先后次序问题:“这种空泛的读书法,觉得大有纠正的必要。例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是好书,但在未读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原书的人去读,实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知道了《春秋》《左传》《论语》等原书的大概轮廓,然后去读《哲学史》中的关于孔子的一部分,读过几篇《庄子》,然后再去翻阅《哲学史》中关于庄子的一部分,才会有意义,才会有真利益。先得了孔子、庄子思想的基本的概念,再去讨求关于孔子、庄子思想的评释,才是顺路。用譬喻说,《论语》《春秋》《诗经》《礼记》是一堆有孔的小钱,《哲学史》的孔子一节是把这些小钱贯串起来的钱索子,《庄子》中《逍遥游》《大宗师》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钱,《哲学史》中庄子一节是钱索子。没有钱索子,不能把一个一个的零乱的小钱加以贯串整理,固然不愉快,但只有了一根钱索子,而没有许多可贯串的小钱,究竟也觉无谓。我敢奉劝大家,先读些中国关于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些《诗经》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辩》,万一必不得已,也应一壁读哲学史、文学史,一壁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钱索子原是用以串零零碎碎的小钱的,如果你有了钱索子而没有可串的许多小钱,那么你该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寻许多小钱来串才是。”

由此可见,夏老特别强调读“原书”,将原书比喻为“零零碎碎的小钱”,认为应该先读原书有了零零碎碎的小钱,再读与原书相关的泛泛而谈的《哲学史》《文学史》著作才会有收获。因为后者是钱索子,那些零零碎碎的小钱需要用钱索子来串起来,达到“贯串整理”的目的。那么,究竟是应该先读原书再读《哲学史》《文学史》,还是应该先读《哲学史》《文学史》再读原书呢?平心而论,这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在笔者看来,重要的不是先读哪个后渎哪个,而是都应该读。

讲完了阅读的范围与先后次序问题后,夏老详尽地论述了阅读的具体方法:“第一是理解。理解又可分两方面来说。(1)关于辞句的;(2)关于全文的。关于辞句的理解,不外乎从辞义的解释入手,次之是文法知识的运用。辞义的解释如不正确,不但读不通眼前的文字,结果还会于写作时露出毛病。……文字的理解,最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否则逐句虽已理解,对于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包括的。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

接着,夏老举了《战国策》《庄子·外物篇》《红楼梦》第五回等语段文字来说明自己的上述观点。而后,夏老总结道:“对于一篇文字,用了这样概括的方法,逐步读去,必能求得各节、各段的要旨,及全文的真意所在,把长长的文字归纳于简单的一个概念之中,记忆既易,装在脑子里也可免了乱杂。用譬喻来说,长长的文字,好比一大碗有颜色的水,我们想收得其中的颜色,最好能使之凝结成一小小的颜色块,弃去清水,把小小的颜色块带在身边走。”

夏老指出,阅读的具体方法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他说道:“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据我的经验,鉴赏的第一条件,是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一壁读,一壁自问:‘如果叫我来说,将怎样?’对于文字全体的布局,这样问;对于各句或句与句的关系,这样问;对于每句的字,也这样问。经这样一问,可生出三种不同的答案来:(甲)与我的说法相合或差不多,我也能说。觉得并没有什么。(乙)我心中早有此意见或感想,可是说不出来,现在却由作者替我代为说出了。觉到一种快悦。(丙)说法和我全不同,觉得格格不相入。三种之中属于(甲)的,是平常的文字(在读者看来);属于(乙)的,是好文字。属于(丙)的怎样?是否一定是不好的文字?不然。……诸君遇到属于(丙)类的文字时,如果这文字是平常的作品,能确认出错误的处所来,那么直斥之为坏的不好的文字,原无不可。倘然那文字是有定评的名作,那就应该虚心反省,把自己未能同意的事,暂认为能力尚未到此境地,益自奋励。”

夏老指出,鉴赏的条件第一是将我代入鉴赏对象之中,第二是冷静。鉴赏有时称“玩赏”,“这‘玩’字大有意味”。反复地玩味好文字才可以知道其妙出所在。夏老说道:“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二遍以上。最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了。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不可再囫囵吞咽,要仔细咀嚼。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把前人鉴赏的结果拿来做参考,足以发达鉴赏力。……但须注意,前人的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是前人鉴赏的结果。用以帮助自己的鉴赏能力则可,自己须由此出发,更用了自己的眼识去鉴赏,切不可为所拘执。前人的鉴赏法有好的也有坏的。特别是文评,从来以八股的眼光来评文的甚多,什么‘起承转合’,什么‘来龙去脉’,诸如此类,从今日看去实属可哂,用不着再去蹈袭了。”

在指出前人关于作文的金玉良言实际上都大同小异之后,夏老将“关于写作”分解为“写作些什么”和“怎样写作”两个问题来讲述。

“写作些什么”的要点:

“真的,文章原是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东西,要有思想感情,才能写得出来,那秀才肚子里根本空空的没有货色,却要硬作文章,当然比女人生产要苦了。”“作诗不必限字数,讲对仗,也不必一定用韵,长短自由,题目随意。”“文章的内容是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不是单独的,是由若干思想或感情复合而成的东西。”“文章普通有两种体式,一是实用的,一是趣味的。实用的文章为处置日常的实际生活而说,通常只把意思(思想感情)老实简单地记出,就可以了。……至于趣味的文章,是并无生活上的必要的,至少可以说是与个人眼前的生活关系不大,如果懒惰些,不作也没有什么不可。”“原来人有爱美心与发表欲,迫于实用的时候,固然不得已地要利用文字来写出表意,即明知其对于实用无关,也想把其五官所接触的,心所感触的写出来示人,不能自已。这种欲望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应该加以重视。学校中的作文课,就是为使青年满足这欲望,发达这欲望而设的。”“实用的文章内容是有一定的,借书只是借书,约会只是约会,只要把意思直接、简单地写出,无文法上的错误,不写别字,合乎一定的格式就够了,似乎无须多说。”“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思想感情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于胚种的完成。如果是记事文,应把那要记的事物从各方面详加观察。如果是叙事文,应把那要叙的事件的经过逐一考查。如果是议论文,应寻出确切的理由,再从各方面引了例证,加以证明,使所立的断案坚牢不倒。归结一句话,对于题目,客观地须有确实丰富的知识(记叙文),主观地须有自己的见解与感触(议论文、感想文)。把这些知识或见解与感触打成一片,结为一团,这就是‘写作些什么’问题中的‘什么’了。”“写作是一种郁积的发泄,犹之爆竹的遇火爆发。教师所命的题目,只是一条药线,如果诸君是平日储备着火药的,遇到火就会爆发起来,感到一种郁积发泄的愉快,若自己平日不随处留意,临时又懒去搜集,火药一无所有,那么,遇到题目,只能就题目随便勉强敷衍几句,犹之不会爆发的空爆竹,虽用火点着了药线,只是‘刺’地一声,把药线烧毕就完了。‘写作些什么’的‘什么’,无论自由写作或命题写作,只靠临时搜集,是不够的。最好是预先多方注意,从读过的书里,从见到的世相里,从自己的体验里,从朋友的谈话里,广事吸收。或把它零零碎碎地记入笔记册中,以免遗忘,或把它分了类各各装入头脑里,以便触类记及。”

“怎样写作”的要点:

“关于写作的方法,我在这里不想对诸君多说别的,只想举出很简单的两个标准:(1)曰明了,(2)曰适当。写作文章目的,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给他人。如果他人不易从我的文章上看取我的真意所在,或看取了而要误解,那就是我的失败。要想使人易解,故宜明了;为防人误解,故宜适当。”“明了宜从两方面求之:(1)文句形式上的明了,(2)内容意义上的明了。文句形式上的明了,就是寻常的所谓‘通’。欲求文句形式上的明了,第一须注意的是句的构造和句与句间的接合呼应。”“我敢奉劝诸君,从初年级就把简单的文法(或语法)学习一过。对于辞性的识别及句的构造法,具备一种概略的知识。万一教师在正课中不授文法,也得在课外自己学习。”“句的构造与句与句间的接合呼应,如果不明了了,就要不通。”“内容意义的不明了,由于文辞有歧义与用辞不确切。前者可由文法知识来救济,至于后者,则须别从各方面留心。用辞确切,是一件至难之事。自来各文家都曾于此煞费苦心。诸君如要想用辞确切,积极的方法是多认识辞,对于各辞具有敏感,在许多类似的辞中,能辨知何者范围较大,何者较小,何者最狭,何者程度最强,何者较弱,何者最弱。消极的方法,是不在文中使用自己尚未十分明知其意义的辞。想使用某一辞的时候,如自觉有可疑之处,先检查字典,到彻底明白然后用入。否则含混用去,必有露出破绽来的时候的。”“我们写作文字,当然先有读者存在的预想的,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 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得着厌倦。文字既应以读者为对象,首先须顾虑的是:(1)读者的性质,(2)作者与读者的关系,(3)写作这文的动机等等。”“文字的好与坏,第一步虽当注意于造句用辞,求其明了;第二步还须进而求全体的适当。对人适当,对时适当,对地适当,对目的是当。一不适当,就有毛病。关于此,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有‘六W说',所谓六W者:(1)为什么作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归结起来说,就是:‘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讲什么话。’”“诸君作文时,最好就了这六项逐一自己审究。所谓适当的文字,就只是合乎这六项答案的文字而已。”“真的文字学习,须从为人着手。‘文如其人’,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冷刻的文字,不是浮热的性质的人所能模效的,要作细密的文字,先须具备细密的性格。不去从培养本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着想,一味想从文字上去学习文字,这是一般青年的误解。我愿诸君于学得了文字的法则以后,暂且抛了文字,多去读书,多去体验,努力于自己的修养,勿仅仅拘执了文字,在文字上用浅薄的功夫。”

五、先使白话文成话

要点:

“白话文最大的缺点就是语汇的贫乏。古文有古文的语汇,方言有方言的语汇,白话文既非古文,又不是方言,只是一种蓝青官话(方言地区的人说的普通话,夹杂着方音,旧时称为蓝青官话。蓝青,比喻不纯粹。)。从来古文中所用的辞类大半被删去了,各地方言中特有的辞类也完全被淘汰了,结果,所留存的只是彼此通用的若干辞类。于是写小说时一不小心,农妇也高喊‘革命’,婢女也满嘴‘恋爱’了。编成戏曲的说白可以使台下人听了莫名其妙。”“要改进白话文,要使白话文与大众发生交涉,第一步先要使它成话。现在的白话文,简直太不成话了,用词应尽量采取大众所使用的话语,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吸收方言。凡是大众使用着的话语,不论是方言或是新造语,都自有它的特别情味,往往不能用别的近似语来代替。”“现在的白话文,作者与读书间等于一对方言不通的情侣,彼此用了蓝青官话来做喁喁的情话,多隔膜,多难耐啊!”

六、双字词语的构成方式

要点:

“现今的言语文章之中,凡是古人用一字来表达的词语,大都改成双字,如‘朋’与‘友’在古代是单独使用的,今则做‘朋友’或‘友人’了。”“双字词语可以说是造句的基本材料,于词汇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在语文学上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所想讲的只是其结构的式样。”“甲 本来双字的 有些词语,本来就是双字,不能分析解剖的,其中有下列五种:(1)外来语(2)方言(3)连绵字(4)拟音(5)感叹。”“乙 附加一字于本字而成的 双字词语除了上面本来双字的以外,以合成的居多。合成的双字词语之中,有附加一字于本字而成的,附加的方式有下列六种:(6)接头(7)接尾(8)附量(9)带数——计数与序数(10)限义(11)副状。”“以名词为形容词的,解释最为复杂。……以动词为形容词的,也可因了用法解释不同。”“丙 上下二字等列的 合成的双字词语之中,又有上下二字等列,不相从属的。其方式有下面四种:(13)复叠(14)类同(15)反对(16)并列。”“丁 由句或兼词而成的 合成的双字词语中,有一种是句子,还有一种无主语的句,文法上叫做兼词。其方式有下面两种:(17)整句(18)兼词。”“戊 由分析或割截而成的 双字词语除了上面本来双字与合成双字的以外,尚有矫揉造作而成者,有分析与缩截二种。分析是把一字分成双字,缩截是把多字缩约为双字。其方式有下面三种:(19)析音(20)析形(21)缩截。”“以上把双字词语列成五大类,二十一项,有的每项更分为若干式。双字词语的构成方式由此可得到一个大概,但只是个大概而已。若再细加考察,必可更有新的发现。”

七、所谓文气

要点:

“从来文章家关于文气也有种种说法,可是都说得并不具体。”“我想把文气的‘气’解释做俗语所谓‘一口气’‘两口气’的‘气’。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文章由一个个的文字积累而成,每个文字在念诵时所占的时间,因情形不同而并不一致相同。”“念诵是一个进行的动作,文章一句一句念下去,自然就发生流动,像流水一样。所以可说文气是篇篇文章都有的,所差者只是强弱。……我们所能承认的只是文气确有强弱之分罢了。……前面以诗词为例,说念诵起来快的文气较强,念诵起来慢的文气较弱,以下试就普通文章来做更进一步的考察,看所谓文气旺盛的文章,形式上、构造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一)以一词句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止。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强。”(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贾谊《过秦论》)“(二)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我们叙述一件事情或说述一件事物,可以统括地说,也可以分别列举地说。……后者文气比前者强,因为虽然有好几句,念起来须保持前后的联络,无法中断。凡是列举说述的言语,大概各部分调子相同的。”“调子相同的词句虽能使文气加强,但也须运用得适可而止,于必要时善为变化。”“同调子的词句便于快速诵念下去,固是一个原则,小施变化,使同中有异,反足以助长波澜,叫文气更能生动。句调平板的文章,念诵起来等于宣卷,反足减损义气。唐宋以来的古文家看不起六朝的骈文,就因为骈文句法平板,变化不多。”“(三)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联,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接续词的功用在使两词连成一词,两句连成一句,甲乙两句话,本来可以先说甲句再说乙句,中间留出停顿的时间,如果用接续词连了起来,就成了一句话,非做一口气说完不可了,说来就自然要快速些。又,接续词有彼此互相呼应的,如‘虽——然而’,‘与其——毋宁’等上下相呼应,上面念到‘虽’‘然而’就会跟着上口来,念到‘与其’,‘毋宁’也就立刻在嘴边了。接续词不但自相呼应,还可和别的词相呼应。如‘况’常和疑问词‘哉’‘乎’等相呼应,‘虽’也可和‘亦’‘犹’等字相呼应,牵用其一,就连及其伴侣。因了接续词的关系,可以叫念诵的时间短缩,这是很明显的。”“接续词有仅接词或句的”“又有接上下二段的”“仅接合词句的接续词,助长文气的力量尚小,至于把两段文句接合的接续词,助长文气的力量就甚大。”“总而言之,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念诵起来须急忙追赶,不能中途停滞的就是所谓气势旺盛的文章。一般文章家评文章,有所谓‘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等类的话,可以说都是说明这境况的。”

八、意念的表出

要点:

“文章的内容不外乎作者的意念。意念可以从外界的事物收得,如观察某一件东西,经验某一件事情,可以收得许多意念,把这许多意念写出来,就成记叙式的文章。意念又可从内部发生,如眼前并无某一件东西或事情,作者可以对某一件东西或事情发生个人的感想或意见,这感想或意见就是意念,写出来或成感想式、议论式的文章。”“意念是无形的东西。文字是它的符号,一个意念可有许多符号。”“一个意念符号可虽时代演进增加。”“一个意念,符号可以多至不遑枚举。……任何一个意念,只要从多方面去考察,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往往是辞书上所不载的。”“一个意念有许多符号,我们在写作或说话中,应该怎样去使用这些符号呢?符号好比俳优的服装,要表出一个意念到语言或文章上,好比送一个俳优出舞台去给观众看,这俳优该怎样装束,怎样打扮,是戏剧家所苦心考虑的。文章家也该用和这同样的苦心去驱遣符号。”“第一,符号既是意念的服装,服装要收藏得多,才能供给需要,如只有一身,就枯窘可怜了。从前有句老话叫‘学文须先识字’,字原是符号,但一格格的方块字是意义不完足的;我们不妨把‘字’改作‘词儿’或‘用语’,对于某一个意念,知道的‘词儿’或‘用语’越多,运用起来越便当。”“第二,须依照情境,把符号严密选择。‘词儿’‘用语’既认识得多了,选择的功夫更不可忽。选择的标准,积极的只有一个,就是求适合情境。这情境一语包含甚广,说者作者自己的心境,对听者或读者的关系,以及谈话或文章的上下部分等等,都可以包括在情境一语里面。同是一个意念,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该有不同的说法。”“一串意念相同的符号,普通叫做同义语,其实符号与符号决不会全然同义的,只是一部分的意义互相共通罢了。”“还有,言语这东西是会因了时代而变迁生长的。一个符号,本身意味往往会今昔不同。……诸如此类的变化,只好随时随地去体会,用锐敏的感觉力去辨别,寻常的字典上是翻查不出的。”“选择符号的积极的标准是求适合情境。此外还有一个消极的标准,就是求意念明确。选择符号从积极的标准说来,固然要叫它适合情境,如果找不到适合情境的符号,就是创造新符号也不妨。可是消极的方面也须顾到。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意念,最要紧的是照意念明确表出,不致发生误解。”“不明确的原因大半由于歧义。一个符号可做这样解,又可做那样解,于是就不明确了。这种毛病是容易犯的,甚至文章家也难免。”“意念的表出还可再把观点扩大,从整串的说话或文句着眼。一串说话或文句,常有可用一二字包括的。”“意念的表出方式和符号的运用,还可更进一步扩大范围,从篇章方面来考察。意念可大可小,可以用一个词儿来做符号,可以用一串文句来做符号,也可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来做符号。有许多文章,全篇可以用一个意念来简单地概括。”

九、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

要点:

“就古今抒情诗文检查起来,最多见的是发抒感慨的文章。”“感慨的情绪成立于今昔的对比,‘今不如昔’是一个条件。”“感慨的情绪往往是退婴的、消极的,对于今不如昔的事实如果有谋恢复求改进的积极的意志,感慨就不会发生。”“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大至兴亡之感,小至时序之感,都一样。”“感慨之中有一种,是由把人和大自然相对比而发生的。人和自然的对比,会感到自己渺小,也会觉得无可奈何,抑灭积极的意志,自然发出感慨来。”“就感慨的本质说,完全是退婴的、消极的、无意志的东西。”“文章发抒感慨,不消说有种种技巧,种种方式。我觉得归纳起来只有一个法则,就是把时间郑重点出。”“时间观念与感慨之情有密切的关系。凡是感慨文章,记述事物的变迁,都把时间郑重点出。”“一切空间的举动,就是有时间关系的。用时间可以说明一切的事物变动。……我只认点明时间为发抒感慨的方式。”

十、议论文

要点梳理:

议论文的意义

“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说明文关于剖释事理的部分,和议论文很有容易混淆的地方。”“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三点区别:第一是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第二是性质不同。说明文大概用单语为题。议论文则用一个命题为题。……一般议论文的题目,虽也有只用单语的,……但不过是形式的省略,若从文章的内容去考察,便知仍是一命题。……议论文的题目原是文章的根本主张的概括的缩写,所以表面虽是单语,内容依然是命题。第三是态度不同。说明文比较地偏于客观的,所以虽有时因各人的见解不同,不能人人一致,也有敌论者,但作者并不预计的。议论文却恰好相反,实际上虽未必就有人反对,作者心目中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议论文虽和说明文不同,但议论文中用说明文的地方很多。因为没有说明作基础,判断很不容易下。”

(议论文的)命题

“断定用言语或文字表示出来称为命题。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提出的命题所给的证明——有必要的时候,还加上相当的说明——所以命题是议论文的根本。命题是一个完全的句子,但在完全的句子中只有表明语句(indicative)才是命题,其他的疑问语句(interrogative)、命令语句(imperative)、愿望语句(optative)、惊叹语句(exclamatory)都不是命题。”“命题从性质上说,有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两种。”“论题本应是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完全的表明语句,但题目除表示论文的主旨外,有时还含有刺激读者的作用。”“作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认定自己所要提出的命题。命题确定了,然后加以证明。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论点,不要变更,使议论出了本命题范围以外。”

(议论文的)证明

“命题既经认定,就应当加以证明,证明可分两种。”“(一)直接证明 即是对于一种主张,找出积极的理由来证明。”“(二)间接证明 就是所谓反证,对于一种主张,先证明对方的谬误,使自己所说的牢固。”“大概,发表自己的主张,不能不有直接的证明;反驳他人的议论,间接证明最有用。”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

“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是论证的基本方法。”“(一)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是演绎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用含义比较广阔的命题做基础来论证含义较狭的命题,这是演绎法。演绎法最基本的形式,通常称为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结论)。”“大前提、小前提和断案/结论不但排列的顺序可以变更,常常还有省略。”“只要意义能够明白,在文章上排列变更,要素省略都无妨。为了文章辞调的关系将命题的形式改换也是必要。但若要检查议论的正否,却须依式排列。”“演绎法的议论,全以两前提做基础,所以如前提中有一不稳固,全论就不免谬误。”“世间原难有绝对的真理,所以就是论式各段都无误,也不是就没有辩驳的余地。不过各段的无误,是立论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条件,议论的资格都没有了。”“演绎法的两个前提,原是立论的根据,假若对于一前提不易承认,还须别的三段论法,把这前提来证明。”“(二)归纳法(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归纳法和演绎法恰好相反,是集合部分而论证全体的论法。”“归纳法中有两个应当遵守的条件:1.部分事件的集合须普遍而且没有反例;2.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这两个条件如果能满足一个,大概可以认为没有错误。”“最有力的归纳法,是第一、第二两个条件都能满足的;因为事例既普遍而无相反的例可举,原因结果的关系又极明了,自然不易动摇了。所应注意的,有无反例可举,和人的经验有关系;就现在所经验的范围虽无反例,范围一旦扩大,也许就遇见了反例;所以归纳法所得的断案/结论常是盖然的。但原因结果的关系,既已明确,就有反例可举也不能斥为谬论;这只是原因还没完全举出,或反例另有原因的缘故。”“(三)类推法(通过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出其他的相似性,从而预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类似的可能性的方法。)根据已知的事例而推断相类的事例的方法,这是类推法。”“类推法应用时须遵守下列的两条件:1.所举的类似点,须是事物的固有性,而不是偶有性;2.被推的事物须不含有与断案/结论矛盾的性质。”

(议论文论证)证据的性质分类

“(一)因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因果论又名盖然论,是根据了‘同样的原因必生出同样的结果’的假定,以原因证明结果。”“因果论所以又名盖然论,就是因为这种议论并不是确切可靠。对于同一事件,往往可做正相反对的因果论。”“但因果论虽不是充足的可靠的议论,却是必要的很有价值的。所以无论何种议论,至少非有一个因果论的证据不可。否则,即使别的证据很多,也不可靠。”“(二)例证论 将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引来做议论的证据,叫做例证论。”“例证论以部分来推全体,或以甲部分来推乙部分。前一种是归纳法的,归纳的法则应该严重遵守;后一种是类推法的,类推的规则切不可犯。”“运用例证法,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条件:1.人事和物理的不同;2.‘假定’不能做例证。”“例证须是事实,‘假定’做不来例证。”“(三)譬喻论 譬喻论和例证论相似,不过例证论是引用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做证据,譬喻论是引用和结论相似的事例做证据。”“譬喻论中所最要紧的,就是两方面的类似的关系。譬喻要得当,就是两方面中,各自所存有的关系要有适当的关连。”“检查譬喻论的方法除将它分解以外,还有一种,就是审察两面的关系类似不类似。”“(四)符号论 符号论和因果论相反,因果论是从原因推证结果;符号论是从结果推证原因。”“符号论是以实际的形迹(符号)来证明所论的真确的。”“因为同一事实,可以由种种的原因发生,所以符号论虽是由结果而推论原因的议论,也是不完全可靠。“符号论中最可靠的,是那结果只有一种原因可以生出来的时候。”“就大概说:自然界的现象,符号论大体可靠,一涉到人事,关系非常复杂,用符号论,大须注意。”

(议论文论证证据分类中)各种议论的联络

“所应注意的,就是因果论和符号论并不全然可靠,至于例证论和譬喻论更只能做补充用,力量很微弱。”

议论文的顺序

“(一)命题的位置 议论文原是对于命题的证明,命题当然是议论文的根本。”“在最普通的文章,应该先提出命题,使读者开首就了解全篇主旨所在。”“先列命题,能使文章明晰,却是有时也不应当先将命题列出:第一,命题容易引起反对的时候。第二,命题太平凡的时候。”“(二)证明的顺序 通常因果论应当列在前面,符号论列在最后。因果论若列在最后,就使已经证明的事情和当面的问题无涉。若四种论证都全备的时候,就是(1)因果论、(2)譬喻论、(3)例证论、(4)符号论;这是最普通的。”“先列因果论,使读者预想有像结论的事实。次列譬喻论和例证论,使读者预想着在别时别地所有的事实,或者在此也要起来。到了最后的符号论,使读者觉得所预期要起来的事实,果真起来,就能深切地信从了。”

作驳论的注意

“(一)寻求敌论的立脚点 要反驳敌论,自然以从要害驳击为最有效,所以寻求敌论的立脚点是第一步工夫。对于敌论应当找出它的主旨,就是根本的命题。其次,要寻出它证明的根据和法式——演绎或归纳或类比。”“反驳的方法 对于敌论所用的证论的法式,既已明了,只须检查它违犯哪一种条件。但只是将证论推翻,不一定就能打倒敌论的根本命题,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这命题的驳击。”“命题由性质上分,有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两种;若由分量上分,又有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两种。”“从质和量上分,命题有四种:(1)全称肯定命题,(2)全称否定命题,(3)特称肯定命题,(4)特称否定命题。”“将质或量不同,而所含的概念相同的命题对证,称为对当。对当有各种形式,须于论理学(逻辑学)中求之。”“议论的命题应当是全称,若为特称立论本已非常无力;所以驳击敌论的全称命题,只须从它的矛盾对当的特称命题下手;因为证明特称命题实较证明全称命题容易。”“(三)应注意的条件 作驳论应注意的重要条件有下列的三个:第一,勿助长敌论的声势。第二,勿曲解敌论。第三,驳论的位置。最有力的驳论,最好放在中部;后半篇可用强有力的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张,使读者忘了所读的是驳论,而信从自己的主张。”

“文章真要动人,非有好人格、好学问做根据不可。仅从方法上着想总是末技。因为所可讲得出的不过是文章的规矩,而不是文章的技巧。”

十一、小品文

要点:
“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一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传记、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的名称并不始于明清。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小品一词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现在的所谓小品文,实即Sketch的译语。大概都是以片段的文字,表现感想或实生活的一部分的。”“小品文虽然也有独立制作的,其实多散见于长文中。”“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一)可为作长文的准备。(二)能多作。(三)能养成观察力。(四)能使文字简洁。(五)能养成作文的兴味。小品文练习的机会很多,如日记、书札。”“最好的日记是于记述事实之中,可以表现心情的作法。”“要作好书札,非加入实生活的背景不可;若不将实生活作背景,文字就不能动人。”“只要能表现实生活,就可以使读者引起情趣;若徒把古人或今人的美辞丽句来套袭,就要成呆板讨厌的文字了。”“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印象的/暗示的/中心/机智”“作小品文,必须注目于事物的细处,就极微细极琐碎的部分发现材料。”“描写是照了事象把它来从笔端现出的意思,和绘画所用的意义相同。”“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这叫做印象的。”“所谓部分的描写,并非一定主张绝对地描写一部分,目的是要从部分使人仿佛全体。”“用了部分去暗示全体,才会有余情。”“所谓中心,就是统一的意思。小品文字数不多,如果再散漫无统一,必致减少效用,没有可以逼人的能力。”“小品文如奇兵,平板的笔法,断难制胜,非有机智不可。”“只要是特色,虽很小很微,也足暗示某事物的全体。”“在小品文中,要有用一句使全体振起的能力才好。”

十二、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要点:

即“六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北教社编夏丏尊先生著《文章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