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手了一些新的工作,比以往更忙了一些。
但,在忙碌中,成长也是非常快的。这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新加的工作内容以前并不熟悉,所以,这段时间常规工作之外,做得最多的,就是梳理和优化流程。
也因此,在看到刘润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篇介绍奥卡姆剃刀定律的文章时,忍不住反复看,反复琢磨,前后看了大概不下十遍。
文章的引用:“奥卡姆剃刀定律是一个叫威廉的人提的,本意是:如果有两套理论都可以解释一件事情,用那个简单的理论。”
延伸含义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两步可以做成,不要三步。
我们国家有个成语可以很好得说明这个定律:化繁为简。(这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
刘润在讲这个运用时,举了三个例子,分别对应这个定律在三个方面的运用:
1.流程精简,剃节点;
2.组织扁平,剃部门;
3.战略专注,剃功能。
三个方面的案例都很精彩,也都是真知灼见,但我依旧钟情于流程。
有不少人可能对流程有偏见,或者因为曾经受过流程的伤,而带上了有色眼镜去看流程,这个工作中非常重要,且无处不在的元素。
有不少觉得,流程就是规矩,是束缚,是麻烦。
我自己对于流程浅薄的认识是:流程就是做事的步骤。
梳理流程的过程,就是理清自己做事步骤的过程,逻辑清晰了,做起事来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某个人,对一项业务流程非常熟练,那,他的这项业务能力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梳理流程的过程,我们可能会看到有重复的或者低效的流程节点。
这个时候,就可以想办法,要么运用奥卡姆剃刀,剃掉这个节点,要么去优化和改进这个节点。
剃掉节点,简化流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具体要怎么做呢?
介绍两个方法:
1.代入角色,脑中预演
这是我自己从大学时代开始,就一直使用的方法。
当初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时候,要经常组织活动。
每次活动策划写好之后,我都一个人安静得对照整个活动的流程,在大脑中过一遍,我把这个过程叫预演。
比如,一场比赛活动,方案写好后,我把自己作为参赛的选手,按照活动的流程在大脑中走一遍。
在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地方遗漏了,有些地方不需要,然后就会对方案进行优化。
到工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一个业务流程,我从流程最开始的那个节点走,在走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觉得某个节点很赘余,会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成本,走起来不通,很累,那就可以考虑去掉节点;
或者发现某个节点的方法不简便,太复杂,就可以考虑用另外一个更优的办法取代。
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却很实用。
2.三问
这个是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提出来的方法。我给这个方法取名叫“三问”。
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能不能取消它?
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
这三个问题,也可以在每日下班前10分钟,或者下班后10分钟的每日反思里进行。
现在,很流行微创新。那每日对流程做一些小小的简单的优化,何尝不是一种“微创新”呢。
往期文章:
你把注意力都放在比较上,哪还有精力去成长呢?
阅读,改变选择