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姐复盘Day16―得到《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美国华尔街著名的投资家。他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堪称美国证券界的巨星。林奇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先后出版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等畅销书。股神巴菲特非常欣赏林奇,曾公开推荐过他的书。

关于本书

《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3年,当年在美国是第一畅销书,后来多次再版。书中记录了林奇的投资经历和取得的业绩,也总结了他股票投资的25条黄金法则。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总结归纳了林奇投资策略的三个观点:第一,想要多赚钱就最好投资股票,而且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第二,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和调查研究的有机结合,不能偏离任何一方;第三,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除了那些通用的方法,还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选股策略。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投资经典著作,《战胜华尔街》。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1万字,我会用31分钟的时间来为你介绍美国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的投资秘籍。

彼得·林奇是美国华尔街著名的投资家。他15岁就开始炒股赚学费。在1977年到1990年的13年时间里,他担任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一共投资了15000多支股票,资金规模从最开始的0.18亿美元,涨到最后的140亿美元,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这13年里,他每年都实现了盈利,而且每年的投资业绩都跑赢了大盘。凭借这样的投资业绩,彼得·林奇获得了美国《时代》杂志 “全球最佳基金经理”和美国基金评级公司“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等荣誉,堪称美国证券界的巨星。

跟股神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者。所谓价值投资,就是主张股票投资实际上是对一个公司投资,买股票买的实际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重点要关注的不是股价的起伏,而是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所以,要找到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好公司,然后坚持长期投资。林奇在自己的书里会时不时提到巴菲特,巴菲特也非常欣赏林奇,曾经公开推荐过林奇的书。

彼得·林奇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先后出版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等系列畅销书。这期音频要说的《战胜华尔街》,最早出版于1993年,当年在美国是第一畅销书,后来多次再版。林奇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不再担任麦哲伦基金的经理,成了一名业余投资者。他在这本书里记录了自己的投资经历和取得的业绩,也总结了自己股票投资的25条黄金法则。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书中提到的很多实例来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少部分来自于同时期的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跟今天相比,很多股票交易规则已不再适用,一些行业和公司也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林奇的选股方法和投资策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书中,林奇总结了25条股票投资的黄金法则,我把这些法则融会贯通,把它们归纳成三个方面:第一,想要多赚钱就最好投资股票,而且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第二,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和调查研究的有机结合,不能偏离任何一方;第三,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除了那些通用的方法,还要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选股策略。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想要多赚钱就最好投资股票,而且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

在林奇看来,把钱投到股市获得的收益,要远远高于投资债券等其他证券的收益。即使是在20世纪的美国,大部分时间处于熊市,还常常伴有经济危机,股票也仍然是最终的大赢家。

比如,在1926年至1989年这60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在30年代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比债券的低,其他时间都比债券高。如果你在1926年有1000美元要投资,那么43年后,投在长期政府债券上的1000美元会增值到160万美元,而如果投在股票上,哪怕只是标准普尔500指数代表的基准收益,最终也会增值到2550万美元。

因此,林奇建议,如果你真想多赚钱,那就投资股票吧,而且要把大部分资产投到股票上,即使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熊市,你也仍然要这么做。

另外,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你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你只要花少量时间,研究自己熟悉行业中的几家上市公司就可以。在林奇看来,专业投资者比如基金经理,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他们熟悉大盘,了解金融投资领域的各类指标和操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业余投资者远远比不上他们,但是,专业投资者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他们对某一个行业或公司的熟悉程度,可能就比不上这些公司的员工或这些公司产品的用户,所以,这些公司的员工或者用户有独特优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者经常使用的产品非常熟悉,所以,只要投资这些领域的股票就好了。

这点我们也好理解,如果你是腾讯公司的员工,你对腾讯的发展和运营情况肯定要比专业的基金经理了解得要多;或者,你是苹果公司的忠实用户,你对苹果产品就会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为了说明这一点,林奇在书中专门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些七年级的学生模拟炒股,选出了一个由14支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包括沃尔玛、耐克、迪士尼、做棒球卡的托普斯公司和生产彩色笔的彭太克公司等。孩子们选这些股票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但都是经过一起研究讨论以后决定的。比如,选择沃尔玛,是因为沃尔玛的发展速度特别快;选择迪士尼,是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看过迪士尼动画;选择耐克,是因为孩子们穿着耐克的鞋,很舒服;选择托普斯,是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交换过它的棒球卡;而选择彭太克,是因为它生产的一种两用笔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等等。

事实证明,这个投资组合在两年内取得了70%的收益率,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就是股票的基准收益率是26%,孩子们选出的投资组合成绩显然高很多。虽然这是模拟选股,但用的是真实企业和股票数据,所以,如果这些孩子真的到股市按这个组合操作,那业绩也会很不错。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一个全国投资者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协会的大部分俱乐部会员都跑赢了大盘,而同期,有3/4的股票基金没有跑赢大盘。这些俱乐部会员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坚持定期定额投资,也就是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金额进行投资,比如,每月1日投入一万元。他们始终坚持这个投资策略,即使当时流言满天飞,像股市要崩盘、世界末日要到来,他们都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定期定额买入股票。那么,他们是怎么选股的呢?具体来说,投资俱乐部每月聚一次,每个会员负责研究一两家公司,然后在开会时互相交流,决定下次买什么股票,这个决定必须是大多数会员都投票通过才能实际操作。

这种集体决策虽然有弊端,但是避免了个人对股市的盲目猜测,也减少了个人因为冲动而买入卖出的愚蠢行为,这样,他们买的大部分都是业绩突出的成长股,这些公司运营好,盈利逐年增长,很容易产生大牛股,也就是股价涨幅很大的股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持有10年以上时间,这些大牛股就可能获得10倍、2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

林奇多次提醒业余投资者,千万别买那些你不了解的股票,要专注于你所熟悉的几家公司,就限定在这几只股票以内。他有个原则,叫5只股票原则,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左右。不要太多,否则你精力有限,根本关注不过来;也不要太少,因为这个组合不能保证每只股票都是大牛股,但只要有一只大牛股,能够涨上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股票都没涨,你的这个组合整体也相当于上涨3倍。所以,要尽量在你所熟悉的领域发现一些大牛股,哪怕10年里只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也非常值了。

这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一个观点,要想多赚钱就投资股票,而且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把大部分资产投到股票上,获得的收益要远远高于投资其他证券的收益。业余投资者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只要花少量时间,研究自己熟悉领域中的几家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超过华尔街那些专业的投资者。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观点:选股是科学、艺术和调查研究的有机结合,不可偏离任何一方。我分别给你解释一下。

这里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数据分析,包括查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计算比较各类指标、比率等。这是公司基本面研究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毕竟买股票关注的是公司业绩。但也要记住,不能总是钻在一堆数据报表中出不来。所谓基本面研究,就是对国内国外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个行业和具体公司的基本情况等进行分析。即便是散户,也不要盲目炒股,而要坚持先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再进行投资,这样能对整个产业和这家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了解深入,有助于把握时机。科学选股,更强调依据数据做判断。

那么,该如何进行科学选股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新闻了解宏观经济形势,看公司的财务报表研究特定时期的净利润、负债额以及市盈率等等。市盈率,是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不是合理的一个指标。如果市盈率过高,就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值被高估,股价贵了;市盈率偏低,说明股票被低估了。林奇认为,一般情况下,股票的市盈率越低越好。科学选股用到的一些财务数据,一般在各个证券公司或互联网上都能查到。林奇在书里也给出了一些投资技巧。

比如,判断一只股票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有一种简单方法,就是比较这家公司的股价走势跟它的收益状况。如果股价等于或低于收益,就可以买进股票;如果高于收益,就意味着有风险,建议还是不要买入了。

再比如,要把一家公司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最初判断一家公司有投资价值,但是因为卖早了或没及时卖出最后损失较大,你也不必因此就痛心,或者远离这只股票,毕竟,价值投资需要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

林奇认为,如果你确实认可一家公司,建议你还是要时时关注、重新审核这家公司的发展,不要错过公司任何新的变化或者转折,然后,最好能坚持每6个月和每24个月都重新检查一下你所选择的股票。毕竟,林奇提倡的是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如果你选好了一个公司的股票,就最好能够长期持有,短则几个月,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市场会随时变化,需要你时时关注,适时调整,所以,定期检查你的投资组合就很有必要。这个定期检查,并不是仅仅看股票价格的变化,而是遵循市场行情,重新评估目前这只股票的价格是不是比收益高;公司收益如果能持续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相当于重新进行一次选股审查。你需要关注的是公司的发展状况,分析投资组合中每一种股票的公司基本面,如果总体判断没有大变化,就不要随意调整;但如果发生了变化,就需要根据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科学选股,接下来再来看看林奇的选股艺术。这里所说的艺术,更多是指直觉、灵感,它来源于每个投资者的经验积累和人生阅历。

比如,人们总是向往牛市,但是林奇认为,熊市反倒是入场的好机会。在林奇看来,股价变低,并不一定买入,股价涨高,也并不一定就卖出。当经济衰退、股市下跌到谷底时,恰恰意味着有很多物超所值的便宜股票可以投资,等到经济好转,这些被低估的好股票通常会大幅反弹,但在牛市,股价一般过高,就很难找到值得买的便宜股了。所以,对老练的投资人来说,熊市才是入场的好时机。

此外,对于短线操作,林奇还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赚钱之道,就是利用“一月效应”。美国有个政策,投资亏损当年可以避税,于是,每到十一、十二月,一些投资者为了利用这个政策,会低价抛售股票,导致一些股价大幅下跌,这时候你趁机买入,到第二年的一月份,这些股价总是会反弹,你就可以赚上一笔了。这种年末下跌、来年年初反弹的现象,就是一月效应。通常,这种效应会在小盘股,也就是市值比较低的个股上,反映得比较明显。

说完了科学和艺术选股,接下来要介绍林奇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强调的是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对此,林奇应该最有发言权,他被称为“勤奋的兔子”。

在书里,林奇介绍了他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是如何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调查研究的。比如,他给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打电话、直接走访上市公司、到公司的门店去现场体验以及购买公司的产品试用等。通常情况下,林奇每年会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每天午餐跟一家公司的代表交流,一天要跟几十个经纪人通电话。此外,他每年要走访200多家公司,一年的行程超过16万公里,折合到每个工作日就是400英里,相当于600多公里。就连跟妻子外出度假,他也是以当地有没有上市公司作为选择依据的。有一次他和妻子到欧洲,却没有同去威尼斯,因为在林奇看来,威尼斯虽然风景优美,却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勤奋和痴迷程度可见一斑。可以看出,选股其实并没有什么简单的诀窍或一用就灵的公式,只有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上调查研究,炒股赢利才有希望。

这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二点,选股是科学、艺术和调查研究的有机结合,不可偏离任何一方。个人投资者要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数据信息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投资。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股票投资的最大利益。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来分享第三点: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除了那些通用的方法,还需要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选股策略。

林奇在1990年退休后,关注并推荐的股票明显减少。以往他每年都要推荐上百只股票,但是1992年,他只为当时很有名的财经杂志《巴伦周刊》推荐了21只股票。这21只股票涵盖了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公用事业及餐饮业等不同行业,并针对它们的各自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选股方法。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林奇关于零售业、低迷行业和周期性公司的选股策略。之所以选择这三个领域,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情况和特点在中国也比较普遍,这些领域的选股策略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来分别看看林奇的选股策略。

先说零售业的选股之道:就是边逛街边调研,边逛街边选股。

在林奇看来,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就是一大堆上市公司充分展示的舞台,也是研究公司基本面的最佳场所。逛街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哪家公司的产品受欢迎,顾客盈门;哪家公司的业务日渐衰落;哪家公司正在转型。而购物中心的员工,就更有内部人的优势了,他们每天都能观察到哪家公司的生意好、哪家公司的生意冷清,还可以从同行那里了解到更多情况。购物中心的经理们,还可以看到每月各家门店的营业收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渠道。林奇认为,很多大牛股往往就来自于这些购物中心。

当然,仅靠逛街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分析。对于连锁零售业或餐饮业来说,推动收益增长和股价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就是它们迅速扩张的状况。如果每家单店的营业收入在持续增长,公司的负债不高,而且正按照公司年报所描述的发展规划进行扩张,那么长期持有这只股票就肯定会大赚。

比如,美体小铺就是林奇在购物中心发现的一只大牛股。

美体小铺是一家英国公司,专卖各种化妆品和护肤品。有一次,林奇陪三个女儿去购物,孩子们进了购物中心后第一个就冲进了这家店。通过观察,林奇发现,这家店可以说是购物中心生意最好的三家店之一,店里的顾客挤得水泄不通,他的女儿们一次买了好几瓶香蕉沐浴液。当时,林奇还想起来,麦哲伦基金的一位分析师曾推荐过这只股票,还有一位曾经的同事放弃高薪和高职,投资开了一家连锁加盟店。林奇进一步调研了解到,美体小铺的股票刚上市的时候,每股发行价是5便士,8年以后每股股价涨到325便士,涨幅超过了60倍。而且美体小铺倡导健康和环保,产品全部由天然原料制造,也是重视社会责任的体现。当时,整个美国的经济都不景气,但世界各地的美体小铺单店的平均营业收入却都在持续增长。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家公司在经营扩张上非常小心谨慎。当时,林奇的那位前同事已经成功地在美国开了一家美体小铺连锁店,她还想在别的购物中心再开一家店,结果,美体小铺的董事长亲自出马,从英国飞到美国进行实地考察,评估这个人的经营能力。

综上,林奇判断,美体小铺的单店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扩张计划稳妥推进,资产负债表稳健,没有过多负债,总体每年盈利增长20-30%,这些指标都非常好,值得投资,并进行了推荐。

说完零售业,再来说说低迷行业。在低迷行业中,往往能发现优秀公司。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优秀公司就是那些热门行业的有名公司,而林奇则认为,选择优秀公司,最好从低迷行业中去寻找。

林奇跟巴菲特一样,很少去碰互联网、生物科技等热门领域的股票。他认为,这些股票实在是太热了,关注的人多,竞争就很激烈,结果会导致整个行业都不好赚钱。林奇认为,相比热门行业,那些低迷行业发展缓慢,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会被淘汰,而幸存者就会逐步扩大市场,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公司,所以,选择优秀公司,最好在低迷行业中寻找。林奇认为,通常情况下,这些低迷行业的优秀公司都有一些共性,比如,运营成本低;管理层都很节俭;尽量不借债;公司内部没有等级制度;员工的待遇都不错,有股份,还能分享公司成长创造的财富;能够在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垄断优势;虽然处在低迷行业,却能快速增长;等等。

比如,阳光电器公司就是林奇从低迷行业中找到的。

在1990到1991年间,美国经济不景气,住宅市场低迷,很少人买新电器,所以,当时的家电领域可以说得上比较低迷。但是,林奇发现,在俄亥俄州中部有一家大型折扣家电零售企业,叫阳光电器公司,主要经营各种小家电、冰箱、洗衣机等,它仅仅在哥伦布市就有7家分店,计划未来一共要开22家分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哥伦布市周围500英里的范围内集中了近一半的美国人口,而且还有逐步增多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市场很有潜力。林奇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家公司当时的负债不到1000万美元,每年的收益增长率为25%-30%,股价为18美元,市盈率只有15倍,是被低估的。当林奇给这家公司的总部打电话,想进一步了解公司的第一手资料时,公司的总裁很快就接通了电话,这说明公司内部没有什么等级制度。所以,林奇向《巴伦周刊》推荐了这只股票,并认为它1992年还会增长,事实证明了林奇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投资周期性公司,要选择合适时机,最好在经济开始衰退时入场。

所谓周期性公司,就是像铝业、钢铁、汽车、化工及航空运输业等产业,会随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起起落落、循环往复。一些精明的投资者,会在周期性公司即将复苏的时候,先于市场一步行动起来,所以,投资周期性公司,更需要技巧和能力。

刚才介绍过,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低市盈率是件好事,但对于周期性股票来说就不一样了。如果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变得很低,就可能预示着这轮周期已经接近尾声,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当股市上大量卖出股票时,股价可能持续下降,从而导致市盈率下降,这就容易给普通股民造成迷惑,以为低市盈率意味着公司已经度过危险期,从而买进股票,结果有可能会损失惨重。所以,对于周期性公司来说,高市盈率反而是个好事,这意味着公司已经走出困境,业务将持续改善,可以建仓买入了。

选择周期性股票更需要艺术,也就是直觉,还需要双倍的技巧和足够的能力。买入过早或抛出过早,都是很大的风险。对于周期性公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它的资产负债关系是不是稳健,能不能抵御接下来的低迷期,所以,林奇告诫我们,如果没有这个行业的相关经验,摸不准脉,还是慎重进场。

比如,林奇投资通用汽车公司,就源于他对汽车这个周期性行业的精明判断。

在林奇看来,只要还没有出现更好的交通替代品,美国人就一定会持续选择购买汽车。毕竟,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每年都会有新的需求,而汽车也会老化,总会有人更新换代。林奇研究发现,在汽车行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汽车每年的实际销量跟市场的潜在需求量之间不会完全相等,通常会有一个差值。其中,这个潜在需求量,是根据当时的人口、前一年的销售量及其他一些因素估算得出的。当实际销量小于潜在需求量时,二者之间的这个差值就成为被抑制的需求量,就是说市场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满足,而是被抑制了。林奇进一步发现,通常情况下,当实际销量连续4到5年落后于潜在需求时,这个情况就会出现反转,也就是说,实际销量会慢慢跟潜在需求量持平,或者超过潜在需求。

具体以1983年至1988年这个周期来看。1983年是汽车销售的繁荣时期,汽车销量增加到1230万辆,但是,当时预估的潜在需求量是1340万辆,就是说,1983年的被抑制需求量是110万辆,再加上之前几年的被抑制需求,市场的被抑制需求量达到了700万辆。到了1984年,实际销量增长了200多万辆,消耗掉了一部分潜在需求量。随后几年,每年的实际销量都在上升,而潜在需求量增长很少,被抑制的需求量就被逐年消耗掉一部分。直到1988年,被抑制的700万辆才基本被消耗掉。这个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是5年左右,所以,如果你购买了汽车股票,那么出售汽车股的最佳年份应该是1988年,而不是之前的几年。之后,汽车股开始衰落,这种被抑制的需求再次开始累积。林奇判断,到1993年可能会积聚560万辆的被抑制需求量,那么根据周期性规律,汽车的销售繁荣很可能会在1994到1996年间出现,所以,在1992年进入市场就是合适的。

此外,林奇认为,选对了行业还需要选对公司,否则还是会亏钱。1991年,他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三季报时发现,通用在美国的汽车销售业绩确实萎靡不振,但通用的总体收入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恰恰表明,通用不需要在美国卖出更多的汽车也能成功,原因就是它的金融、电子数据系统等分公司的业务已经更有盈利价值,业绩也都非常出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市场的不景气。因此,林奇判断,通用汽车公司在业绩恢复后,每股收入有望达到10美元。事实最终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三点,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要在通用的方法上采取相应的选股策略。选择零售业的股票,你可以边逛街边调研,边逛街边选股;从低迷行业入手,你可以发掘优秀公司;投资周期性公司,需要在经济开始衰退时就入场,还需要更多技巧和能力。

总结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全球最佳基金经理”彼得·林奇,通过自己的选股实战,为业余投资者提出了基本的股票投资法则,我们总结成了三点:

第一,如果想投资赚钱,就把更多的资产放到股票或者股票基金上,并坚持自己独立选股。只要花少量时间,研究自己熟悉行业中的几家上市公司,业余投资者就有可能战胜华尔街那些专业的投资者。

第二,选股的方法,是艺术和科学加调查研究。既要重视数量分析,又要结合经验积累,还要进行调查研究。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炒股赢利才有希望。

第三,除了那些通用的方法,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还要采取相应的选股策略。如果选择零售业的股票,逛街就是最好的市场调研;不要轻易去碰那些热门股票,从低迷行业入手,反倒可以发掘出卓越公司;投资周期性公司,需要更多技巧和能力,如果对这行不了解,还是不要轻易入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Hi小姐复盘Day16―得到《战胜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